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已有“元旦”之稱 “春節”最早1911年使用

唐宋已有“元旦”之稱 “春節”最早1911年使用

唐宋已有“元旦”之稱 “春節”最早1911年使用

唐宋已有“元旦”之稱 “春節”最早1911年使用。“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古代,“五穀皆熟為有年”,人們把穀物的生長週期稱為“年”。“年”的甲骨文寫法是“上禾下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化成了“千”字,而“千”字可解釋為“有飾的人”,此變化亦有跡可循。(陳初生《金文常用詞典》)所以在人們心目中,“年”往往與五穀豐登相聯繫,寄託著農耕文明的美好祈望。

新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的解釋為:“旦,明也。以日見一上,地也。”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研究人員曾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麓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象形圖畫。經考證,這就是“旦”的古老寫法。在殷商青銅器銘文上,“旦”字被簡化為日出地平線的形狀。“旦”是旭陽升起、黎明破曉的時刻。“元旦”是新一年的開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希望。

唐宋已有“元旦”之稱 “春節”最早1911年使用

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或雲正朝,或雲元朔。”元日、正朝、元朔,這些都是“元旦”的別稱。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歲旦”;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歲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這些稱謂的變化,從歷代文人的詩文中可見一斑,唐朝元稹的《歲日》、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清初孔尚任的《甲午元旦》等等,歌詠新年的詩文在中國文人浩如煙海的卷章裡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1911年12月3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發佈《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正式將年節稱為“春節”。不久,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宣佈中國改用“民國”紀元,以世界通用的陽曆元月為歲首,同時保留農曆新年。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從此,人們逐漸習慣兩年並稱,兩年並過。為了區別陽曆和農曆兩個新年,就把陽曆新年第一天稱作“元旦”,而把農曆新年第一天叫做“春節”。

唐宋已有“元旦”之稱 “春節”最早1911年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