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中這個朝代:延續7代都是明君,連唐朝都自愧不如!

我國曆史中這個朝代:連續7代都是明君,連唐朝都自愧不如!

世界四大古國中就有古中國,華夏擁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共出現過83個王朝,中央集權的王朝只有18個。其中有個王朝出過的明君最多,竟然達到了7位,眾人稱讚的唐朝都沒法比。

是哪個朝代呢?首先絕對不可能是秦朝、隋朝,這幾個朝代壽命太短,出不了七個明君。肯定有人會提到唐朝,唐朝的確是公認的富裕的朝代,不過唐朝這些個皇帝之中,李顯李旦兩位皇帝不能說是明君,還有點廢物。而我們這裡提到的朝代,便是唐朝之前的漢朝,由第一個皇帝劉邦到劉洵。接下來介紹下這七位皇帝。

第一位:漢高祖劉邦

劉邦一開始是個農民,他愛才若渴,放心部下,讓部下發揮最大的能力。劉邦稱帝后,異性諸侯和項羽一起被清除,他為了恢復戰後國家實力,頒佈政策免掉百姓們的徭役,偏重農民,打壓商人,是經濟得以發展。在漢民族的形成和民族統一上,劉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二位:漢惠帝劉盈

呂雉與劉邦生下漢高祖劉盈,劉盈十六歲繼位後,奉行孟子的“仁政”,朝堂上下貪汙腐敗少了很多。老百姓們的賦稅減輕,安居樂業,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劉盈和垂簾聽政的母親呂雉相反,呂雉殘暴,劉盈善良。劉盈繼任的早,退得也早,他當了七年皇帝,在二十三歲那年去世。

第三位:漢文帝劉恆

劉恆作為劉邦的第四個兒子,為人寬容善良,不高調。呂雉去世後,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找到機會剷平呂雉的力量,讓劉恆當上皇帝。劉恆勤勤懇懇,大力建設水利,鼓勵大家吃穿簡樸,漢朝因為他變得強大又平穩的。

第四位:漢景帝劉啟

劉啟是漢文帝大兒子,當了皇帝馬上實行“削藩”,諸侯的力量變小,七國之亂得以解決,中央集權在前面幾個皇帝中創新高。他對百姓也好,同樣減了賦稅,給百姓好好休息。漢景帝同父親漢文帝兩人在位期間,被稱作“文景之治”,便可知道功勞之大。

第五位:漢武帝劉徹

十六歲當皇帝的劉徹,為了更好地統治,弄出了個十三州部刺史,為了讓更多人才加入朝廷,他用了開採察舉制,鹽、鐵和鑄造錢幣這個時候開始屬於朝廷大力管理。歷史上出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便是漢武帝施行的,一直被重視的儒家思想現在更成為治國思想。

解決完內憂,接下來是外患。漢朝版圖一路吞下朝鮮、百越、大宛,擊敗了匈奴。漢武帝史上聞名,便是因為這塊疆域和漢武盛世。

第六位:漢昭帝劉弗陵

劉徹的兒子叫劉弗陵,當皇帝更早,八歲就做上皇位,有了桑弘羊、霍光的幫助,北伐的防衛得以穩固。小皇帝改了些父親定下的制度,不少無用的官員被革職,返回鄉下,朝廷風氣更加正直。所以劉弗陵把漢武盛世繼承得很好。

第七位:漢宣帝劉洵

劉洵是劉弗陵兒子,十八歲當皇帝,同樣勤勤懇懇,愛惜人才,他手底下的有才華的大臣特別多,比如麒麟閣十一功臣。他也減了百姓的稅,號召大家努力工作。他與漢武帝不同的是,他不同意“獨尊儒術”。他與烏孫國攜手打敗過匈奴,讓匈奴首領稱臣。他統治的漢朝,被稱作“孝宣之治”。

看完這些,大家對西漢與七位明君的強大也是有目共睹了。因為他們,漢朝的後人能驕傲地說一聲自己是“漢人”,能驕傲地說自己是“漢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