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冬日的衚衕

美!冬日的衚衕

在冬日的衚衕裡,有著暖暖的陽光。

那天是週末,還沒等天上的星星閉上眼睛,我就出門了,去感受進入小雪節氣以後北京冬天的衚衕。

在勁松站坐上41路,磁器口換乘57路,不到5分鐘的時間,隨著車上女服務員的一聲“東三里河站到了”那清脆的報站聲,我刷了卡下車。順著清晨還沒什麼人的路邊,向北走進草場十條,這算是一條還沉浸在睡夢中的大衚衕吧。道路兩旁都是青磚牆頂著青瓦的北京老式的平房,雖然看上去整齊的牆面是經過修繕的,但置身在這樣的衚衕裡,還是感覺到老北京那濃濃的衚衕味道。

清晨這條衚衕聽不到什麼嘈雜聲,真是心曠神怡!偶爾能看到路上有出行的人開著電動摩的從身邊飛過。

這時不遠的對面迎著我走過來一位老者。他腳穿旅遊鞋,外套大紅色羽絨棉坎肩,腦袋刮的鋥亮,手裡各自提著一個鳥籠子,哼著冰糖葫蘆的小曲,邁著輕盈瀟灑的步子走著。我向他問了好,看他光著腦袋就說:“這麼冷了,咋不戴個帽子出門呢?”他晃著身子回道:“都習慣了。”口氣裡帶著滿不在乎的老北京的味道。簡單的交談中得知他從小就出生在這,到今年生活77年了,可看他的精神面貌似才60出頭。

告別了老者,再往北走約100米左右,向西拐彎,就是前門東側的那片平房和衚衕。我甩著胳膊慢慢融入這一片平房之中。

這裡是新修復的三里河古河道的東側入口。

根據記載,前門東側的三里河流域即是指以古三里河河道所流經的區域。三里河是老北京城護城河的洩水河道,於1437年形成,河道縱橫。由於長期不疏浚,三里河成了一條臭水溝,新中國成立初期,臭水溝被改為地下暗溝。

我順著彎彎的衚衕往西走,看到衚衕裡自西向東的一條寬約兩三米的小河流,漣漪綿綿、河水清澈,水中的那五顏六色的錦鯉魚靜靜睡在一起,就像是朵朵泛紅的睡蓮;小橋邊上那略有些枯乾的水草,就像冬日裡守衛在這裡的衛兵,凜然屹立著;小河對岸那棵高大的樹杈上,一對恩恩愛愛的喜鵲在窩上嘰嘰喳喳的傾訴著甜言蜜語,細枝上掛著稀落的黃葉,在初冬裡顯得是那樣的肅靜。

我從旁邊矗立的簡介中看到:三里河景觀修復,採用了多種環保的措施。通過活性炭和疊泉的景觀設置,保證了景觀美化的同時,還淨化了水質。在景觀的取材上,工程採取了舊材新用的方式。誰能想到,這老三里河畔古色古香的涼亭竟然是用拆除的老房舊房梁搭建而成。

美!冬日的衚衕

幾年前,就聽說前門東側有一大片舊平房。於是我心中燃起了一定得去看看的期待。在幾年的時間裡,在不同的季節分別來到這裡,懷著忐忑、期盼和美好的心情,好像是來瞻仰、好像是來參觀、又好像是重溫兒時住在衚衕裡的夢一般,心情瘋狂到了極點!

當初我是想盡快來到這裡,領略一下在這裡不知沉睡了多少年的,又渾身帶著多少傷痕的老胡同風貌;想站在這裡,面對脫落的牆皮喚起心中對這片衚衕的綿愛;想走在這裡,摸摸斑駁的牆磚感受那時間隧道的遙遠。

我清楚地記得,當我第一次興沖沖地來到這裡,看到這成片的、滿目蒼桑的房屋和露著窟窿的牆體時,走在這秋風掃著落葉,略顯蒼涼的衚衕裡,多少有些讓我傷感,也多少有些讓我心痛。年久的風雨啊,怎麼會把我心中美好的願望沖刷的這樣七零八落?

不管怎樣,使勁吸一口衚衕中新鮮的空氣,我的肺腑裡都裝滿了兒時的負氧離子。更讓我回憶起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來北京住在衚衕裡的歲歲月月。

我8歲時,上二年級上半學期,跟著父母從遼寧旅順蘇軍蓋的洋樓搬來北京,就住在西單東南側的那片一個叫前牛肉彎的衚衕裡。小學、中學甚至結婚後還住在那窄窄的衚衕裡和不大的小平房裡,那裡有我的深愛,也留下了我想早日離開那種期盼!

兒時的感覺還算美好。

那時放了學可以在不寬的、全是土路的衚衕裡踢球。三、四個同學就是一場足球賽,在衚衕邊上擺上兩塊小石頭就是一個大門,看誰踢進去的球多。為爭著踢那個不大的、甚至氣還不足的破皮球,幾個小同學滾得滿身是土,回到家裡就活生生的一個土猴,母親見了不是一頓嘮叨就是幾巴掌。可再次看見人家踢球,我早已把母親的嘮叨和巴掌放在了腦後;玩“砍包”是最熱鬧的遊戲,每隊四五個男女孩子,當你這撥人贏了是站在對方兩邊人的中間,對方站在你們這撥人的前後,手裡拿著自己縫的,裝了半包砂子的六面形沙包,奮力砸向中間的人,如果中間這撥人無論誰接到了,就算贏一分,可以救活被對方手中沙包打中的人,繼續上場。如果打在身上沒接著就得下去(我們開玩笑是“下蛆”)……。這個遊戲就是看你機靈不機靈,稍笨點的或是跑動不靈的人往往只能看著;還有在衚衕裡找塊平點的硬土地,吹吹地面上的浮土,幾個放學的孩子就跪在地上玩拍三角;秋末初冬的季節,滿地的楊樹葉從樹梢上飄落在衚衕裡,那厚厚的、萱萱的,踩在上面真是美極了,小同學們還忘不了撿起楊樹葉,掐掉葉片只要樹葉的梗,玩“拔梗”,看你的樹梗結實,還是我的結實,我經常是兩手緊揪著樹葉梗的低端,讓露出的部位少一些,這樣樹葉梗就不易斷。拔不斷就算贏了……。

後來長大了,總覺得走在窄窄的衚衕裡憋屈的慌,住在那幾十年曆史的破落院子裡,人多嘈雜,房屋漏雨。特別是夏日裡,家家戶戶拿著盆、提著塑料桶都排隊等著那像滴香油似的自來水,讓人極度難忍。還有那臭烘烘的下水道,如同小說裡的龍鬚溝,都讓人心煩。

記得那年有了兒子,傍晚下班剛進屋門,屋外瓢潑大雨就嘩嘩落下,那震耳欲聾的雷聲裹著兇猛的大風,差點把我那間破舊的小南房頂給掀了。眼看著院裡的水迅速漫漲就要淹過門檻了,忽聽後牆床底下有嘩嘩的漏水聲,拿起手電,撅起屁股鑽進床下,手電的光柱迅速照射著那面泛著黃水的後牆。不妙!牆縫開裂的地方,有一股水如小男孩撒尿般使勁往我床底下灌,無奈,只好讓孩他媽拿起臉盆遞給我,放在噴湧得跟“趵突泉”似的地方。

回憶著往事,幾次我都站在老三里河這片衚衕裡,看著,想著,任由思緒回到從前……

我盼著這裡趕緊改造成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讓住在衚衕裡的市民儘快享受樓房的溫暖和溫馨,讓這破舊的平房不在!

可是我又非常願意站在這滄桑的衚衕裡,天天感受這裡濃濃的老北京文化氣息和這衚衕裡的冬夏。

當然每次來,我都用手中的簡易相機和手機,記錄一段段滄桑的回憶,帶回去、帶回去,待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慢慢地“咀嚼”,回味那綿綿過去。

昨天又一次來到這裡,我那夢想早已變成現實:這裡還是平房,可是大部分已經翻蓋;這裡還是衚衕,可眼前竟有小河流水嘩啦啦的響聲!

順著河岸有長巷二條、三條、四條、五條等衚衕。這彙集了涇縣、南昌、江右、豐城等諸多會館。

這還是那片曾讓我感嘆又忘不掉的院落和衚衕嗎?

是的,就是那片院落和衚衕!我不敢想象。

美!冬日的東三里河。

當我沿著衚衕裡彎曲的河水走到西邊的鮮魚口時,太陽的光芒已經穿越寒冷的大氣層,照在這小河的水面上,陽光透過不多的樹葉,斑駁地灑在用“老磚”恢復的800餘米的河道邊,那古香古色的地面上。更讓我吃驚的是:西出口的道邊上那不知名的小草花,竟能旺盛地開著,一簇一簇的,紅色的像火焰、白色的像細棉、黃色的像綢緞。我用手機趕緊拍照下來。問清晨出門遛彎的一位老人,她搖搖頭;又問一位外套紅色羽絨服、約七八十歲的老人,他還是搖搖頭。我想莫非在這初冬裡,這些小草花們也打了雞血,個個頂著花朵亢奮的不得了。還是這裡的園林工作者告訴我這花開的秘密:一是今年冬天暖和陽光充足,二是大家愛護,又管理的好,才讓花期延長。

我在感嘆園林藝師智慧的同時,感嘆這條衚衕把我帶回了暖暖的家!

2018年11月26日寫 於28日改

作者:馬佔順,歷任國家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顧問

美!冬日的衚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