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過去了,羅大佑的歌依然是最好的華語電影歌曲

我們都已經漸漸長大,一個時代正在悄悄地離我們,有些人我們不應該忘記,也不敢忘記,這其中就有羅大佑。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聊到了那首歌是華語電影中配的最好的電影歌曲。我第一時間想到得是賈科長在《山河故人》裡配得葉倩文的那首《珍重》。

不過,立馬遭到了朋友的反駁。

他說,配得最好的還是《阿郎的故事》裡的那幾首羅大佑。

我得到這個答案時,立馬就打消了反駁的念頭,因為仔細想想華語電影配得最好的電影歌曲確實是《阿郎的故事》。

這麼多年過去了,確實難以忘記《阿郎的故事》的那一幕,當發哥倒在血泊裡,當《你的樣子》響起,當張艾嘉的淚水流出,那就是我記憶深處永不會忘記的電影瞬間。

我們都已經漸漸長大,一個時代正在悄悄地離我們,有些人我們不應該忘記,也不敢忘記,這其中就有羅大佑。


多少年過去了,羅大佑的歌依然是最好的華語電影歌曲


羅大佑1954年出生於臺北的一個醫藥世家。羅大佑的父親非常喜歡音樂,很小就為羅大佑請了音樂老師,但父親並沒有希望羅大佑將來能走上音樂這條路。

由於家庭的原因,羅大佑順理成章的考進的今天的中國醫藥大學。在上大學期間他開始瘋狂的喜歡音樂,組建樂隊,為電影創作插曲,《閃亮的日子》、《鄉愁四韻》就是他學生時代的作品。

1980年羅大佑順利畢業,拿到了醫師執照。82年改變流行樂史的專輯《之乎者也》橫空出世,這張專輯對華語樂壇的影響就好似蘇軾的詞對北宋詞壇的影響,那麼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所有人公認羅大佑為“華語流行樂教父”了。


多少年過去了,羅大佑的歌依然是最好的華語電影歌曲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這樣的歌聲出自留長髮,帶墨鏡,身披風衣的叛逆少年的口中時讓人怎能不想媽祖廟後面的爹孃。

羅大佑一開始就站在了一個高度,關注社會現實這不是同樣不當醫生的魯迅這類人乾的事嗎?關一個流行歌手鳥事,但不要忘了羅大佑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他真心的熱愛著音樂,音樂中有他的擔當和責任。

這樣我們不難理解羅大佑早期的憤怒和激情的動力來自哪裡,這種激情和憤怒好像是從五四時期的青年學生身上遺傳下來的,流進了骨子裡。

羅大佑的歌曲複雜多變,風格迥異。

現實主義作品貫穿了他藝術生命的始終,如早期的《之乎者也》、《鹿港小鎮》《現象72變》、《亞細亞的孤兒》。90年代去香港發展時的《皇后大道東》、《東方之珠》等以及進入21世紀的專輯《美麗島》中的批判作品。


多少年過去了,羅大佑的歌依然是最好的華語電影歌曲


《美麗島》中的《伴侶》為“非典”而作,《傾城之雨》為綁架撕票案而作。這類作品或批判,或諷刺,或擔憂。這些歌裡的羅大佑就好像是悲天憫人的詩人,為社會的鉅變擔憂,為國家的未來擔憂,為生命的逝去擔憂。

《童年》和《光陰的故事》屬於懷舊,筆者認為這兩首歌也有小清新的味道,當然了和蘇打綠的歌還是有區別的。

我相信500年後的炎黃子孫口中也能哼出《童年》的調調,此曲創作於1981年,距今已33年,我依稀記得我第一次聽到童年的感受,如痴如醉,感覺自己永遠不會長大。

羅大佑還有一大部分作品表現出了對人生哲學的思考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如《你的樣子》、《滾滾紅塵》、《追夢人》以及《戀曲1990》和《戀曲2000》。

此類作品意境高遠,聽起來慷慨悲涼。這些作品裡的羅大佑已不再是歌唱的鬥士,而是歌唱的智者。


多少年過去了,羅大佑的歌依然是最好的華語電影歌曲


他站在天堂的高度俯瞰著提著易碎燈籠的孩子,關愛著眾生。也有勵志的歌曲,如《閃亮的日子》是理想的勵志,《野百合也有春天》是愛情的勵志。

青蔥歲月裡喜歡《童年》和《明天會更好》,現在則更喜歡《之乎者也》、《鹿港小鎮》、《現象72變》,這輩子會喜歡《你的樣子》和《戀曲1900》。

CCTV電視指南頻道的《數字飆榜》欄目在做十大港臺電影歌曲時將《戀曲1990》的粵語版《阿郎戀曲》放在了第一的位置,而放在第二的是黃霑的《滄海一聲笑》。永恆的《戀曲1990》,永恆的羅大佑。

2014年,羅大佑十年後再次與林夕合作,為許鞍華的電影《黃金時代》創作了宣傳曲《只得一生》,讓我們再次看到了羅大佑的創作才華。


多少年過去了,羅大佑的歌依然是最好的華語電影歌曲


音樂還在延續,羅大佑還沒有退休,中國的流行音樂還在前進。羅大佑一個時代的標杆,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永遠的華語流行音樂教父!

中國自近代以來放棄醫生職業並後來深深影響中國社會的只有三人,他們分別是孫中山、魯迅、羅大佑。中山先生棄醫從政,救的是國;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寫的是人;羅大佑棄醫從藝,唱的是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