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翟西濱作品:撿煤核

“提籃叫賣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她,裡裡外外一把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紅燈記》中,李玉和的幾句唱詞,也是兒時我們這一代人的真實縮影。

美文 | 張翟西濱作品:撿煤核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家居住咸陽道北,緊鄰隴海鐵路。那會兒我正讀小學,是“停課鬧革命的年月”,發小們每天上半天課,下午就“放羊”了。十一二歲的童年,正是貪玩的時候,衚衕裡的男孩兒常在一起“抓三角”“甩麵包”“蹦彈球”,而女孩兒則結伴“跳皮筋”“扔沙包”“踢毽子”,雖然,玩具貧氣、條件簡陋,但是依舊興趣盎然,不亦樂乎。

依稀記得,每到下午,我常和幾位發小沿著鐵路線撿拾各種旅客拋棄的煙盒,拿回家將它摺疊成“三角”或“麵包”,用以和小夥伴玩耍、比拼。甭說,只要竄到鐵路(警示:而今為確保安全,鐵路沿線早已封閉,任何人不得入內)沿線定有收穫。

時間久了,我發現一些同齡的夥伴,一手挽著小竹籃,一手拎著三齒鐵鈀(用8號鐵絲手工製成),在臨近貨場對面的一處停火車頭堆放煤渣的地方,彎腰低頭在撿拾煤核,特別專心和起勁。當年,蒸汽火車頭需隔三差五透爐一次,這裡既是給火車頭加水、卸煤渣之地,也是撿煤核的優待之處。瞧!那路軌旁傾倒的煤渣一字排開,類似山包。每當我走到此,都會不由自主駐足觀望,大人孩童圍了一大幫,急不可耐、欲拔頭籌,那手忙腳亂、挑三揀四的熱鬧場景,如同渣裡淘烏金。

那年月,物資匱乏,吃糧燒煤等生活必需品一律憑證定量供給,不少人家日子恓惶,月末吃糧要靠買黑市高價糧接濟,燒煤也要另想其它門路。常言道: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道北不少人家要靠撿煤核彌補生活不足,圖個家中爐火燒得更熱更旺。

煤核,就是蒸汽火車頭尚未完全燃盡,還可以繼續燃燒的煤。煤渣堆蒸騰著熱氣,像烈焰、如硝煙,一群提著籃子的孩童,爭先恐後湧向煤渣堆胡扒亂刨、尋尋覓覓。那情景堪比一幅黑白分明的烙畫,寫實寫意,烙印心田。

不知有多少次我近前觀望,其中不乏有我的發小。火車司機儼然英武利落,手拿大爐鉤或鐵鍁,不時將爐渣扒拉、傾倒於路基下。豈知,對撿煤核的大人和孩童們來說,一鉤鉤是美好的願望,一鍁鍁是溫存的暢想。當火車頭鳴笛揚長而去,霎那間,煤渣堆猶如戰場被團團包圍。熱浪翻滾透著紅,煤渣堆裡不時會傳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和“稀里嘩啦”的鈀子聲,有人不經意間唏噓不已,被剛出爐的熱煤渣燙了手,皆會習慣性用嘴吹一吹或搓一搓手,減緩疼痛,後又一股腦兒投入到火熱的“戰鬥”之中。默默無語,毫無怨聲,像一場無休無止的競技與比拼,人人聚精會神,緊張忙碌,惟恐錯失良機,落於人後。我發現不少人的籃筐中煤核逐漸增多,大的宛若核桃,小的如同彈球,運氣好的話,約莫一小時就能撿上一擔籠。每當他們滿載而歸,總是昂首挺胸,喜樂開懷。

如今,撿煤核的年代早已是塵封往事。打開它,只是提醒晚輩後生:或許你的父母兒時曾有過撿煤核的經歷,別嘲笑、別忘記。那是一種為家分憂解難,讓家變得更溫馨、更溫暖的人生履歷……

難怪有人說,童年是人生最寶貴的一筆財富,童年撿煤核更是難得的寶石,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在日復一日的歲月裡它都會成為生命中最誘人的磁場。(張翟西濱)

更多新聞內容敬請關注:http://www.sxworker.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