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故事——1457年2月16日,明朝大臣于謙奪門之變後被殺害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朱祁鈺病重,將石亨召到病榻前,親自殷殷囑咐。石亨一切都答應下來,但他親眼看見朱祁鈺的病態,內心已經打起了主意。他退出後,立即派人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張鞁和宦官曹吉祥,告訴二人朱祁鈺已經不行了,商議要為自己謀後路。石亨說:“朱祁鈺病已沉重,如有不測,又無太子,不若乘勢請太上皇復位,倒是不世之功。”於是,這三個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決定將賭注壓在太上皇朱祁鎮身上,擁立朱祁鎮復位。三人做了分工,宦官曹吉祥進宮去見孫太后,密告她復辟一事,藉機取得了孫太后的支持。又連夜去找徐有貞。徐有貞大為興奮,當即夜觀天象,見紫微有變,忙道:“帝星已見移位,咱們要幹這件事,須得趕快下手。”


歷史上的故事——1457年2月16日,明朝大臣于謙奪門之變後被殺害


政變就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爆發了,短短几個時辰,不但改變了明朝的歷史,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朱祁鎮這時候還沒睡覺,正秉燭讀書,突然看見一大堆人闖了進來,還以為是弟弟派人來殺自己,不禁驚慌失措。誰料眾人一齊俯伏稱萬歲。朱祁鎮這才問:“莫非你們請我復位麼?這事須要審慎。”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清晨,紫禁城內突然鐘鼓齊鳴,等待上朝的文武百官頓時亂作一團,正在疑惑之間,左副都御史徐有貞高聲宣佈“上皇復辟矣”,然後催促群臣入賀。復辟的明英宗朱祁鎮在接受百官朝賀後,下詔將兵部尚書于謙等人當場逮捕。


歷史上的故事——1457年2月16日,明朝大臣于謙奪門之變後被殺害


于謙雖然挽救了大明王朝,但在明英宗看來,他畢竟是景泰帝朱祁鈺的親信,加上他扶持景泰帝即位,之後又得罪了徐有貞、石亨等人,因此才被處以死刑的。于謙之死並不難理解,但難以理解的是,于謙明明可以不死,甚至可以制止“奪門之變”的,那麼問題來了,于謙為何選擇坐以待斃呢?

“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的官職是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可以說他是整個大明王朝的“國防部長”,掌握著全國的軍隊。于謙在兵部尚書任上,還進行了一項軍事改革,從原來的三大營中挑選精銳,組建團營,為明朝訓練出了一支十分精銳的禁衛部隊。另外于謙為官清廉,甚至將士們的擁護,在軍中的影響很大。


歷史上的故事——1457年2月16日,明朝大臣于謙奪門之變後被殺害


其實在“奪門之變”中,並沒有多少軍隊參加,石亨、徐有貞等人湊了半天,算上自家的家奴,僅有千餘人而已。石亨率領著這些人在城中四處活動,先跑到南城,又跑到紫禁城,其實消息早就被于謙得知。于謙雖然得到了一些消息,但也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以他手中權力,完全可以制止這場宮廷政變,但是于謙畢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如果於謙此時動手,自己的家門肯定可以保全,但是明英宗朱祁鎮與景泰帝朱祁鈺之間,勢必會爆發一場戰爭,甚至會震動明朝的統治。如果自己按兵不動,死的只能是自己,但可以為明朝避免一場戰亂。所以于謙不為所動,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也沒有聽取別人的建議。

于謙、王文等人被捕後,在接受審訊時,王文仍然為自己爭辯,但于謙卻笑著說:“亨等意耳,辯何益?”1457年2月16日于謙被押赴刑場,最終被斬首棄市。軍中有位都督同知名叫陳逵,他“感謙忠義,收遺骸殯之”,才沒讓于謙拋屍荒野。


歷史上的故事——1457年2月16日,明朝大臣于謙奪門之變後被殺害


于謙之所以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僅在於他挽救了明朝江山,更在於他寧肯犧牲自己,也要保全社稷,不讓整個國家陷入動亂。

還有一個原因,如果“奪門之變”的時候,于謙動用軍隊把這一場政變打壓下去了,明代宗此時病體沉重,而且沒有子嗣,于謙勝利後,該擁戴誰為皇帝呢?他要是擁戴一個明朝宗室裡的人,那他和漢朝的那些權臣有什麼區別。權臣當政,因為名不正言不順,中國從古至今,從未出現過太平。在皇權社會里,只有明君出現,才會有太平盛世。權臣再能,他也做不到這一點。


歷史上的故事——1457年2月16日,明朝大臣于謙奪門之變後被殺害


所以,可以說,于謙就算做了這樣的事,他也未必能成功。更何況,于謙根本不會做這樣的事。于謙是個忠臣、能臣、直臣,但他不是一個權臣。“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已死,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幹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鉅萬。明英宗召大臣進去看,鐵青著臉說:“于謙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餘的錢財,陳汝言為什麼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明英宗滿面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說:“如果於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明英宗無言以對。這一年,徐有貞被石亨中傷,充軍到金齒口。又過了幾年,石亨亦被捕入獄,死於獄中;曹吉祥謀反,被滅族,于謙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歷史上的故事——1457年2月16日,明朝大臣于謙奪門之變後被殺害


明憲宗成化初年,將於冕赦免回來,他上疏申訴冤枉,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採納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萬曆十八年(1590年),改諡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


歷史上的故事——1457年2月16日,明朝大臣于謙奪門之變後被殺害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題寫匾額“丹心抗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