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讀《雪國》像是在寒冷的冬夜裡飲盡杯中的最後一口茶,冰涼的苦澀感縈繞於唇齒間,久久未散。外面暮色四合,巨大的黑色以肅穆的姿態襲來,彷彿要將人湮沒在這寂寂的雪夜裡。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久聞川端康成的作品以優美著稱,初次拜讀就已經被其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美所震懾。在川端康成的筆下,一切事物都充滿了極致的美感,正是因為達到極致,這種美呈現出虛無的狀態,脆弱且單薄,如同蟬翼般澄澈透明,繼而又平靜地在人眼前撕裂。《雪國》便是這樣一出美到極致的悲劇,它平靜地展開,又平靜地結束,帶給人晦澀壓抑的情緒,於是提筆寫下一些淺薄之見,以慰寂寥。

《雪國》之人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文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深,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徒勞。說這句話的是主人公之一島村,作為一個富家子弟,整日無所事事,生命裡沒有什麼值得費力去爭取的東西,一切都顯得輕而易舉。在一開始,我對島村是厭惡的,面對賣藝救自己師傅的兒子的駒子,他覺得是一種徒勞,用那種紈絝子弟的頹廢消沉輕易否定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人。他三次去造訪駒子,看見駒子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卻並未有同情,只是失望駒子與自己心中的形象早已背道而馳。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但經典之所以能被稱之為經典,就在於經得起推敲。當反覆體味這句話時,就會發現在這背後其實隱匿著更深的悲憫。川端康成幼年喪失雙親,其他親人也接連離世,從此只有孤獨憂鬱伴其一生。巨大的悲痛形成了他頹廢消極的價值觀,以及遁世的虛無主義思想。相對於主流社會中宣揚與苦難頑強對抗,川端康成更希望生命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與我國古代文人的歸隱有共通之處,都渴望掙脫俗世的紛擾,獲得精神和肉體上的自由。所以,表面上看島村對駒子的不幸是淡漠的,但更深層次是同情這種在痛苦中徒勞掙扎的靈魂。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正因如此,島村能夠對所有個體都持有尊重的態度,這也是他不同於其他遊客,能使駒子深深迷戀的原因。但他對於駒子的情感卻無關愛情,即使是在寒冬中三次乘車來拜訪她,也不過是他逃離現世的徒勞。對於哀傷純淨的葉子,他像欣賞一件精美易碎的瓷器,隔著一層玻璃靜靜觀望,宛若供奉神明般虔誠,但這也與愛情無關。可以說,島村對美的追求是近乎病態的,這時他在乎的已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虛無縹緲的意境。從開篇他凝視映在窗玻璃中的葉子的臉,到結尾直面葉子的死亡時,他卻在擔憂墜下的軀體會不會頭部朝下,腰身或膝頭會不會折曲,生怕任何一個細節破壞了死亡的美感。他痴迷的並不是葉子個人,而是葉子在特定環境下所營造出的悽美的意境。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有很多人會認為葉子和駒子是相互統一的,即葉子是駒子的從前,駒子是葉子的將來。但我覺得,駒子就是駒子,葉子就是葉子,這是兩個獨立的靈魂,在寂靜的雪國裡相依為命。駒子明豔,善良,她賣身救人,處處體貼葉子,寫讀書筆記,彈三絃琴,即使已跌落塵埃,也依舊保持著高尚的人格。而葉子簡單,純潔,如同雲端之上的繆斯女神,神聖不容侵犯。開頭以大量筆墨寫她照顧生病的行男,像電影裡的長鏡頭,將葉子反映在窗玻璃中的身影與窗外流動的暮景所重疊出的攝人心魄的美細緻地呈現出來。整本書裡對葉子都沒有具體描寫,而是反覆寫其“清澈得近乎悲悽優美的聲音”和“哀怨的神情”,勾勒出一個纖細而縹緲的人物形象,象徵著川端康成所追求的純粹,虛無之美。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然而這種毫無雜質的澄澈的美感總是極其短暫,猶如曇花一現,只把生命最美的時段留在人間。我想作者大概是害怕面臨“朱顏辭鏡花辭樹”的殘忍,於是葉子的死亡便是必然的。在蒼茫的銀河下,葉子的身軀以優美的姿態墜落,周圍火光搖曳,將死亡營造出一幅恢宏的畫卷,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了葉子純白無暇的生命。

《雪國》之景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雪國”實際上是一個偏遠的小鎮,被縣界連綿的山巒環繞在其間,仿若隔絕了外世,兀自飄著白雪,演繹著邊緣小城的人事冷暖。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山巔好像精工的雕刻,從那裡浮現出一道柔和的斜線,一直延伸到山腳下。山頭上罩滿了月色。這是原野盡頭唯一的景色,淡淡的晚霞把整個山谷映成深寶藍色,輪廓分明地浮現出來。月色雖已漸漸淡去,但餘韻無窮,並不使人產生冬夜寒峭的感覺,天空沒有一隻飛鳥,山麓的原野,一望無垠,遠遠地向左右伸展,快到河邊的地方,聳立著一座好像是水電站的白色建築物。那是透過車窗望見的、在一片冬日蕭瑟的暮色中僅留下來的景物。"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川端康成的文筆之細膩可見一斑,他將日本的物哀式美學發揮到極致。在他筆下,層疊的群山,蒼茫的暮色,綴滿銀河的星辰,都瀰漫著寂寥而蕭條的美,類似於我國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中經常出現的"空山"意境,是作者內心對至純的理想境界的映射,只是川端康成的“空”在空靈之餘更添了頹靡消沉之意。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川端康成飄搖伶仃的一生奠定了他虛無感傷的文風,《雪國》裡的島村,駒子,葉子無不都是孤獨而哀傷的。但為何是選擇以冬為背景而不是許多文人都喜愛的秋來表達傷感?比起冬季,秋的蕭瑟似乎更能體現角色淒涼苦楚的內心世界。

幾經回味,方才明白這其中所隱掩的用意。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秋季雖然也是衰敗的景象,但寒冬的萬物凋零更接近絕望。比如文中的駒子,她的一生都被認作是徒勞的,為了救行男,她不惜成為舞伎,但最後行男還是病死。她照顧葉子,堅持不讓葉子陪客,然而葉子最終也走向了死亡。結尾寫她抱著葉子的屍體,"彷彿抱著自己的犧牲和罪孽一樣",“瘋狂地叫喊著”。雖然一直以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但至少還尚存希望,當最後的微光也無情地熄滅時,這種無邊的絕望只有冬天的凜冽才能將其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虛無之美——淺析《雪國》裡的人和景

在《紅樓夢》的最後一章,寶玉在雪地中向賈政行了四拜,然後與兩個和尚飄然離去,待賈政追趕出來,只剩一片白茫茫的曠野,於無聲中訴說繁華落盡的悲涼。若是將背景換成秋天,這悲的色彩也就淡了許多。《雪國》也是如此,最後島村獨自一人站在茫茫的冬夜裡,抬頭望去,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了下來。

就好像所有的哀慟與無奈都在這一刻化作虛無的幻象歸於天地間的皚皚白雪,不留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