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袁世凱能做大總統?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回到清末民初的現實世界中去,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

清朝末期可以說是中國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這個大變局跟商周之變比還有點兒差距,在這個歷史變革時期,中國走向共和是不得不走的路了,皇帝制度已經走到頭了。但是皇帝制度結束了,並不代表革命者就能立即建立一個全新的制度、走向共和。

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推翻帝制之後,共和的正當性或者是法統從哪兒來?

理解這個問題先來了解法統是什麼,法統可不僅僅是西方的政治學概念。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政治統序想要穩定,必須講究法統,中國當然也不能例外。

為啥袁世凱能做大總統?

比如《論語》討論如何治理國家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是“正名”,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分不正,做事就師出無名。就是找藉口也要找出一個正當的名分,就是要名正言順。

這個正統的名分就是法統,在中國古代法統是歸皇帝的,所以政治活動的最根本的名義都是皇帝做出的,官僚是皇帝權力的延伸,皇帝是天子、代天巡狩。那時候做皇帝講究天命,天命所歸,就能名正言順的治理國家,否則也不可能統一全國。

到了現代的共和國,法統就是全國人民,以人民的名義就是法統。

但是,人民的名義也有一個大麻煩,想要用人民的名義,得聽聽人民究竟是怎麼想的吧?可你又不能當真把幾千萬甚至幾億人聚集在一起。來,咱門開個小會,這事兒說著簡單,組織起來根本就不可能,也辦法操作啊。所以得有人代表人民,這就有了人民的名義了。

有了人民代表,那新的問題又來了,誰有資格代表人民呢?這些代表們意見不一的時候,該聽誰的?所以啦,就不能簡單的舉起手說,我代表月亮消滅你,必須得有大家都認賬的共識。

可能會有人要問,都已經革命了,把舊有的制度一把火燒個乾淨,哪有那麼複雜?

燒乾淨當然很容易,但日子還得過,想要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就得有規矩,想讓大家都認賬,就得有最基本的共識。

這個大家都認可的共識,現代就是憲法,只要大家都認可這個憲法,那發生爭執的時候就有公認的解決規則,天天掀桌子摔盤子,日子肯定是沒辦法過下去的。

想到憲法了,可問題還在,憲法從哪兒來?不能把全國人都集中起來寫憲法,只能有人民代表來寫。誰有資格做這個代表?怎麼判斷他有沒有這個資格?誰來做裁判?他的裁判資格又是怎麼獲得呢?問題可以一直問下去,但現在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所有這些歸根結底就是你的法統,你的正當性從哪兒來,這是事兒說清,其他問題就是好辦了。

為啥袁世凱能做大總統?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中華民國算是降生了,那民國的法統從哪兒來呢?

其實民國的法統有連個,一個是辛亥革命後,以孫中山為首,建都於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宋教仁起草制定的具有“憲法”性質的根本大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頒佈。另外一個就是1912年2月12日的《清帝退位詔書》。

先來說第一個,《臨時約法》裡面明確說明,中華民國的主權是屬於全體中國人民的,這就是一切以人民的名義,那人民都有誰呢?《臨時約法》裡面也有特別說明,包括漢滿蒙回藏的所有人,這就是“五族共和”的說法。

當初不是說好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嗎,怎麼現在突然之間就變卦了?

其實裡面還是有很現實的問題,如過不這麼辦,辛亥革命成功了,中國也就被瓜分了。

在辛亥革命早期,革命者的口號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韃虜是誰?很明顯就是少數民族統治者嘛,這個口號最初的提出者是朱元璋,不過在辛亥革命的時候被章太炎再次提及,章太炎鼓吹中國人民應該只包括接受儒家文化薰陶的人。

革命成功之後的中國應該只包括中原的漢族地區、朝鮮、越南和半個緬甸,因為這些個地兒都是深受儒家文化薰陶啊,至於滿蒙回藏,那裡的人願意加入中國也行,不願意的話就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這個主張被精簡後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為啥袁世凱能做大總統?

當時還有一派不同意這個說法,楊度就認為,中國人就應該是大清所統治下的所有人。

如果確實按照章太炎的說法去做事,只要革命,滿蒙回藏馬上就會被列強瓜分,東北被日本瓜分,蒙古新疆被沙俄搶走,西藏地區被英國搶走。如果是這樣的話,別的列強一看沒撈到好處,馬上就會回來瓜分中原。

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中國什麼也剩不下了,章大大還想要朝鮮越南?中原能不能保得住還兩說呢。所以說中國絕不等於中原,中國人民也絕不等於漢族,必須以大清帝國的政治現實為基礎,來定義中國和中國人,別的辦法基本是找死。

但是弔詭的,章大大的說法動員效果好,而且非常好。為楊度認為,政治變革應該穩當,不要搞革命,讓皇帝主動君主立憲是最穩的。革命者可不這麼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壞在了皇帝身上,你還指望留著他?

所以說革命初期,口號依然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等到革命搞起來之後,他們就意識到楊度的說法更現實,革命成功的條件之一就是完整的保住大清領土,否則國家就有被列強瓜分的危險。

所以武昌起義之後,革命者很快在南京組建臨時參議院,制定《臨時約法》,約法中所說的五族共和就是想要最大限度的保住大清領土的完整性。

為啥袁世凱能做大總統?

《臨時約法》雖然給中華民國提供了一個法統來源,但這個臨時約法有個先天不足,他的參議員代表只來自幾個省份,並沒有召集到來自全國的代表,相當於幾個省份的幾個人代表了大清治下的所有人民,他的權威性很難獲得滿蒙回藏地區的認同,因為這些地方的人本來只認可大清皇帝的。

這樣一來,《臨時約法》想要代表全國人民就有點兒玄乎。

民國的法統還得有第二個來源,這就是《清帝退位詔書》,大清皇帝頒佈退位詔書肯定是沒辦法的事兒,但從法統上來說,你怎麼退位的不重要,因為法統要的就是正統的名義,《退位詔書》剛剛好就給出了這種名義。

當時小皇帝溥儀只有六歲,詔書當然是以太后的名義發出的,大致是說:現在的民心多半是向著共和而不是帝制了,看來這就是天命了,既然如此,仔細考慮全國大勢和民情,我帶著皇帝把統治權歸給全國,把國家改成一個共和立憲的國體,這樣既能結束國內動盪的局勢也符合天下為公的大義。最後面一段是說:把漢滿蒙回藏五族的所有領土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大中華民國。

這裡面很明確的用了天命這個說法,這就相當於一次特殊的禪讓。歷史上各種禪讓,都是一個皇帝禪讓給另一個皇帝,這次特殊一點兒,是皇帝禪讓給全國人民,國民這樣獲得了繼承大清的資格,這就是正統。

為啥袁世凱能做大總統?

而且其中特別提到,滿蒙回藏如果堅持認為自己是效忠於大清皇帝,就應該服從皇帝的詔命,這就按滿蒙回藏地區的獨立性失去了正當性,否則你們就是背叛自己當初效忠皇帝的誓言。反過來,大清的領土完整的傳承給中華民國,也就有了正統的名義。

這就是說大清既承認了民國的天命所歸,也明確表示滿蒙回藏都應該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這就彌補了《臨時約法》的先天不足。

現在民國的正統性是槓槓的了,但誰來承接這個正統性呢?

《清帝退位詔書》裡面還說道:委託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南方革命黨協商南北統一的辦法。有了這句話,袁世凱就能接住大清這邊的法統。

南京方面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也曾經向袁世凱承諾,如果袁世凱願意擁護共和,讓清朝皇帝退位,他就願意把大總統的位子讓給袁世凱,有了這個承諾,袁世凱就能接住南京革命黨的法統。

現在說到兩個法統的統一,為啥兩邊都願意把法統交給袁大頭呢?

這對於大清來說,實在是沒辦法的事情,革命黨要革大清皇帝的命,大清就得派兵去跟革命黨死磕,兵在哪兒呢?當時只有袁世凱訓練的新軍可堪一用,但是這些大頭兵只聽袁世凱一個人的,其他人根本就指揮不了,現在大清是被袁世凱挾持了。

對於革命黨來說也是沒轍,南京臨時政府說是政府,但不能恢復秩序就沒辦法收稅,沒有辦法通過收稅的辦法搞錢,南京也是窮的叮噹響,政府財政怎麼解決?當時來說只有向洋人貸款。

可是沒人願意貸款給他啊,臨時政府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個未知數,沒人借錢,他們就只能解散,如果袁世凱支持共和,革命黨就願意作交換,讓袁世凱做大總統。

為啥袁世凱能做大總統?

兩邊兒都支持袁世凱還是不夠,還需要當時的大牛逼貨——英國。

清帝退位之前,不光南京臨時政府需要錢,北京清政府也需要錢,能夠貸款給政府的肯定繞不開英國,英國佬就需要評估一下,我借錢給誰更靠譜一些。

最後兩邊一比較,全都不靠譜,南京政府的人為國拋頭顱灑熱血沒話說,但他們實在是沒有治國經驗,借給他們錢大概率是虧的。大清的北京政府,也不靠譜,你現在都被逼的退位了,你連自己命運都掌握不了,借錢給你們也是虧。

英國佬一合計,發現還是袁世凱這小子最靠譜,他一方面能要挾大清,另一方面也能跟革命黨人做交易,這傢伙兩邊都能擺平,還非常能幹,有治國經驗,如果支持他的話就能把南京北京兩邊統一起來。

對英國人來說,保住中國龐大的市場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才符合他們利益,又能確保貸款的安全性。所以說支持袁世凱就成了英國人的最佳策略。

就這樣在清政府、南京政府、英國人三方合力下,袁世凱如願當上大總統。

所以說嘛,袁世凱這老小子後面做了很多混蛋事兒,但在那時間點還是個很牛逼的傢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