國家圍棋隊簽約“騰訊絕藝”,AI輔助訓練成為圍棋學習的常態?

國家圍棋隊簽約“騰訊絕藝”,AI輔助訓練成為圍棋學習的常態?

不久前,一則“中國圍棋隊與騰訊人工智能圍棋團隊絕藝簽約,將其作為中國圍棋隊的訓練軟件。”的新聞刷爆圍棋圈。對此,國家隊領隊華學明表示:“中國圍棋希望能跟各個AI團隊合作,強強聯合。絕藝成為中國圍棋隊訓練軟件之後,會更多考慮到職業棋手的需求,會根據我們的需求設計出一些軟件配合訓練,未來它的發展方向是可以推廣到業餘圍棋的培訓上面去。

國家圍棋隊簽約“騰訊絕藝”,AI輔助訓練成為圍棋學習的常態?

一、被動應戰、別無選擇,面對AI入侵圍棋,必須迎難而上。

眾所周知,圍棋起源於中國,盛行於東亞,是流傳千年的智慧與文化的棋類運動。而無論稍早時的“谷歌Aiphago”、還是比利時的“麗拉·元”,都是國外高科技公司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挑戰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中國圍棋,併成為影響整個圍棋發展歷程的重要事件。無數的歷史證明了,面對科技的發展與挑戰,質疑、牴觸、謾罵是徒勞而無意義的。國家圍棋隊主動簽約國內AI領先企業“騰訊絕藝”,恰恰體現了這樣的胸襟與姿態。我們無法左右科技的發展和研究的方向,那麼就有必要“讓科技為人所用”。

國家圍棋隊簽約“騰訊絕藝”,AI輔助訓練成為圍棋學習的常態?

二、用其長、避其短,青少年圍棋學習和教育中,AI輔助有其現實意義。

與人工智能的“人機大戰”,對於圍棋的影響而言,更多的是一種“宣傳和噱頭”,因為人與機器之間的對比沒有太多現實意義。而對於圍棋競技和圍棋教育而言,AI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理想的對手”這一點卻真實的存在著,而對於業餘圍棋、青少年圍棋、圍棋培訓行業及個人圍棋學習而言,AI的出現其實可以解決很多現實難題和行業痛點:

國家圍棋隊簽約“騰訊絕藝”,AI輔助訓練成為圍棋學習的常態?

1、AI輔助教學,突破師資短缺的現實問題。

由於圍棋運動的特點,師傳方式是圍棋學習的主要方式。這樣造成了圍棋教育環節中“師資力量”的匱乏。尤其大量青少年圍棋培訓機構,既要滿足啟蒙階段“孩子學習”的特殊性,又要兼顧“圍棋學習”的專業性,這使得“一師難求”成為常態。而圍棋人工智能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這樣的壓力與不足。

國家圍棋隊簽約“騰訊絕藝”,AI輔助訓練成為圍棋學習的常態?

2、AI的可程序化特點,可以成為學習階段“小棋手”們最佳的對弈陪練。

所有圍棋的學習和教育,通俗講最終要落實在現實的“對弈”中。而學習過程中的反覆“對弈”,又是快速提升棋力的最佳方式。面對學習階段的孩子而言,如何找到與自己水平相當、棋路、棋風規範的“對手”,對於築牢基礎、培養良好習慣階段的“小棋手”而言至關重要。那麼對比人而言,可分層、程序化、高度仿真的AI,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國家圍棋隊簽約“騰訊絕藝”,AI輔助訓練成為圍棋學習的常態?

3、任何運動的突破,都是不斷戰勝自我的過程,AI將是自我突破最好的磨刀石。

從100米跑、到馬拉松越野,人類運動的目標就是不斷突破“自我的極限”。而作為“對弈”類競技的圍棋而言,這樣的突破也受制於“對手的水平”。AI就像一臺“冷冰冰”的勝負機器,不會有任何的“人性的弱點”與“心理的波動”,會打掉棋手任何的“僥倖心理”與“取巧可能”,這對於競技類專業圍棋選手而言,提供了最為理想的“極限磨刀石”。

任何新事物的出現,常常伴隨著“爭議、質疑與惶恐”,我們既無法改變別人的選擇與方向,也無法阻止科技的發展與突破,但我們可以將任何“新事物”在最大限度內“為人所用”。科技的發展,曾無數次的取代了無數的“工作崗位”,與之對應的是,也創造了無數的新機會與“無數的新崗位”。科技為人所用的大前提下,任何的質疑、惶恐與牴觸都是自我封閉的藉口。唯有積極探索、主動應戰、取長補短和為我所用,才是正確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正所謂:雙棋未遍局、萬人皆為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