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術館之“眼”看成都多元藝術發展格局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美術館之眼—成都市美術館2018年度提名展》已開展一週,展覽以美術館的視角探討美術館的發展定位及學術傾向,以此呈現成都豐富的藝術生態及多元的藝術價值取向。

在展覽文獻方面,12家美術館為各自推薦的藝術家撰寫了推薦詞,我們將資料整理如下,以此期望通過各美術館之“眼”,更深層次的挖掘展覽主題。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四川美術館推薦藝術家

劉忠俊

葉瑩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畫家劉忠俊出生在康巴藏區,這裡山川雄偉、人文豐富多彩。作為一名生長在民族地區的漢族人,雖然和母體文化相距甚遠,但是人傑地靈的康巴高原,卻給了他學習藏文化的最佳福緣。劉忠俊幸蒙第十世班禪的畫師洛松向秋以及唐卡“噶瑪嘎孜畫派”優秀傳承人布根先生的培養。由此,他對淳樸善良的藏族人民充滿感激、對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充滿興趣、他用自己手中的畫筆來歌頌這神奇俊美的康藏大地。

劉忠俊懷著樸素的朝聖心起步,與畫面一起燃燒。他的很多作品撲面而來的就是信念裡盛大的吉祥。《川藏公路》榮獲“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金獎。《雪域怙主》身在川藏白雲間,大嶽拔地起,轉身一個畫面,就是高山仰止,就是至高信仰。很多時候,畫家的情感潮汐不是一幅作品所能傾盡,他創作的布本重彩《古格印象》雖減少了對敘事情節的暗示,但另有了一種詩歌意境的純粹,在構圖上,有意弱化了縱橫乾坤的飽滿,而以更退讓的曲線使年年月月日日在古格的肅穆裡不被打擾的走過。

2018年,劉忠俊還撰寫了理論著述《唐卡藝術——傳承與創新》出版發行。他保有對藝術的赤子之心,保有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因此,特推薦劉忠俊參加此次展覽。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葉瑩的藝術總在進行一種新的嘗試。從明媚清雅的江南到神秘瑰麗的巴蜀,兩種獨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她人生的兩個階段,也形成了她藝術的兩種風格。

透過江南的色調,葉瑩的畫中輕煙朦朧,引起人們對江南的懷想。葉瑩自從考入浙江大學美術學專業,從本科到研究生,從攻讀學位再到就職西泠印社,在杭州度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江南的煙雲,摻和著青春的色彩,與學問的積累、藝術上的長進一路相伴,在其創作中留下回響。而後來巴蜀文化中的神秘瑰麗,更讓她的作品從明媚走向沉穩,從清麗走向厚重,從輕柔走向博大。第一階段善用明亮清透的水色,而第二階段則迷戀厚重絢麗的礦物色彩和巖彩。

她的作品非常注重畫面的整體構成和色彩效果,喜歡用直線和色塊來分割畫面,特別是從紐約學習歸來後,更對她的作品在從傳統到當代轉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衝擊,使她的作品具有較強的現代意味,是一位比較有探索性和創新性意識的畫家。

另外,她還是一個理論研究人員,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較強的研究能力,其學術成果獲得了全國多項殊榮。因此,她的創作也多有理論學術的支撐,例如她近年對於石窟藝術和重彩藝術的研究,這也使得她的作品呈現出與他人不同的追求。因此,特推薦葉瑩參加此次展覽。

四川美術館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成都市美術館推薦藝術家

盧貞

連卓奇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作為改革開放後成立的第一批政府公益性藝術機構,成都畫院(成都市美術館)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現當代藝術的發展衍生,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在中國藝術發展演進過程中,由此為己任,不斷的參與當下藝術生態的建設,蛻變藝術生髮的各種可能性。

盧貞是成都畫院(成都市美術館)推薦的藝術家之一,同時也是我院年齡最小的專職畫家。內斂而強大的內心,使她以一種轉化的、回望經典而又充滿意想的方式將傳統與當代進行架構、重組,彙集成一個幽邃、多變的內心世界,作為80後藝術家的代表,盧貞的作品並不帶有明顯的年代烙印,反而以“傳統”為母題,以“遠觀”的視角試圖尋找在繁雜的思緒裡清晰明徵的“線”,這種雙重屬性,既是對傳統奧義的探尋,亦是對構建內心藝術秩序的原初本能,她在這個過程當中,已然已經站在一個高度之上。

寓於意而忘於痕,不刻意方能泰若自然,這便是盧貞藝術可貴的地方,也是成都畫院(成都市美術館)對待藝術的“未來可期”。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成都畫院(成都市美術館)一直秉持開放包容的藝術態度,積極關注青年藝術群體的發展,以自身的學術優勢,助推本土青年藝術家的成長。並以學術性展覽、公益性活動為依託,與社會、高校、藝術團體保持緊密的聯繫。

連卓奇是成都青年版畫藝術家的傑出代表,作為高校藝術教師的他,敏感於版畫語言的細微,使得他的作品始終呈現出不同於他人的視覺體驗,對於中國畫的研習又給予他作品裡微妙的詩意,在他最新的作品中,他有意消解物象的特徵,並賦予它一種與熟悉之環境的疏離感,在無意識的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中尋找某種共通性。因此,眾多的“符號化”的細節,一方面是對他版畫語言的極致追求,一方面則是進入他作品“秘境”的鑰匙,在製版的過程中,在刀刻的迴旋中,在語言的疊加中,他思維的多維性也因此架構而成。

在《夢敦煌之遊山》作品中,畫面左下角的人物在望著遠方,“神鳥”在天空飛翔,幻化於遠處的山,透過畫面,他內心的世界安然如此,定格在一瞬間,卻歷久彌新。

成都市美術館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藍頂美術館推薦藝術家

韓易非

何利平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Gu》動態裝置乍看像一件科學儀器或者物理動能設備,但韓易非的創作初衷指向科學與藝術的關聯度,或者說利用藝術的表達法,來指涉或應驗科學的運動規律(是應驗而不是還原)。

因為這種近乎標準化的科學規律性,對藝術本身的邏輯自洽並不具備指導意義。科學的審美化,或者藝術的科學性,這兩者之間的比重,在偏重於邏輯和理性工作特徵的藝術家身上佔有同等重要的比重。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何利平的行為作品始終與日常體驗、市井氣息、受眾參與密切關聯。無論從網絡流傳廣闊的《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代夫》,還是《MC.行為參考》系列,延續了他一貫嘻哈、搞怪、街頭和流行文化的元素。藝術家生產了這些RAP音樂,又將其投射在卡拉OK的歌單裡頭,讓普通人也有機會將所謂的藝術演唱出來。

《行為企劃案》堅持了行為藝術的語言探索,並且與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思考這兩者結合起來,探索行為藝術的邊界。作品的結構分為6個單元(關於思考、關於現實生活和個人生存經驗的表達、發呆、聊關於信仰的話題、不停搖擺、發洩),在與觀眾在實踐行為的過程之中,探討行為藝術不是什麼?或是什麼之外的可能性?

藍頂美術館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麓湖·A4美術館推薦藝術家

黎晨馳

吳芸芸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黎晨馳近年的工作圍繞圖像展開,包括了一系列關於圖像的生產,生成語法以及圖像觀看方式的實驗。另一方面,黎晨馳並不刻意強調自身的生命經驗與作品創作間的必然聯繫,他毫不避諱其創作中的“失控狀態”——在堅持創作“藝術”與打破“藝術”的慣性間踐行一種持續的試錯態度,他自稱“某種程度上有點鍊金術士的色彩”。

《adhd》是黎晨馳近年來持續創作的影像裝置系列作品。ADHD①是注意力缺失多動症的縮寫。而作品中的圖像也是通過藝術家身體的反覆位移生成的:黎晨馳在特別佈置的“舞臺化空間”中,將顏料塗抹至身體不同部位,運用延時拍攝的方式,按照特定的運動軌跡進行身體移動,從而獲得只存在於漫長曝光中的“時間雕塑”。

我們可以看到黎晨馳將時間的維度,空間的塑形以及身體的流動,進行自由地組合。重構了數種“模稜兩可”的曖昧圖像。這也許是藝術家對於固有圖像生成方式的一次反向推演,又或者是徒勞地對抗慣性的視覺生產。正如杜尚所言:“我一直做的事情是創造,而不是僅僅要表達自己……我把這個叫做‘我’和‘自己’之間的遊戲”。②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吳芸芸的作品注重對日常感性經驗的提取與編排。她從2014年開始繪畫實驗到2016年頻繁運用影像及影像裝置的方式實踐,可以看出她不斷轉譯感知經驗的跨媒介努力。此次展出的作品《原野的風》源自藝術家參與近年來活躍的藝術家自組織項目“100公里”③的一次田野實驗項目。

作品現場由影像裝置構建了一個日常化的情景:觀者透過輕質的簾布,看到四屏影像中藍天白雲下隨風而動的“田野”。畫面中的“田野”來自藝術家吳芸芸邀請9位朋友參與的現場即興表演:他們通過閉眼,冥想,緩慢的擺動身體,假象自己是任由微風擺佈的植物。最終由藝術家將人的身體畫面通過電腦合成技術組成了繁茂而無目的的生命運動與虛擬景緻。影像中漂浮的白雲以及身體對植物擺動的擬像可以看作藝術家對於迴歸自然狀態的某種期許,但“田野”中堆積如山的人浪又注入了一種不斷蔓延的非自然的緊張感。這也映射了年輕一代人徘徊於超然與現實間的精神困境——正如黑塞所說:“人是一種嘗試和過渡,他不過是自然和精神之間那座狹窄而危險的橋。”④

麓湖·A4美術館策展人李傑

①注意力缺失多動症,縮寫: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②引至皮埃爾·卡巴納(法),《杜尚訪談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③100公里項目鼓勵藝術家以群體方式進入城市周邊的城鎮,鄉村以及自然空間,彼此交流碰撞,並在現場中激發靈感。同時以持續性地階段展示作為項目的共同生產。

④出自赫曼·赫賽(Hermann Hesse):《荒原狼》,1927年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麓山美術館推薦藝術家

曾楊

馬勇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麓山美術館對當下所發生的藝術動態始終保持開放與思考的態度,並試圖既能就學術問題進行探討,又能與本地的藝術家和觀眾發生互動。藝術家曾楊和馬勇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一直關注的本地中青年藝術家。

曾楊生於四川自貢,目前工作、生活在成都。他的作品是五彩斑斕、炫人眼目的。他選擇的顏料未經調和就直接呈現於畫布的結果。他善於處理互補色和對比色的關係,深藍、橘紅、檸黃等顏色在畫面的相得益彰。在曾楊的繪畫中,色彩不僅是風格和語言的載體,也是引發視覺想象的介質,比如霓虹燈所營造出的繁花似錦的景觀,琳琅滿目的商品世界等。在此意義上,色彩獲得了某種象徵意義。這些形象與符號雖然並不是按照某種現實的場景進行排布,也不是按照一種情景敘事進行組合,卻能給人以似曾相識之感。曾楊雖然在繪畫中講的是一個沒有情節、場景和主角的故事,但是他講得生動、詼諧而幽默,並講出了故事的荒誕、矛盾和衝突。

曾楊在繪畫中將他所經驗的事物重新編排、組合與敘述,使其構成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他將被加速運動所肢解的經驗進行整合,並將個人經驗轉化為集體經驗——這是一個充滿狂歡、矛盾與衝突的經驗。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馬勇,生於成都長於成都。他善畫草蟲,尤擅工筆與寫意的結合,“看馬勇的作品,我們會不自覺地想起北宋《宣和畫譜》在《花鳥敘論》一節中拿花鳥畫與詩歌所做的對比:‘詩人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而律歷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裡焉。’馬勇的作品正是如此,鳥鳴蟲唱,風過枝頭,飽含大自然的詩情;其妙處,尤在靜中寓動,動中攝情。無論是落墨為篇,還是賦彩成章,他的畫總是生力彌滿,清氣迴盪……馬勇常常使用焦墨,在純粹的平面關係中,探索黑與白的極限。構造出一個符號化的昆蟲世界。空曠無物的背景、形單影隻的蟲豸,令觀者頓生寂寞。無限地放大了虛空,將生命懸置於“被拋”狀態。當視覺上的陌生感激起我們對人的命運的反觀時,馬勇的畫便見出了悲劇性的力量。”評論家吳永強如是說。

馬勇和曾楊的繪畫並不是為了重述我們所經驗過的事物,而是藉此方式對我們所經驗和正在經驗的時代予以開放的態度與批評性的思考,這與我們美術館的思考不謀而合,也是麓山美術館推薦藝術家曾楊與馬勇的重要理由。

麓山美術館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大觀美術館推薦藝術家

吳浩

趙子韜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大觀藝術館一直以來都以搭建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的溝通橋樑,呈現繪畫藝術所體現的當代人文精神,為有創新的青年藝術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作為自身的宗旨和經營理念,與年藝術家一起成長。吳浩和趙子韜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優秀的中青年藝術家。

吳浩,生於四川自貢大來井。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工筆畫學會理事、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師、新聯會書畫院副院長。

吳浩是一位出色的工筆畫家。其畫造型堅實,用筆精準,刻畫入微。他將人物畫與界畫結合一體,人物、大船、小舟,各色人物的形貌、神情、舉止,舟船的形態、結構及其質地和裝飾細節,都被一種高超的工筆畫技術所馴服,描繪極見精美。但嚴謹的細節並未妨害整體的表現。這是因為畫家深諳中國傳統畫的“以大觀小”之道,始終以整體的意識對待筆下的形象,胸有成竹,舉重若輕。其構圖,緊湊而疏密有致;其用線,連綿而若斷還續;其設色,沉厚而明澈通透。我們有理由認為,儘管畫家用了工筆的技巧作畫,卻自始至終帶著寫意的胸次來完成他的作品,可謂入之以工,出之以寫,或曰落筆為形,起筆見意。其作品以工筆的形式去表現他的生命精神,是“天地有形外”所存的“生意”,是一個畫家受文所化後,用心的觀照方式所發現的“一花世界”。是荷中的風韻,竹林的幽致,月下的清神,是不除階上草的萋萋芳姿,是淵深魚樂的活躍,樹古禽鳴的縱然!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趙子韜生於四川成都,畢業於川音美術學院油畫系。他對高灰調情有獨鍾,他在高灰調中尋找虛實的轉換,將日常對象有控制力的變形並提煉出畫面的迷離感,畫布中的人物或者場景宛如從夢中走出的魅影,給人以不可辨的陌生感。這是在一定距離之外看到的生活,哪怕是憂鬱、煩惱和孤獨,經過距離感的滌盪,也散發出無言的魅力。憑著虛化的筆觸、幻變的色彩和截斷式的構圖,趙子韜心中的距離感被應之於手。在其畫面中,豐富的色相和冷暖對比被抑制在透明的灰色調中,可見而不再有本來的清晰度,其帶出的生活情景也隨之減弱了它們原有的硬度。即便是沸騰的喜悅和銳利的創痛,也化作了煙雨,成為迷濛時分才偶爾湧起的回顧。

相較於他們的前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膠著於對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符號解構,趙子韜的畫有一種新的從容不迫的氣質。他似乎更著迷於對日常生活中的形象的變形,並試圖在表現形式上自由塑造。對具象的敏感並將其轉換為有效的藝術語言的能力,這是趙子韜藝術的實質。

大觀美術館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域上和美藝術館推薦藝術家

戴鷹

符曦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戴鷹的水墨技巧並不只是出乎傳統筆墨體系,而是容納了諸多實驗性元素。他把印象派的啟示融入構思,用水墨來轉化光與色,讓畫中的水霧輝映出光的玄機;他借用西方現代派造型語法,在畫中進行解構和重構。他特別醉心於塊面分割與幾何構成,以之來塑造形體、表現質感和經營位置。在他的畫面中,藏著一股抽象的衝動,隨時打算與具象發生矛盾。這賦予他的畫面以特別的張力,也導致了其個人風格的誕生。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符曦是一位天才畫家,然而與其天才聯繫的不僅僅是揮運畫筆的遊刃有餘,更重要的是其善良的天性、嫉惡如仇的品格和詩與思的靈性。出於對時代的敏感和對同胞命運的關切,符曦曾經將川渝“新傷痕”油畫引向女性敘事,通過塑造她們受傷的身體,來隱喻社會轉型之際與城市化進程中女性同樣未能倖免的“生存焦慮”和“青春殘酷”。可是,女性意識在符曦這裡並不是一種狹隘的身份立場,而是起於自我、發自肺腑、歸於真與愛的路徑。從女性的創痛,到動物的傷口,再到大西北沉默與呼號的風景,她的作品總是充滿激情,帶著悲憫,顯示出憂憤深廣的力量。

域上和美藝術館館長吳永強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文軒美術館推薦藝術家

張國強

楊紹軍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張國強的繪畫具有很強的東方傳統水墨的韻味,畫面空靈寫意。他借鑑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思維方式和語言,以丙烯顏料和畫布為繪畫材料,探索水墨繪畫裡控制和失控之間的微妙關係。他運用西畫的色彩和光影造型,為傳統山水注入了遠觀的視覺衝擊力,同時又製造了大量的可以近距離玩味的的細節來呼應中國古代卷軸式繪畫的觀看方式,局部構成如大寫意般似是而非,既偶然又必然。他筆下的山水是抽象的,如煙霧、如花朵、如浩瀚的星雲,氣勢磅礴。畫面施以光影明快的色調,加上層次分明的點線結合,猶如絃樂合奏般酣暢淋漓。

在他抽象的山水畫面裡夾雜著具有東方文化寓意的植物,荷花、枯木、奇石等。他不以簡易的剪貼方式處理既有的文化符號,而是以使人感動的情味,表現人在流動不居的自然中的感觸。他將其有節奏在畫面上自由運行,使它們的出現與抽象山水的組合既有力度,又柔和而潤澤,他有意模糊具象形體與抽象形體的邊界,在觀念與形式之間追求更加繁富的精神內涵。使宏大莊嚴與玄妙幽冥並存,好似在莊嚴的節奏之間閃爍著急促的音節,幽美而動人。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楊紹軍是一個來自孔孟之鄉在天府畫壇耕耘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受儒家學說和傳統文化的浸染,使他與生俱來的對傳統文化親睞有加。在他的油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符號在他筆下暗香浮動。他任性內心的呼喚去創作,畫面傳達出自我觀念與時代關聯的信息,設計與繪畫混搭,單純與豐富結合,無論是花卉、樂器還是人物,都褪去了他們現實中的顏色,施以降調的灰色,愰若是薄霧中的現實,又如現實中的夢境,弱化人與物的客觀造型,使其更加的整體化簡潔化,似是而非是,給人無限的遐想,營造出如夢還真的意境。藝術表現點到為止,並不炫技,畫面刪除了繁縟的細節,純粹而簡潔。

他的繪畫擺脫了西方寫實語言的描述,也脫離了當代藝術在形式上的傳遞,更多的是從西方藝術這門獨特的藝術形式中去吸取營養,在藝術創作中注入中國人的思考從而讓繪畫形式和內心情感高度的吻合,打破了傳統西方油畫厚重客觀或渲洩似的告白,在構成簡約寧靜的畫面中追求飄逸空靈深邃的東方文化之美,給人以柔中見剛的力量。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他的古典情結與東方情懷的碰撞所帶來的心靈激盪,以及在畫布和油彩之間傳遞出的中國寫意精神。

文軒美術館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歲月藝術館推薦藝術家

魏葵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觀魏葵的作品,我油然想起的一個詞語卻是“鳳凰涅槃”。這倒不是因為我突然有了詩人的雅興,而實在是他的言笑音容,以及在我眼前展開的作品充滿了一種氣息,讓我不得不有如此聯想。面前的魏葵舉止從容,言談溫和,毫無飛揚蹈厲之色,使人難以將他與他的那些大開大闔的傳說聯繫起來。看他的作品,更好像一下子被推入了時間隧道,回到古代,與古人交,與賢者處,與圓覺者會;經歷峰迴路轉,柳暗花明,邂逅迦葉微笑,見證佛主拈花。原來,魏葵從傳統走向當代,從東方走到西方,走到遠處,又回到原點。不僅再一次親近筆墨,重返本行,而且一路尋古問道,溯流探源,在東方文化的最深處獲得了覺悟,在佛陀與道禪的靈光中找到了與浮躁之世的距離感。

歲月藝術館

吳永強(藝術批評家、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濃園美術館推薦藝術家

李帛

周相華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李帛是一位年輕的油畫藝術家,一直探索於新山水新繪畫的歷程。追求油畫的中國精神和民族特色是需要努力探索和實踐的,在探索的過程中,不只是繼承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要體現東方的“中庸”雍容大度,內斂含蓄,深邃而豐富,捨棄傳統的西方繪畫的觀念,素描 ,色彩, 光影, 透視 ,解剖,一系列科學的理念,重新建構一種新的繪畫理念。

國畫山水作品和西方的油畫風景,區別于山水不是在畫水墨風景畫,而更像是遊山的散文詩。是情懷,是寄託和眼前的山水不是主客的關係,中國畫是一種修煉式的繪畫,如同修行。

通過對中國國畫的觀察,對空間、結構 、光影的重新認識,在與山水為基礎之上,創作了《山不似山》系列,《山石》系列作品。捨棄西方繪畫的理念,重新構建一種新的畫面,一種對事物發自內心的主觀表達,運行形象而造境,有些許的質拙幽默,些許的天成自在。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周相華領悟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揣摩中國畫的筆墨韻味,努力汲取古代、近現代傑出畫家的筆墨精髓與精神,在筆墨中尋找屬於自己心靈導向的寫意畫。

其作品清雅簡靜。他畫扇面,往往是筆墨之間留白很多,畫一個意境深遠的安靜之地;他畫人物,變形、誇張、寫意、天趣,讓人在他散淡隨意的筆墨中,領悟到他其實用心用真誠畫出的意境。這些畫面猛然一看,往往有些不可思議的詭異與奇妙,進而再看,頓時會讀到筆墨之間的意趣天然以及人物形體語言中的某種難以解讀的特殊味道。

其水墨山水作品,筆簡、墨淡且構圖野趣,使用皴法、暈染、勾勒,乾溼枯淡,疏密有致,完全滲透出畫家本人的精神訴求。

手法平實的隱喻繪畫藝術風格,帶給人們更多“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視覺象徵意義。

濃園美術館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高小華美術館推薦藝術家

翟一濤

陳胄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翟一濤的作品中充斥著傳統與當代的相互對話和轉換。從作品媒介和方法而言,傳拓技術在戶外的運用彰顯了他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但從創作的方法論層面,翟一濤的作品則更為當代和觀念。在7000多公里的行程中,翟一濤在河灘、沙漠、遺蹟等地方實施其作品現場,儘管有影像設備記錄了這一過程。但從發生學的角度,他的作品在本質上則有一種去作品話的傾向,甚至是被拒絕用來觀看和揣摩的。因為作品中那種偶然性和不可控性因素只會瞬間停留在特定的場域之中的。相對於土布上遺留的痕跡,其作品中最為重要的是在特定時空中稍瞬即逝和無法帶回的那部分,而痕跡只是行走項目的視覺眼神。在這樣一種充滿儀式化的現場中,對存在與虛無、時間與空間、永恆與瞬間、堅固與脆弱等問題的思考又營造了更為深層次的問題現場。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神樹,是陳胄的博士研究課題。學業的三年時間,他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學術研究的理性工作中。這三年他忘記自己是個畫家或藝術家,完全進入學者的研究狀態。《通天術.崑崙木禾》作品源於陳胄博士論文對西南神樹圖像的研究。樹信仰在西南地區一直廣泛流傳,在陳 胄的家鄉有這樣的習俗,除夕晚上,孩童跑到家門的樹林中選一樹,環抱它一邊搖晃一邊唱著與樹共同長高的歌謠,覺得高大的樹充滿魔力,它可承載孩童們的心願直達天上。通過高大的樹來建構天地的關係,這在古代神話故事中枚不勝數。劉歆《西京記》記載終南山有一中高百丈無枝的樹,樹冠像車蓋,葉一青一赤,叫做華蓋樹,華蓋乃天地。高大、樹、通天和精神的關係,在不同情境中以各種方式鏈接。“通天”之術從來都不是凡夫俗子可以操弄,這套“技術”在古代社會為溝通天地的神人合一的王者或巫師。痛苦、快樂與高度的關係,它就在每個人的心靈底層。本作品試圖探討“通天術”行為背後的內在源動力,是審視過去地探尋當下。

高小華美術館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 ◆ ◆ ◆

紅牆美術館推薦藝術家

郭建婷

何明科

◆ ◆ ◆ ◆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郭建婷是我館所關注藝術家之中藝術造詣較突出的一名。她1998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有紮實的繪畫功底。再加上她這些年:無論是在北京的黑橋藝術區還是在成都的藍頂藝術區,一直都在潛心創作藝術作品,在藝術道路上已趨於成熟,作品在藝術圈和社會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被許多私人藏家和一些美術館收藏。2012年,她還在中國文化促進會舉辦的倫敦美術大展中獲得過突出貢獻獎。並且,因她常常參加國內外的展覽,有一定的眼界、鑑賞力和成長空間,所以我們認為她的藝術道路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郭建婷也是我館的創立者之一,為我館組織和策劃過多次展覽,其藝術思想、文字功底、組織能力等多方面都不錯。因為紅牆美術館是一家由藝術家動議策劃和組織成立的民間公共藝術機構,所以郭建婷既是管理層,又是藝術家,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因此,我們舉賢不避親,主旨在於推薦優秀的藝術家以代表我館的眼光和水平。

以美术馆之“眼”看成都多元艺术发展格局

何明科是我館所關注藝術家之中藝術功底紮實、藝術風格穩健的一名優秀藝術家。他199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接受過良好的專業技能培訓,加上他畢業後在社會實踐中獲取的經驗以及對設計領域的涉獵,使他在創作思想和創作題材中都能找到源源不斷的養分。四川大學吳永強教授這樣評價他的主要作品《高士圖》 :將高人逸士的暗影藏在石頭的解剖圖之中,其光學般的、超視覺的畫面,指引了生命物化的細節。

另外,因他在綜合材料領域的創造性的教學經驗,故被聘請為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何明科也是我館的創立者之一,為我館組織和策劃過多次展覽,其活動策劃、組織等多方面能力都不錯,是為複合型藝術人才。因為紅牆美術館是一家由藝術家動議策劃和組織成立的民間公共藝術機構,所以何明科既是管理層,又是藝術家,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因此,我們舉賢不避親,主旨在於推薦優秀的藝術家以代表我館的眼光和水平。

紅牆美術館

審稿:何紅英

校稿:侯小慶、段慶源

攝影:鍾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