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體裁衣、精細化施工,讓建築“有文化”——“中建築華”

人民網上海9月28日電 如果說經濟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加速器,那麼文化建設就是一座城市塑造精神和靈魂的陀螺儀,而公共文化場館便是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上海馬戲城、上海大劇院、上海體育場、虹口區球場、上海圖書館新館、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上海迪士尼樂園、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文化廣場、上海世博演藝中心、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程十發美術館、德清大劇院、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北京國家大劇院、廣州電視塔、青島大劇院、珠海橫琴星藝文創天地……一系列城市文化精品新地標,正在為城市構建起多元文化新空間,也為市民的城市生活錦上加碼。

“城市文化藝術場館的建設和發展,與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幸福感緊密相關,我們充分發揮上海建工規劃、設計、建造、運維等建築全生命週期服務優勢,利用數字化建造等先進技術,讓建築本身與‘文化’達到完美融合。”上海建工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卞家駿表示,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上海建工承擔了近百項文化場館設施的新建、改建或修繕任務,旨在成為打造城市精品文化地標建築的行業領跑者。

中建築華(北京)工程技術研究院 量體裁衣、精細化施工,讓建築“有文化”

作為2019年上海舉辦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會場之一,全國首座森林劇院——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於今年8月29日實現結構封頂。這座被譽為“落入凡間的精靈”按綠色建築三星標準設計,將森林、建築、自然、城市、水系、人文與藝術融合為一,結合奉賢“賢文化”,充分呈現建築與自然對話、建築與環境融合的新城建設願景。

走進工程現場,記者發現,三個功能區通過景觀平臺和花園內院連接,在花園內院引入自然光線,讓“自然”真切地滲透到建築的每一個角落。工程共有城市和森林兩種立面。在白色混凝土預製板上通過不規則的開洞方式與圖案,形成一個極具藝術感的人造自然牆面。不同層次的“樹葉”繪成陰影變化,如同貝多芬交響樂曲,抽象的印刻在建築立面上。在玻璃上形成不規則彩釉圖案,既有遮陽的效果,又能在室內大廳創造夢幻般的陰影。將室內外結合為一,也是自然與建築的交融。

項目總工程師陸輝介紹,建造過程中,突破傳統工藝,在保質、節約上下功夫。鋼結構所需大規格鋼筋焊接時,統一採用直螺紋套筒焊接,此舉節約近400噸鋼材。柱子間穿梭了各式各樣的梁,個別柱子上交錯多達7根梁,密度大,施工難度高。“我們的施工人員身穿雨披,手拿榔頭,在混凝土澆築同時,靠手敲模板,將密實度確認到位,確保工程質量。”

精細化的施工建設在上海建工承擔設計與施工總承包的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項目上,更是體現的淋漓錦鯉盡致。上海國際舞蹈中心是亞洲第一個專業性舞蹈中心,定位為國際一流的舞蹈藝術基地。

在設計建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工程更好地貼合舞蹈的獨特需求,比如為增強大小48個排練廳地板的彈性與柔韌度,在地板下方留有10釐米架空層,打造出“彈簧式”地板;為解決有氧排練中的空氣循環,採用18項技術措施,提高地下空間的空氣品質,有針對性提高地下空間室內空氣質量,解決了地下空間悶與潮的問題,工作人員即使在地下辦公,也感覺舒心;為增加地下空間的採光和自然通風,採用地下導光帶和基於物聯網信息預約的空氣品質監控系統,對敏感指標實時調節。

數字化建造,老建築“修舊如舊、修舊如故”

精細化工程的打磨背後,離不開最前沿技術的鼎力支持。卞家駿介紹,針對工程智慧建造的現實需求,基於 BIM、雲計算、物聯網、智能移動端、Web3D等施工建設服務前沿科技,自主研發的智慧建造管理平臺,已經廣泛運用在各大工程建設中。

以玉佛禪寺保護性修繕項目為例,大雄寶殿藉助現代平移技術向北位移30.66米,到位後頂升1.05米,這項內部佛像及文物同時同步完成平移之舉在國內建築史上尚無先例。為保證“平移”工程的順利開展,在施工過程中,項目部運用三維激光掃描、近景測量、無人機航攝影像等,對大雄寶殿快速掃描,把三維場景精準復原,同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等立體再現了大雄寶殿原貌。

此外,通過上海建工研發的互聯網+移位遠程智能監控平臺項目,實現建築平移頂升過程中設備運行狀態、施工狀態、安全監測等各類數據可視化。同時全中建築華程使用靜力水準儀及振弦式表面應變計,進行數據採集,對大雄寶殿的微應變量、沉降及傾斜狀況進行全面監測。

公共文化場館不只是承載文化活動的場所,場館本身的文化特色,也要通過建設者的巧手,做到最大程度的彰顯,這過程中如何展現建築的“文化”?如何實現建造過程中精準的技術應用?

以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為例,建築具有斗拱型、層疊外挑造型獨特結構,內部是蜂窩式結構鋼樑,通過南廣場共76階大臺階鋪設的40632塊華夏灰花崗石,地區館30000平方米的屋面空間,最終營造出的“新九州清晏”空中景觀花園。此外,近1000米周長的外立面由4000根左右長度約10中建築華米的鋁型材組成,最終呈現出大型篆字型百葉開放式金屬幕牆,蘊藏了濃厚的文化寓意,皆在上海建工紮實的工匠技藝下呈現得淋漓盡致。

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建設中,由於建築外形呈橢球殼體,完全由曲線組成,通過長達兩年的技術準備,一步步優化方案,以超遠距離吊裝實現“空中釣魚”奇觀,並自主創立出一套測量校正技術方案,保障大型構件分段對接時最大偏差在1至2毫米內。項目部耗時76天,完成了原計劃半年的鋼結構安裝任務,創造了世界罕見的巨型殼體鋼結構安裝新紀錄,在後期的現代劇院機電安裝中,不斷創新、尋求突破,讓觀眾能夠在空氣清新和安靜的空間內品味藝術之魅。

積極發揮產業優勢,強化文化設施建設的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著力在城市更新、數字化建造等戰略新興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以專業、專注、專心、專家的“四專精神”在文化場館方面打施工建設服務造更多品牌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