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讀書之論後,也許你就知道應該如何讀書了

看完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讀書之論後,也許你就知道應該如何讀書了

司馬懿

酒翁聊在前頭:自從酒翁開始讀書碼字以來,經常收到周邊朋友詢問一些關於讀書的問題,有人讓推薦一些書籍,有人詢問最近有什麼熱門的書籍,也有人詢問讀書是否有用,回答了很多,昨天看書時,無意中看到一段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的聊天,感覺非常有意思,特整理發出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某日,水鏡先生來到司馬懿的師傅玄通子管寧先生的紫淵學苑做客,兩人對面而坐,下棋聊天,間隙,水鏡先生說道:聽說最近管兄膝下收了一位曠世奇才,曾憑一己之力勸降七八百名亂兵,真是羨慕管兄能得此佳徒,管兄此生也應無憾矣。

管寧先生忙回道:水鏡兄過譽了,管某小徒能勸降七八百名亂兵,實屬運氣不錯,哪裡比得上水鏡兄門下的高徒諸葛亮、龐統。

水鏡先生和管寧先生,又是一通互相謙虛推辭,來回謙虛,哪裡哪裡,還是先生徒弟有才。

水鏡先生提出能否見一見司馬懿,管寧回道:當然可以。於是安排人員將司馬懿叫到了房間。

水鏡先生看到司馬懿後,對管寧先生說道:想不到管兄門下的高足已修煉到了“大方無隅、大象無形”的境界。

管寧微笑不語,半晌回道:聽聞水鏡兄門下弟子諸葛亮素來才智過人,不知有何超凡越俗之處?可否略講一二,也讓司馬小徒學習學習。

看完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讀書之論後,也許你就知道應該如何讀書了

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手捋鬍鬚,微笑道:愚徒諸葛亮確實有些過人之處,特別是在讀書這一方面,比較獨具一格,與人不同,他與老夫門下其他弟子不一樣,類似徐庶、孟公威等人,均是專心致志、務於精熟,而諸葛亮卻唯獨僅“觀其大略”,經常隨意翻上幾頁,就放下書本,但點評起來,卻頭頭是道、鞭辟入裡。不知司馬公子對諸葛亮如此讀書之法,是否有甚異議?

看完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讀書之論後,也許你就知道應該如何讀書了

司馬懿聽完水鏡先生的描述後,謙虛回道:聽水鏡先生所言,諸葛仁兄記憶頗佳,可以化繁為簡、披沙揀金功夫非常了得,但依小生之見,這種讀書之法,尚還稱不上盡善盡美。在小生看來,像徐庶、孟公威不分良莠,所有書籍均務於精熟,則不可取,但像諸葛亮倚靠天資,一目十行,對所有書籍只看大概,也不可取。

看完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讀書之論後,也許你就知道應該如何讀書了

司馬懿

對於讀書,司馬懿的方法則是:對於“務於精熟”的書籍,則一定要“務於精熟”,對於“觀其大略”的書籍,則僅“觀其大略”即可。

水鏡先生聽後,微笑問道:那在司馬公子看來,哪些書該“務於精熟”,哪些書該“觀其大略”呢?

司馬懿回道:哪些書該精熟,哪些書該大略,這與各人的興趣有關,每個人心頭都有自己的一套權衡,就像小生自己,經常對《易經》、《道德經》、《太公兵法》、《論語》、《孟子》、《荀子》、《管子》、《孫子兵法》、《鬼谷子》、《史記》、《漢書》進行“務於精熟”,其餘書籍一概“觀其大略”。

水鏡先生對司馬懿年紀輕輕已知哪些書該“精熟”,哪些書該“大略”,非常驚訝,同時,也提醒司馬懿,類似《易經》等有字之書固然不錯,但世間最玄妙、最精深的好書,卻是無字無相之書,洞察世事和人情練達才是最高的學問,這才是儒家中人不可不看的一本“好書”。

酒翁聊在結尾:水鏡先生與司馬懿的一段對話,剛好詮釋我們應該如何讀書,換成我們現在的話,就是世間有很多本、很多種書籍,但並不需要我們都去一本本精讀,我們也沒那麼多的時間,所以,我們需要在讀書過程中逐漸建立一套自己的讀書方法。

再者,讀書讀書,不能將讀書變成讀死書,正如水鏡先生說的,世間最玄妙的好書則是洞察世事和人情練達,我們讀再多的書也是為了讀有所用,多讀,多想,多用,才是讀書的最終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