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易老”應該怎麼看

一個原本在歷史中並不起眼的人物,因為“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個千古傳誦的名句而與飛將軍李廣一樣在歷史的天空成為耀眼的明星。

馮唐並不起眼,即使在他被司馬遷寫進《史記》之後,他依然是,也應該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色。他進入官場是在漢文帝時期,是被地方推薦,選出來的。被選的原因既不是文才,也不是武略,而是“孝”。這是漢文帝劉恆做皇帝之後一個選人的標準。被選出來的時候這個人應該已經超過五十歲(漢文帝前180年做皇帝,他的孫子漢武帝141年做皇帝,武帝要再招馮唐做官的時候他年過九十。由此推算這人第一次出來做官年過五十—阿岔)。

漢文帝第一次注意到這個人純屬偶然,是無意經過那個地方,同時是奇怪他年齡大還做著郎官署長——

“父老何自為郎?”翻譯過來就是“老人家怎麼還做著郎官?”。這是漢文帝第一次跟他說的第一句話。這話至少表明——其一皇帝此前並不認識這個被選到他身邊的人,其二是在皇帝眼裡這個人年齡很大。不過就是因為這一次的偶然,馮唐引起了漢文帝的注意,此後不久就得了新差事,也升了官。馮唐在漢文帝時期最高職務是車騎都尉,在漢景帝時期做過齊國丞相。漢武帝做皇帝又聽說這個人,也想找他做官,因為他九十多歲年齡太大而換成他的兒子。

“馮唐易老”指的應該是最後一次。後人因此感慨。這感慨中既有羨慕惋惜,也有批評指責的意思。不過依我看這感慨其實還是在原地打轉,即這是在認可中國傳統的選官制度——即自上而下地選拔出“優秀人才”這種選官制度框架下,發的感慨。如果用現代的眼光看,那自然還是“久入其廁不聞其臭”造成的。

“馮唐易老”是真值得注意的。不過它值得注意和重視的應該在其他地方。因為從馮唐個人出入官場的情況看,他是不是一個人才不重要,重要的是——

這一切都是出於”偶然” ,而更重要的是他被選拔出來做官的理由還都跟他是不是適合做哪個具體的官基本上沒有關係。他被選做郎官是因為“孝“ ,他被選做車騎都尉是因為他推薦了一個人給皇帝,漢武帝打算讓他做官是因為”別人說他賢良“。甚至最後一次他來不了,漢武帝乾脆叫了他兒子,給了一個官。

馮唐是不是“孝“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賢良“我不知道。就說他真賢良吧,那跟他兒子有必然的關係嗎?但他兒子也因此做了官。那這”官“——

一、至少在選拔的時候跟才能、特別是專業才能肯定沒有關係——孝、賢良,都是品德方面的標準。

二、跟年齡沒關係。馮唐第一次被選出來就已經是一個“老人家“,最後一次應該八十左右。按現在的標準有許多五十多已經或接近退休,八十左右就只有院士還幹著(笑)。

三、可以代替。老子老了兒子上。

四、最重要的是——做成做不成全看“皇帝同志的意思“,在官則完全是”領馬雲老闆的紅包”,全靠哥們運氣。

而這偏偏就是中國傳統社會官場選官實際情況。就這種情況下居然還有人不斷地感慨——喊冤。

官是從上邊來的,那自然就要看上邊那人、那些人的“意思”。人家給(不管用什麼理由,用什麼標準),那是一定會給的。說準確應該叫“賞”。官位在決策者那就是魚餌,裡邊是套著勾的,釣上誰就是誰——馮唐還是李唐,於社會絕大多數又有什麼關係呢。而釣出來的——不論是馮唐還是李唐,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蹲在廁所討論屎的味道好,還是尿的味道好。在個人可以自願,在集體,那就是墮落。(2019/2/1晚阿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