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良智履新成都市委書記 大數據看他都幹了啥?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殷航)2016年7月11日上午,成都市召開領導幹部大會,宣佈中央和省委決定:唐良智同志任中共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同志不再擔任中共成都市委書記職務。

唐良智履新成都市委书记 大数据看他都干了啥?

----------------------------------------------------------

讓我們用大數據來看看,履新成都市委書記之前,唐良智在2015年都幹了啥?

2016年1月12日,成都市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正式開幕。成都市市長唐良智在會上,代表市政府向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同時,面對直播的媒體,向全市1500萬市民許下未來一年的承諾。

事實上,2015年1月23日,成都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唐良智從代市長正式“轉正”。2014年12月從武漢空降成都,到目前為止,新任成都市長唐良智已施政一年多。

在成都市政府官網“市長活動”一欄中,詳細記錄了唐良智過去一年的工作動態。截至2015年11月底,共有241條記錄。

華西都市報記者試圖梳理這些信息,雙創圈、產業圈、調研圈、朋友圈多個維度,描繪出唐良智在成都這一年的工作和生活軌跡。

唐良智履新成都市委书记 大数据看他都干了啥?
唐良智履新成都市委书记 大数据看他都干了啥?

雙創圈

出席不下13場菁蓉匯

不坐第一排讓創業者成為主角

作為全國知名的“雙創市長”,過去一年,成都市長唐良智最常出現的場合是什麼?那必然是菁蓉匯。在“菁蓉匯”上,市長、校長親自站臺,創業者、投資人、企業家現場對話,實現了“知本”和“資本”的有效對接。

菁蓉匯通常在週末舉辦,據不完全統計,唐良智本人親自出席不下於13場,並在多場會議中做壓軸演講。他的很多演講金句,為創客青年熬製了一鍋“市長版”心靈雞湯,讓創業者對成都的創業環境心嚮往之。

在不斷打造創業天府·菁蓉匯這個品牌外,創業者吳曉峰發現一個細節,最初幾場菁蓉匯唐良智和市政府主要領導位置是被安排在第一排的。但是從某一個時間點開始,第一排不再是市長和領導,成為了投資人和創客的天地,真正讓創業者成為這個舞臺的主角。

更大的變化還在於,原本每場菁蓉匯最後一個環節——市長演講時間取消了,取而代之成了蓉漂茶敘。

一盞清茶,幾個創業者,和市長圍坐一起,以喝茶聊天的方式,共聊創新、共話創業,顧名“蓉漂茶敘”。85後創客青年牟其至今對去年9月份那場茶敘印象深刻。在創業天府龍泉驛專場,作為7名蓉漂之一,他和唐良智曾面對面進行了座談。“對於我們提的問題和建議,他逐一記錄了下來,並現場落實責任部門跟進解決。”牟其說,原本以為是走馬觀花,沒想到市長是真的實實在在在傾聽。

為何搞茶敘?華西都市報記者整理公開報道發現,唐良智自己對此也有一個論述,“我講創新創業的‘心靈雞湯’已經很多了,成都的平臺和環境現在越來越好,接下來就是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切實為創新創業做好服務,成都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了諾言。

一組數據顯示,僅僅是2015年上半年,6條“接地氣”激勵政策,推動774項成果轉化。前9個月,成都新登記市場主體18萬戶高於全國18.6%。阿里研究院提出成都躋身“中國硅谷”六大創新創業城市之一,清科集團發佈報告稱成都與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共同構建了中國創新創業的“3+2”格局。

如今,硅谷有硅漂,全世界的精英都想去那裡淘一把;北京有北漂,因機會多被創業者青睞;唐良智提出的“蓉漂”的概念,讓更多創業青年被這裡的創業環境吸引,扎堆前往蓉城創業。

產業圈

全國奔波推銷成都

西部城市念起全球“生意經”

很多人說唐良智是抓工業的一把好手。武漢的履歷無疑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城市發展要因地制宜,更應該根據具體需求而定。具體到成都這座西部特大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在哪裡?

對此,在密集走訪調研之後,唐良智有個著名的論斷,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也是城市強盛的根基。為此,他提出了成都市工業強基行動以及“3+N”工業佈局。其中,“3”是指成都市天府新區、高新區和經開區。“N”則是指多個地區和產業齊頭並進。

過去一年,圍繞投資,尤其是工業投資,唐良智當起了“城市推銷員”。先後在北京、珠三角、長春、上海等地進行座談、經貿洽談。僅僅是在北京,就分別在2015年2月、8月、9月開展了三次投資促進活動。2015年10月,市長帶隊,成都的投促活動開到了美國。

一手抓工業強基,一手抓三產。2015年初舉行的成都市委經濟工作會,是唐良智對外的首秀,卻讓很多媒體人至今印象深刻。會上,唐良智花了近40分鐘總結成都去年的經濟形勢,又花了近90分鐘部署當年的經濟工作。

談及成都的優勢資源——旅遊產業時,唐良智卻話鋒一轉。“據我瞭解,去年有1億8000萬人次來成都旅遊,這令不少城市羨慕。雖然來旅遊的人多,但人均花費僅有1600元”。

為什麼遊客人均花費少?“關鍵是旅遊產品做得不理想,我們沒有好項目來吸引遊客花錢。”唐良智對著在場的各區市縣主要負責人,直陳問題的核心。

這次會議上的論述,直接催生了成都另一個產業的興盛——即,現代服務業。在過去一年,成都先後提出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國際購物天堂以及世界旅遊目的地建設三大目標。2016年元旦起,國外遊客來成都旅遊,可在成都市內多個商超購買產品,享受離境退稅。西部旅遊城市盤算起了全球“生意經”。

和全球夥伴做“生意”,不僅僅是要輸出,還要輸入。作為成都通往歐洲、中亞的橋頭堡,很長一段時間,蓉歐快鐵往返歐洲,返程空載成了最大的難題。

在成都市政府的推動下,2015年9月6日,在中國和波蘭雙方代表共同見證下,“蓉歐快鐵”成功實現雙向對開。蓉歐快鐵一路穿梭,將成都的電子產品等運往歐洲的同時,也將歐洲造帶進了成都市場。

調研圈

調研成都區縣、企業超百次

擬把科學城打造為中國“硅谷”

作為一個外鄉人,唐良智瞭解成都的方式是通過密集調研。2014年12月27日,他的第一站就是前往彭州調研。此後的一個月,足跡遍及成都19個區(市)縣和高新區、成都天府新區。

數據顯示,2015年唐良智共調研成都各區(市)超過30次。其中,成都天府新區最多,數量達5次。在其履職後一個月,成都市政府就提出在天府新區興隆湖規劃建設成都科學城,行動很快鋪開。為了將這裡打造成為中國的“硅谷”,唐良智親自上場,遊說企業和研究所入駐。

唐良智最近一次出現在天府新區,是2015年底。四川省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成都分會場上,有媒體注意到,唐良智自發當起了講解員,向幾十名官員描繪這裡的未來模樣,中央公園、西部博覽城。在眾人腳下的,則是日後成都最大的軌道交通換乘樞紐。

如今,一年時間過去,興隆湖的湖水早已蓄滿。成都科學城依水而建,各具特色創造十足的建築正拔地而起。中國“硅谷”的夢想,泛起光亮。

區域環境的變化,身在新區的市民感受頗深。過去一年,地鐵1號線南延線延伸至天府新區,架起了成都中心城區和天府新區雙核共興的橋樑。紅星路南延線由此經過,直達二繞,天府大道40分鐘跑到仁壽,出行不再受到困擾。

除了到各區縣調研,據統計,過去一年中,唐良智調研和拜訪的企業至少有80家。電子信息、汽車、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等產業,是他調研的重點。

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經營壓力隨之變大。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政府扶持一把,就像是救命稻草一樣。“這種稻草,該給的一定要給”。

關於調研中,所見的人,所說的話,很多人至今都印象深刻。大邑縣斜源鎮的村民還會把唐良智來調研時的種種細節,當做飯後談資。“沒有官架子,不管我們家裡的椅子多髒,他都坐得下去。”

朋友圈

會見商界朋友56人

萬達集團攜千億資本入蓉

過去一年,成都市長都見了誰?在他的“朋友圈”中,有著哪些大腕兒?

華西都市報記者梳理發現,去年唐良智共會見了84位朋友。包括商界朋友、高校朋友和外賓。其中,商界朋友最多,達56人。外賓其次,有21人。(集體會見活動中公開報道不具名的人員不作統計)商界朋友中,既有叱吒互聯網界的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又有以商業地產稱雄的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當然,還有成都市民所熟悉的“老市長”、現中國鋁業公司董事長葛紅林。

作為唐良智的老相識,王健林萬達集團旗下首家頂級奢華酒店就開在武漢東湖邊。2015年4月,王來到四川,向成都投下千億元大單。其中,就包括投資550億元,如今已初見雛形的成都萬達文化旅遊城。

如今,從成灌高速進入都江堰,沿途鱗次櫛比的大幅廣告牌也不斷提醒著路人:萬達城來了。

2015年3月,北京全國“兩會”期間,唐良智在四川團駐地中見到葛紅林,兩人從餐廳一路閒聊至大堂,引起各路媒體蜂擁追捧。後來,中國鋁業與成都市政府簽約,在天府新區打造西南總部和交通用鋁基地。

除了商界朋友,唐良智的“朋友圈”還涉及多國外賓。2015年,他會見的外賓多達21人。他們來自美國、瑞士、新西蘭、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不僅有新西蘭駐華大使,還有美國硅谷市長團和泰國駐華大使等。

創新驅動,必須依靠政學企協同發展。高校負責人是唐良智朋友圈中的一大亮點。

早在武漢時,他便多與高校接觸,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履職成都後,僅去年便在四川大學調研了兩次。過去一年,唐除了拜會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外,還會見了電子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多所知名大學的校長。

市長與校長的碰撞,讓成都在產學研道路上走出新路。2015年10月底,電子科大率先牽線成都高新區,共建“一校一帶”計劃,共建合創空間、打造前孵化器、種子孵化器和加速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華西都市報記者 張想玲 殷航 製圖 羅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