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逼死廢太子劉榮這個親生兒子是怎麼回事

劉榮這個曾經的太子,漢景帝的親生兒子,被他的父親廢掉太子之位之後,依然沒有結束,最終被逼而死。他自己並沒有錯,至少沒有罪——這一點他明白,他的父親劉啟、就是那個被後世中國人譽為創立文景之治神話的漢景帝也清楚。

如果這是在一個普通的人家,他的父親愛他都還來不及,怎麼會忍心逼死他。但他偏偏生在帝王之家,生在漢景帝劉啟的家。而且,還偏偏先被選做了太子;還偏偏得到了大將軍、太子太傅竇嬰和宰相周亞夫這些朝廷功臣集團的代表人物的極力擁護。

無錯而被廢已經不幸。無罪而被逼死就更無辜。這一點他明白。這一點他的父親漢景帝更清楚。

但他的父親依然舉起了屠刀。他的父親漢景帝依然毫不猶豫地致他於死地。

這是怎麼回事?怎麼會這樣?

劉榮是漢景帝劉啟的大兒子。他於公元前153年被封為皇太子,前150年被廢,改封為臨江王,前148年死於中尉府衙門。按官方的說法,是“畏罪自殺”。司馬遷在《酷吏列傳》關於郅都那一部分說,當時劉榮並沒有想自殺,而是想給他的皇帝父親寫一封表示悔過謝罪的書信,看樣子希望能得到皇帝父親的原諒。不想郅都不讓他得到紙和筆,於是便絕望自殺。

因為漢景帝沒有直接下令除掉自己的兒子,所以我們應該說劉榮不是他的父親殺死的,而是逼死的。

說漢景帝逼死自己的兒子至少有兩個理由。一是劉榮的皇太子是被漢景帝廢的,而廢掉這個太子卻偏偏與太子本人沒有直接的關係(是漢景帝對劉榮他媽不滿意)。二是劉榮做為臨江王犯的“侵佔宗廟土地”罪在當時是可大可小的,完全看皇帝的態度(這可以晁錯在宮牆上開門為例 )。是漢景帝下令將他的兒子交中尉府審訊,而郅都的態度應該與漢景帝有關(在劉榮死後,漢景帝還給與郅都特別的保護)。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是漢景帝劉啟逼死了他的兒子。

能逼死自己兒子的人,你說殘忍不殘忍?

但以阿岔看事情不可能這麼簡單。因為常理講不通。漢景帝有十三個兒子,要論惡劣,劉榮還排不上。但他偏偏只除掉了劉榮一個。

因為這個兒子危險。這不是說劉榮心懷叵測,而是如果他活著就可能身不由己地給許多人帶來危險甚至災難。我們可以聯繫一下相關的事件。按《外戚世家》的記載,漢景帝之所以廢掉劉榮皇太子身份,是因為他對劉榮的母親不放心。他擔心如果劉榮成為未來的皇帝(因為這孩子懦弱。如果是普通的人家這也許是一件好事,然而在皇帝家就成了一個致命的弱點),他的其他兒子和妻子以及他的妹妹劉嫖會有很大的麻煩(懦弱的皇帝只會導致皇權旁落,而不論落入外戚之手還是朝臣之手都對皇權不利,都容易使皇家成員流血)。因為他的祖父劉邦的妻子呂后就是前車之鑑。他不能因為一個兒子而置其他的親人於不顧。而當時比較現實的選擇是廢掉太子。

但廢太子並沒有他想的那麼容易。他受到了皇親和朝臣的雙重反對,特別是時任太子太傅的大將軍竇嬰與宰相周亞夫的反對應該使他明白,這孩子只要還活著就應該有危險(他應該還能記著朝臣們搞政變換皇帝的事)。他自己當下可以換掉太子,但他怎麼能放心在未來的時間裡朝臣們不會讓廢太子東山再起?(請各位注意,前148年,周亞夫還是漢朝的丞相,在此之前,他作為統帥平定七國之亂,接著是做太尉,做丞相。郅都與司馬遷對周亞夫的評價都是“傲慢”。而且他不止一次阻止皇帝的決定。而竇嬰,因為太子被廢乾脆回家鬧意氣,他是既有功勞,又是漢景帝的表哥,有竇太后在他至少在安全上沒有問題)

於是他只有除掉自己的兒子,不留後患。他應該明白他的兒子死得冤枉。阿岔不相信劉啟作為一個父親會對自己的兒子沒有感情。看一看在劉榮死後的事:竇嬰被人勸回朝廷上班;周亞夫甚至在憤而辭職之後還是沒有讓他放心——一個大功臣寧死不合作你有什麼辦法?周亞夫也因此被清除。

漢景帝固然殘忍。然而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看就會發現,他除了殘忍卻是別無選擇。

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殘忍雖然犧牲了劉榮,犧牲了周亞夫,卻成全了劉徹——漢武帝。如果沒有漢景帝的殘忍,怎麼會有漢武大帝?大漢朝怎麼能迎來一個空前的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