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孫曉峘 孫國強父子

父唱子和,好風相從。

9月15日, 山東濰坊郭味蕖美術館內人頭攢動, 來自省內外的書畫名家及愛好者們 因為孫曉峘、孫國強父子共聚於此。 當天“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成為濰坊美術界文脈相傳、倡學存孝的典範。

孫 曉 峘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別署瀟竹齋主人。1939年出生于山東濰坊市,自幼受父親影響,喜愛丹青。工作之餘,遍覽前人書畫遺蹟,尤重揚州畫派、海上畫派。退休二十年來,專心於書畫創作,痴心畫蘭寫竹,多得陳壽榮、張玉峰二先生指教,用心氣韻格調,形式上注重詩、書、畫、印於一體。出版有《孫曉峘蘭竹畫集》。

曾任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濰坊市工藝美術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北海書畫社理事。

作品欣賞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寫蘭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四時花草

孫 國 強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別署璞堂。

山東濰坊人。先後于山東藝術學院中國畫系、中國國家文物局書畫鑑定高研班、中國美術學院史論系、中國國家畫院書法院曾來德工作室、北京大學魏廣君山水工作室求學研讀。1994始長期於大學從事藝術創研和教育工作,2012年發起成立濰坊市青年美術家協會、藝概學社、抱朴精舍金石文化研究會。

文化行者,水墨畫家。

作品欣賞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天朗氣清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清涼地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濰坊學院校長馮魯濱(前排右一),濰坊學院副校長丁子信(前排左一)等嘉賓觀展交流。

書畫展由濰坊市美術家協會、濰坊學院美術學院、雲奕畫學會、藝概學社主辦,郭味蕖美術館承辦。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濰坊學院校長馮魯濱(右一)、濰坊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周曉光(左一)觀展交流。

濰坊學院校長馮魯濱,濰坊學院副校長丁子信,濰坊著名畫家張紹良,山東省美協常務副主席張宜,山東省美協副主席、濰坊市美協主席王居明,濰坊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沈光成,濰城美術家協會主席孟永勝,郭味蕖美術館館長郭遠航,濰坊十笏園博物館館長王雲鵬等出席書畫展,開幕式由濰坊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周曉光主持。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濰坊學院副校長丁子信致辭。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濰坊著名畫家張紹良出席書畫展。

嘉賓點評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山東省美協常務副主席張宜致辭。

山東省美協常務副主席張宜談及往事,向孫曉峘先生感恩感謝。他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即已熟悉先生。先生居處即他們大學考前學畫的據點。在備考大學的幾年裡,諸多同學在王珂先生的輔導下就是從這個據點中走出來的,從此起點出發,走向更寬的道路。在他心中,先生居處即是濰坊藝術的黃埔學校。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山東省美協副主席、濰坊市美協主席王居明致辭。

山東省美協副主席、濰坊市美協主席王居明表示,本次畫展有別於畫都其他展事。首先,它是一種家族形式的畫展,這體現了濰坊畫壇的一種傳統,即一個地區文脈的傳承精神。父子、 祖孫 、兄弟一起辦展濰上歷來有之,這是濰坊畫壇的一種良好風氣。其二 ,這次畫展在選題上也別具一格。曉峘先生專題畫竹蘭,國強配合畫松石。不求大、求雜、求多來說事,更多的是借松石竹蘭來表達文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可以說這是一個專題展,也可以說是一個文人畫展。其三,本展也體現了一份孝道,曉峘先生今秋正八十大壽,在其大壽之時,兒子傾心為其辦展祝壽,這也充分體現了一種孝心,是作為兒子深情的一種表達。在當前畫壇喧囂嘈雜的狀態下,迴歸本源,迴歸內心,也應是每一個畫者的責任。

觀眾反響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書畫展開幕式現場群賢畢至。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書畫展開幕式現場座無虛席。

展覽當天,近千名藝術迷慕名而來。大家紛紛表示,孫曉峘、孫國強父唱子和,好風相從,品味高雅,書畫交相輝映。孫曉峘先生善畫蘭竹,既反映了書畫功力,又體現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孫國強師法古今,見識宏遠,山水畫波瀾老成,是學院派翹楚。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張瑞岐(右一)和學生一起觀展祝賀。

張瑞岐先生是孫曉峘中學班主任。86歲的他和孫曉峘的9位同窗一起給父子倆送來了花籃祝賀。當年從濰坊一中畢業,熱愛畫畫的孫曉峘曾送給同窗好友每人一幅畫。張瑞岐70歲生日時,則收到了孫曉峘送來的《松活圖》。如今,孫曉峘也八十大壽了,看到父子書畫展這麼成功,他的老師和同窗都特別高興。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書畫愛好者流連忘返。

從事美術書法教育工作的劉泉優則是帶著孩子們來學習的。他說,濰上名士高士多,孫曉峘、孫國強父子很好地詮釋了文脈傳承、孝老敬親。書畫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對名家優秀技法的學習、消化與吸收。他相信孩子們在觀展的過程中受益匪淺。

好風相從——孫曉峘、孫國強父子書畫展成功舉辦


眾多書畫愛好者來到現場。

畫友評述

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郭遠航

(郭味蕖美術館館長)

北海風流自古傳,丹青管領已千年。

峘老今朝稱八秩,不作壽筵作畫展。

工藝美術浸染久,畫壇今日稱山斗。

翰逸神飛四十年,章法多從燮老有。

墨筆寫花花欲燃,素葉幽花神翩翩。

最愛風竹與雨竹,西江攜取作漁竿。

渭川千畝藏淇澳,驚起魚龍上釣船。

更愛芳芷與椒蘭,九畹貞風相對看。

楚雨湘煙久懷腸,明月清風獨倚欄。

人品畫品皆芳馥,高節虛心是家傳。

更有哲嗣號璞堂,丹青妙手真國強。

詩書能和屈與李,畫筆不讓大滌堂。

濰陽學院執牛耳,藝概畫社稱山長。

訥言敏行吾所友,淋漓筆墨氣自芳。

善寫山川立松柏,上訴真宰泣大荒。

出藍之概久稱譽,落筆雲煙光芒芒。

吾鄉自古稱藝藪,一邑文華最琳琅。

父子祖孫多畫手,繁簡刪就增慨慷。

於今風華屬孫家,花明四壁為菁揚。

父作壽兮子染絹,好風相從滿壁香。

張其鳳

(著名學者\書法家)

父唱子和,好風相從。倡學存孝,開啟新蹤。脫略畦徑,筆精墨通。我今應邀,喜而為頌。

魏廣君

(中國國家畫院著名畫家、

學者、篆刻研究所副所長)

國強近年作品的可貴之處在於“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取長舍短地提升自己的創作。他一方面深入傳統,潛心發掘筆墨自身的形式表現力,將自己飽滿的激情貫注到畫面的一筆一墨之中。另一方面又能夠力避迂腐守舊,致力於水墨與宣紙的視覺效果探索。這兩方面在他作品中顯示出互為促進、相得益彰的壯闊深遠的藝術境界。他以傳統的用筆用墨功夫保證了作品的自然性與真誠感,水墨肌理的營造又增強了畫面的視覺衝擊力。

沈光成

(著名畫家)

藝海之路並非坦途,跋涉者更多時候充滿的是艱辛,所以,求學問道決非一朝一夕之事。國強弟自稱行者,勤於寫生,把生活當做藝術; 平靜、淡然的面對自己、面對自然; 始終保持一份純真、素樸的心思。這很難得。這也是我們每一個畫者都應該追尋的方向和美好的意願。

周曉光

(濰坊學院美術學院院長、著名評論家)

讀國強的畫是一種享受,他把山脈嶺巒視為生命體,每年都要上山幾次,與山川共同浸潤融合,體微察末,注視著大自然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面對作品,似乎能聞到泥土草木的氣息,帶著一種未曾深加工的本真和拙樸的效果。他喜歡南方山水的清幽雅意,也喜歡北方山水的渾厚粗獷,並嘗試著將北派的山水和南方山水的靈秀巧妙融為一體,既保留了人文傳統的價值取向,又不被眼前的自然外表所左右,是寫實和寫意、現實和理想的結合。

張宜

(山東美協常務副主席)

國強兄為人率真,性情樸厚,治學勤奮,修養全面。多年來他篤定性情,志存高遠,足行千里,邊走邊畫,自謂“文化行者”。他把主體心性以畫記錄,藝術風格多變且自在。近期,他破壁領悟,在保持中國傳統筆墨形式的基礎上,注重畫面結構,心象交融,把中國畫的意境和哲思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作品筆簡意豐,個性日漸明顯。

張紹良

(教授、著名畫家)

在我印象中曉峘先生他是一位處事平和,待人熱情的人,他雖非專職畫家,但其看畫之見識水平卻不在專業畫家之下,這與他家世淵源是有很大關係的。他曾任職於市工藝美術公司和工藝美術研究所,爾後又創辦組建市工藝品廠,與諸多畫家有了更多交往交流,識見更多。再往後,退休二十年來多於竹蘭一科進行繪畫實踐,有了很大的成績,前些年,我們一起在郭味蕖美術館共同參與了"九老畫展”,他的蘭竹水平讓人刮目相看,清朗飄逸,格調很高,深得板橋遺韻,可稱濰水佳構。

方零

(著名學者 評論家)

百年畫事,猶如世事,可作多維度觀。擇其要者,百年之間,西風歐雨瀟瀟吹萬,諸家思潮擁出青山,遂有我國今古繪事嬗變之劇,遂有新舊藝文分隔派生之微。故於西方繪畫,遊離者有之,抵禦者有之,融合者有之;於吾國藝事,剝棄者有之,背馳者有之,邃觀相從者有之。而欲觀此繪事格局,我輩多從前籍舊影、千尺丹青而抽繹之,而今蕭竹齋孫丈曉峘、璞堂孫君國強父子“好風相從”畫展可略作觀照之。

孫丈曉峘先生,雖生值吾國新舊藝文離合之際,而遙思從古,其蘭竹蕭蕭,足為一觀。察其葳蕤垂節,好風披散,又為一觀。閱中西今古事,於遊離分合間,曉峘先生慕古相從,斯行斯事,可以臨 義觀之。“有事而後可大”,此之謂也。

璞堂孫君,垂髫之年習於翰墨,長大善詩文、喜藏古、樂出遊。後慕古人行跡,效法唐宋作手,並立藝概學社,斯志大矣。因懷古人風骨屢遭遷變之痛,故其作窮力入古,察心寫境,以從古人之法為要。璞堂知古今之隔,復參齊一之論,每思我、觀我而後非我。故其畫我渾然,如忘機之鷗鷺;想涉玄冥,效夢蝶之莊生。斯行斯學,可以與古之齊一之義觀之。“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此之謂也。

兩代繪事承繼,濰上青風不斷,我濰乃至吾國百年文化之轉捩一點,或可借觀矣。

李念奴

(美術評論家,策展人)

吾濰之上,畫人濟濟,夥矣眾矣,何可勝數,然多無足取,更不足論。此無它,有大性情、大境界之人少爾。可取而論之者,三兩而已。痴墨堂主人其一也。古人云師古人,師外物,師我心,為歷來眾家所樂道,然真能明其三昧者,其實無幾。此言大意,即初師古人,繼師外物,終師我心之意。其雲師我心者,乃為最高之境界,然能到此地步者,實已寥寥。餘以為師古人易,師外物亦易,而師我心難。何以言之?古人之妙,天地造化之勝,在在可見也,人人可得而學之,獨我心不然。誠然人人皆有心也,然斷非人人心中皆有物也。設若心中空無一物,則何以師之?又何能師之?以此知所謂師我心者,非胸有丘壑江湖通古今之變者不能為之,非高人奇士不能為之。此痴墨堂主人者,可稱其人乎?

主人者誰?璞堂孫國強也。

張奎文

(著名畫家)

古往今來,山隂道上不乏覺悟者。濰水之上唯賢弟也。凡大賢者同道之中必多提攜於他人,藝概學社不遺餘力。當下拜金者倡盛之時,倍感難能可貴。人生一世三兩知己足矣,愚兄不才能與賢弟為伍已是大幸也。

"好風相從書畫展"盡顯賢弟赤子之心,欽佩之至感懷於此。

蒯憲

(著名金石學家、書法家)

瀟竹齋主人家學淵源,東初先生收藏鑑賞歷代碑帖獨有心得。曉峘先生寫梅蘭竹菊氣韻雅緻,風骨俊朗,揮運頗具書法意蘊。國強藝友承庭訓從藝日久。其山水重視傳統又能體悟自然,臨古不拘成法,寫生獨得靈機,自繪一層境界。其書法視野開闊,可見畫意。孫氏二代近作結集展示,定為後來書法繪畫創作提供新的借鑑。

謹祝瀟竹齋好風相從,藝事代傳!

戊戌處暑,白巖於萬印樓下。

陳壽榮

(著名金石學家、畫家、書法家)

吾濰自古以來有書畫古城之譽,北宋李營丘為山水大師,清濰縣縣官鄭板橋為八怪之首,畫竹遺風至今。今成拙詩云:一自鄭公離任後,濰陽蘭竹滿闌干。曉峘同志畫竹寫蘭出筆不凡,頗具板橋遺韻也。此拙論之例證也!

時振華

(著名畫家)

曉峘先生早年曾分別任職於工藝美術研究所及工藝品廠,與諸位前輩畫家結緣。學得畫竹意趣,怡養心性,從而筆耕不輟廿餘載。觀其畫竹清瘦勁節,已蔚然成叢。足見雲煙供養,板橋遺風,曉峘先生得其道也!

張志民

(著名畫家、書法家、原山東美協主席)

甚好!好風,好時代風尚,好傳統家風。古畫家有大小李將軍,二米。書法家有二王。今有老少孫氏。可喜,可賀!石頭翁。

張玉峰

(著名畫家)

曉峘老友善畫竹蘭,筆墨活潑。自具天然風韻,花葉折垂以取其勢,偃仰以生其情,臨風似笑,大有空谷幽香之趣,堪稱佳作也。

齊魯濱

(著名評論家、畫家)

戊戌孟秋,欣聞國強弟與令尊大人曉峘先生欲舉辦《好風相從》父子書畫展,喜之!樂之!

孫國強君,從藝凡三十春秋。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強以翩翩少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於省城濟南師從齊魯耆宿黑伯龍、張志民諸家。旋歸故里,執教鞭於高樓深院,司職大學美術。

世紀之初,再赴浙江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從師王伯敏、毛建波先生攻讀美術史、書畫考據、博物析賞。新時期以來,復兩度晉京,參加中國國家畫院曾來德、魏廣君二導師主持的現代書法及現代水墨山水專項高研班的學習深造、潛修精研。眼界日寬、境界日高;思慮日寬、手段日高。藝業益臻嫻熟,面貌煥然一新。漸入佳境,大器乃成。

國強君工山水,兼及花鳥、人物。能詩,每與儕輩文字交。精鑑賞,富收藏,嗜讀書,喜遊歷,頻行旅。遍訪名山大川、壙埌僻壤、屬意林泉、寫生採風,流連忘返、心馳神往。更廣交文人雅士,襄助青年學生,於所圖畫作,所著文字,屢有巨構問世,疊見妙句橫生,日隆聲譽、如潮好評。

國強年富力強,學富力強,藝富力強,也正處在人生的大好年華,山陰道上,風光旖旎,更期冀國強君馭風而上,再攀高峰。

聊寄數語,是為志賀。

並恭祝孫曉峘先生八秩華誕,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毛建波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揮毫落筆生雲煙

——再議孫國強山水畫藝術

痴墨堂主國強幼承家學,習書善畫,稍長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此後卅載,執教濰坊學院同時,北赴京城,南下錢塘,於書畫實踐、書畫理論、書畫鑑定諸方面學習進修,板凳坐冷,上下求索,又百計蒐求古代年畫、戲畫藝術品,積極組織同人畫會,精心安排一年數度集體寫生活動,……零零種種,培植著他的學養與品位,精進著他的創作與研究。其山水蔚然深秀,清新大氣;其用筆日趨遲緩,鈍拙松靈;其畫風質樸中蘊藏靈動,空靈處透出蒼厚,穩步提升,更上層樓。

人生若只如初見。三十載光陰匆匆而逝,璞堂兄為人厚道,樸質率真,為學勤勉,藝理兼修。于山水的痴迷始終如一,不焦不躁。於畫理的研讀夜以繼日,靜心沉潛。對於璞堂來說,山水是一條通途,維繫著自身的學術理想,更維繫著自己的人格理想。《老子》雲“和光同塵,與時舒捲”,璞堂的一切努力,均會轉化為壯盈的筆墨精神與山水意境,不斷充實其山水畫作。

戊戌處暑後三日,揮汗匆匆寫就

王曉偉

(中央美院附中副院長)

初秋八月,西藏支教期間欣聞國強兄與其父欲舉辦父子書畫聯展,我深為其學業有成感到高興。國強兄出身文化世家,深受老濰縣傳統文化及家庭藝術氛圍的影響。我們是山藝校友,又都是在較小年紀躋身省內最高藝術學府的"小天才",大學畢業後,還先後在剛組建的濰坊高專任教,國強兄的儒雅、認真和綜合學養令我欽佩,工作之餘,我們時常一起談畫論畫學畫,他的學識之廣和愛好多面深深影響了我,給我在將來深造道路上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動力。再後來我問學執教於北京,二人雖不常常見面,但每每書信聯繫電話往來依舊倍感親切。十幾年來他往來南北求學寫生,在史論、鑑賞及中國畫等領域研究上廣開多面。憑藉其天賦勤稟,在山水畫創作上師法古今,堅持正道。所作大氣磅礴。厚重古樸。常令吾過目不忘。才高心正是國強兄現在及將來大成的必然。

遙祝國強兄展事圓滿成功!

孟永勝

(著名畫家)

筆墨驚天地 雲山入畫圖

——記學院派畫家孫國強

作為國強的老大哥總想為我這位老弟寫點什麼,近日幸得空閒,回憶朋友間“賭書潑茶”的閒趣,興致所致提起拙筆記一下我這位“學院派”的摯友。

國強吾弟出身書畫世家,幼承庭訓,耳濡目染,謂之根底,得予素養。十七歲入山東藝術學院,師承張志民、梁文博等先生。博採眾長,獲益良多。“而立”之後,負笈遊學於江南,精研書畫鑑定及史論,受業於王伯敏,毛建波先生。不數年,遂湛然而粹,淵然而深,駸駸乎超於常人矣。

吾弟性格灑脫,不慕浮名,有高士之風。靜應諸物,尊 “道法自然”,尤重寫生,遂遍歷足跡於大江南北,面景造意,寫山崢骨,求本真境界。 其畫愈發老辣古拙,構圖考究,自然天成。

近年來,國強專治山水,立足傳統法脈又融自我。筆墨謹嚴,意蘊醇厚。其畫水融,浸潤參差,畫為高深廣大、洞察幽微。非見識宏遠、筆墨老道、學養豐富者不得,實乃學院派翹楚。有論者曰:“翰墨疏離,遠塵世,歸本原。”

君有奇才任翱翔,我願國強日玥熠。

劉泉優

(青年畫家、書法家)

伴君行

——致璞堂兄

濰州書畫,有一雅士,璞堂兄孫國強,多年前,早有耳聞,欣逢青年美協成立,有緣結識,悠遊山林,同揚書畫,亦師亦友,感受頗豐,聊做小文,以表胸臆。

壬辰風暖江南春,與君杖藜做山人。

霏雨齊雲訪碑韻,高秋湘西遊溪林。

青綠水墨出造化,不做壯遊枉此身。

甲午春寒踏黃土,信天游裡悟真親。

春回冬去已七載,品味林泉寫風雲。

但願師友常聚首,滿園和氣生妙真!

武文全

(著名書法家、畫家)

《重讀故鄉》

那年和國強在祁縣來遠寫生。

寫生是件樂事,朋友們在一塊,分享陌生和熟悉,酒和故事。

那天,我問他,我看你畫的樹,就和山一樣。他呵呵一樂說,真的呀。

然後看著遍野的白楊樹說,我的老家,有和這一樣的白楊樹,感覺像回到了家鄉。

他問我,你聽過故鄉嗎,許巍的。然後,打開手機,放開了音樂。

……

我的心卻那麼狂野

總是在夢裡我看到你無助的雙眼

我的心又一次被喚醒

總是在夢裡看到自己走在歸鄉路上

……

昨晚,我和小紀聽這首歌,不覺就淚流滿面。

他喃喃自語。

一個藝術家是要飽含情感的。

那天,我忽然讀懂了。詩亦然,文亦然,畫亦然。

在他畫的樹裡,倔強的線條裡,柔柔的流動著絲絲情愫。在綴景勞作的人影裡,愰愰的一種眷顧。名士情結,小民心懷,智者所思,虔者之寄。

做一個足以千古的大師,是個遙遠的夢。

做一個情自愉悅的閒人,也頗具誘惑。

期與國強老兄同懷。

白露

(著名書法家、學者)

山水畫家孫國強乃我京華問學同門師兄,真性情,真心懷,假正經;有見識,有膽識,無酒量。他對藝術永遠保持著一種鮮活的狀態和一種生動的姿態。是行者自然選擇詩和遠方,他率領“藝概寫生軍團”穿行於祖國河山大川去探求心中的真美、深美和大美。優逰、恬淡的創作心態更為他的作品平添了幾分質樸自然和率意天成,不在尋常巷陌,不在小橋流水,而在山林水澤的至遠處、至深處……我相信,關於山水畫的夢想,註定會貫穿國強兄的一生,不需要內心去堅守什麼,因為山水本身就存於他的生命之中,他只需隨著一天天的日月升沉,在寂寞與狂歡的交替伴隨中,期待一個個熱血沸騰的時刻翩翩起舞……

何金拾

(著名畫家)

國強任教於濰坊學院美術系,豐厚的家學淵源和多年來的修養,形成了他與眾不同的氣質。國強善於思考總結,給人穩定持重之感,他多次進京拜名賢學習深造,問道於當代藝壇各宗各派,拓寬了藝術視野,增加了藝術閱歷,對自己的目標更堅定不移。他經歷愈多愈顯澄懷淡定,道性清遠。他在家鄉倡導創辦“藝概學社”。為當地青年藝術家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幾乎是白手起家,難度很大,國強不因困難止步,用大無畏的精神帶領同道把“藝概學社”籌辦完成。其所謀事業不為一己獲益安寧,而是為朋友和一幫志同道合的兄弟謀求發展方向,豁達大度有古賢遺風。國強的理念是要讓藝術之花在故鄉開出別樣的顏色,別樣的精彩。實際上,藝概學社的成立對豐富地方藝術的多樣性,確實起到一定作用,學社為當地藝術突破地域的侷限,為青年人求學進步起到橋樑作用。同時,這個學社既是學術性平臺,又是向社會普及藝術知識溝通對接的平臺,它的公用和潛藏的價值將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凸顯。國強犧牲了許多個人寶貴的時間,在自身取得一些成績的情況下,做了有利於他人和社會的工作。這是一種了不起的責任感,是儒家理念奉行的道德精神的體現。

牟昌非

(青年學者、獨立策展人)

璞堂君沉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

葛振山

(畫家、策展人、藝概學社成員

人民藝術創作院副院長)

璞堂兄為人質樸、醇厚,生於書香世家,學識淵博。待人謙和又不失豪爽。此次為父祝壽,舉辦父子聯展,別具一格,孝行天下,實為吾輩之楷模!

王雁南

(青年畫家)

璞玉無華,沉厚朴拙,立德當首,性在大雅。致璞堂兄!

孫國強後記

己丑(2009)冬餘曾以“蘭竹當門彌閒靜,好山向我自清嚴”為題為父親出過一本畫集,並寫了一篇短文 ,以感念父母養育教化恩情之一二。那個秋天正逢父親年屆古稀。

及至今秋,父親八十歲了,耄耋是人生杖朝之年,倍感高興的是父親依如即往的案前執筆揮毫,與客談笑風聲。老人旺盛的精、氣、神和施諸筆墨的一拂一試也感染了我,今日之展事也是晩輩勉力仰止父親精神之是。更借"好風相從"書畫展使友情凝聚;使親情團聚;使文脈傳承。

執筆及此,不由就讓我想到祖父東初公。雖然在我孩提五歲時,祖父即仙逝,腦子裡的印象並不深,待年長聽族中父輩們言及父親的志趣卻無不受到祖父的影響。祖父在世時,生性豪爽,仗義疏財,喜交友、好讀書,舉止氣度頗有魏晉之風。又喜收藏碑帖字畫,於六朝碑版及揚州畫派、海上畫派及陳介祺金石遺墨等盡力搜求把玩,這一切也無不影響到我的父親。祖父性喜植竹蘭,自署“植蘭室主”,父親於書畫之道亦尤善寫蘭竹,所居曰“瀟竹齋”。由之可知父親的人品畫格及審美品位,在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祖父東初公的家學啟蒙及日後在傳習文化精神的自度自在。

記得少時,家父與我談及最多的就是簠齋及板橋先生。談簠齋先生萬印樓的傳拓收藏,談毛公鼎的軼事;談板橋先生七年濰縣令的逸聞趣事,談他畫的蘭竹,也談到他的六分半書。所以講,父親的蘭竹源自金石傳統,猶存板橋先生遺風。他的畫重視線骨,講究筆墨,在前人的法度上,畫風清新剛健,又能寫心寄情而自具風軌。所畫竹、蘭皆能用心於氣韻格調,形式上熔傳統詩、書、畫、印於一體,精神上則契合了中國文人畫之尚意境,尚意趣,尚氣息之宗旨。

生活中的父親性情耿直,氣度瀟灑,為人淡泊,與人友善,自退休後二十年間多與濰上畫壇陳壽榮、張玉峰、張鏡遠、陳炳熙、焦立森、王世傑等前輩以師友相往來,受益良多。其所居之“瀟竹齋”儼然已成為父親讀書交友、翰墨雅興的一種生活常態。亦誠如我的母親所言:退休後父親的寫字畫畫完全成為其晚年的一份自在和樂趣。

璞堂雖愚鈍,然自幼時即受父親繪畫開蒙,喜大寫意畫風,始知八大、白石之名。而每每節令之時亦多隨家父徜徉於民間鄉俗、戲耍廟會之間,於民間美術尤為喜愛。今從藝三十餘載,多蒙名師指授,並於中國畫、書畫鑑定、美術史、書法、等多所涉獵。近十年間大江南北足行千里,遊歷漸闊,識見愈豐,在繼承和保持中國畫傳統筆墨語言基礎上,邊寫生邊創作,不拘泥、不固定程式化圖式,以心為源,以樸為道。把主體心性以畫記錄,風格多變而自在。本次展覽,應奉父親八十大壽餘與小兒曦元也一併展出諸多近年畫作,並多以松石為題,以表達對家父的祝壽之情。

好風相從書畫展得以順利開展離不開家鄉各界師友的大力幫助,也離不開各地師友的盡心支持,能夠籍筆墨與各地師友結識結緣,相識相知,得蒙各地師友傾心扶助和提攜,此種恩德,沒齒難忘。

在此,真誠感謝父親的師友同道張紹良、郭怡孮、胡有民、沈光偉、蒯憲、時振華、王效貴先生等對展覽的熱情支持,感謝我的啟蒙老師王珂先生;我的大學老師張志民先生;我的書法導師曾來德老師;我的山水導師魏廣君先生對我學業的教誨和對展覽的大力幫助。感謝我的同道畫友:郭味蕖美術館郭遠航先生;山東美協張宜先生;濰坊美協王居明先生;濰坊學院周曉光先生在百忙之中為本次畫展提供展館、作序和主持。同時,還要感謝濰坊學院、山東美協、濰坊美協、濰坊書協、藝概學社、雲奕畫學會、杖藜書社、麓臺書社以及社會各界的同道同仁們。

謝謝大家!

璞堂 孫國強

戊戌八月初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