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長大的80後才能看懂,30年前的童年記憶,您有什麼要說的嗎?

今天是大年初二,是城裡人回鄉下拜年的第一天。我們是四川這邊風俗就是這樣,每年初二都要回老家去上墳,給先人燒紙祭拜。然後就是給岳父岳母拜年!所以今天上午我也早早的回去了。以前也回去,只是沒有在意有些東西,這次回家感觸很深,也可能是年紀越來越大了的緣故吧!

農村長大的80後才能看懂,30年前的童年記憶,您有什麼要說的嗎?

我們都是農村出來的,農村的老房子很多都不在了。或者拆了蓋起樓房,或者因為多年沒有人住加上年久失修已經倒塌。倖存的已經非常少了,我們家的老房子也是隻能用廢墟來形容了。十幾年沒有住人了,給人的感覺就是破敗,荒涼!

農村長大的80後才能看懂,30年前的童年記憶,您有什麼要說的嗎?

作為最老的一批80後,30年前的老房子基本上都是土牆、木排山(木頭為主要支撐結構)牆面用竹塊和泥巴糊起來,然後家庭條件好的就刷上白石灰,沒錢的就貼報紙吧!抬頭就很有可能看見星星,下雨天也有可能屋外大雨,屋內小雨!但是十號不影響屋裡的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因為外面都很單純,單純得子需要吃飽穿暖!

農村長大的80後才能看懂,30年前的童年記憶,您有什麼要說的嗎?

我小時候在重慶農村長大的,我們那裡土牆的房子比較多。小時候也見過建造這種土牆的房子。說實話真心佩服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土牆房的內外材料都是泥土。一般有兩種方法讓牆體成型。一種是用石頭下基腳,下到地下三五層吧,地基要牢固。然後上面用模具,把泥土放入牆體模具人工一層一層的夯實成型。幹好了就是一堵結實的牆!上面有的屋頂蓋茅草,有的也是蓋瓦的。還有一種就是用手工土磚(沒有燒過的,手工製作出來曬乾那種),直接砌牆而成。土牆房子別看樣子不好看,其實挺結實的,保存百年的都有,而且冬暖夏涼。

農村長大的80後才能看懂,30年前的童年記憶,您有什麼要說的嗎?

木排山房子在當時那個年代造價算高的。家裡經濟條件好一點的才會造這種房子。我記不太清楚了,具體怎麼建造,如果是三間房的話肯定有4箇中柱的,前面也也4個前柱,這基本上就是整個房子的承重擔當。嗯還有幾個叫做【挑】的東西,這個一定要非常結實的木材,承擔前後屋簷一排的重量。上面還有嶺子,格子,瓦片。木匠把框架做好整體立起來。上粱是一件大事,要看日子,舉行儀式,什麼的很隆重的!剩下的就是前面說過的,填補牆面,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了。可以用木板也可以用竹柵欄加泥巴石灰。

農村長大的80後才能看懂,30年前的童年記憶,您有什麼要說的嗎?

看到老房子裡面的土灶,記憶回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人都沒有灶高,媽媽在燒火做飯,我踩著小板凳一直望著鍋裡。雖然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可是我們是快樂的。

農村長大的80後才能看懂,30年前的童年記憶,您有什麼要說的嗎?

看到曾經童年生活過的地方,房子還在一切物是人非,時光荏苒,一晃我們已不再年輕,老房子承載了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的童年記憶!80後的我們一部分人雖然已經離開了農村老家,離不開的是對老家的一份情節,因為那是我們的根!

農村長大的80後才能看懂,30年前的童年記憶,您有什麼要說的嗎?

感謝大家耐心看完,您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