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歷史上那些凋零的天才


自古以來,“天妒英才”似乎是一句極為“靈驗”的讖言,許多才高的文人往往壽短。那些才名早揚的天才們,有的因為天降橫禍而猝然離世,有的則是因為人生抱負難得施展而積鬱成疾,黯然退場……

“天妒英才”:歷史上那些凋零的天才

唐朝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汝州(今河南汝州)人劉希夷高中進士,時未滿26歲。

這位“少有文華”、“射策有文名”的青年才俊有著敏感的心性。一日,劉希夷許是聽說了某位曾經風華絕代的女子顏色衰老之後慘淡生活的故事,許是因為春花謝去而傷懷,擅長悲苦之詩的劉希夷吟出了這樣的句子:“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落復誰在?”以此吟詠孤苦之情。

一句佳句已出,劉希夷稍頓,覺得不妥。他稍稍停頓,寫道:“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此句吟出,劉希夷仍舊猶豫,感覺還是有讖言之意。儘管如此,劉希夷仍不捨割愛,便把兩句都留了下來。

佳句一出,便讓同為才子的宋之問心甚愛之。宋之問雖然年齡比劉希夷還小了幾歲,但按照輩分,宋是劉希夷的舅舅。宋之問知道劉希夷的這首《白頭翁詠》(一作《代白頭翁》)還沒有流傳開來,便向劉希夷討要此句。史載,劉希夷“許而竟不與”,也就是說,先是同意,之後又反悔。宋之問一怒之下,命自己的奴僕用土囊將劉希夷壓死了。此時,劉希夷僅29歲。

或許比劉希夷更能稱得上少年得志的,只有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了。王勃少年得志,又少年失志:先是入王府任職,卻因以戲謔口吻寫了一篇《檄英王雞》而惹怒了唐高宗,遂南遊蜀中。之後做了虢州參軍,但相傳因為藏匿犯了死罪的官奴,又怕事情敗露遭到懲罰,最終還是殺了所藏官奴。事發後,本來按照律法是應被誅的,但逢天下大赦,僅是除其官職,王勃的父親卻因為此事受到牽連,被貶交趾縣令。

王勃前往父親任上探望,途中經過剛剛修葺完畢的滕王閣,王勃前往拜謁都督閻伯嶼,閻都督請王勃作詩一首以助興,王勃欣然對著賓客們舉著酒杯,頃刻而就《滕王閣詩》與《滕王閣序》,名垂青史。但在之後的途中,王勃卻因為溺水而死,時年二十九。

“天妒英才”:歷史上那些凋零的天才

英年早逝的唐詩人李賀有一副奇特的相貌——“細瘦,通眉,長指爪”。據說,為保孩子平安,李賀的父親李晉肅便為其取名“賀”,字長吉,以求福分。

但是,即便有了這樣充滿吉慶意味的名字,李賀的命運之途仍不順遂,而他最初的不順竟然與父親的名字有關。按古代避諱之說,李賀不得考取進士。因為作為人生、仕途一項重要資歷和標籤的“進士及第”頭銜中的“進”字,與其父名中的“晉”字諧音。

若是才學本事不濟也就罷了,作為皇族之後(注:唐高祖李淵的叔父的後裔)的李賀就算不仕,也能過上平淡正常的生活。但世間事,往往就坎坷在有才者不能得其應得。

李賀七歲之時,已憑藉自己的文章名動京師,作為文壇領袖的韓愈、皇甫湜看了李賀的文章,被其文才打動,嘖嘖稱奇,二人便去往李賀家中,相請出來作詩。

時年7歲的李賀頭上頂著兩個犄角似的髮髻便出來了,身上還穿著荷葉似的衣服。他旁若無人地提筆寫下《高軒過》。詩曰:“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韓愈、皇甫湜大驚,讓李賀騎上馬與他們並轡而還,親自為李賀解開兩個角髻,為他束髮(注:在古代,束髮象徵著男子成年),以嘉獎其文才。

以上是有關李賀之傳奇說法中的一種,或許稍有不實,《唐詩紀事》中的說法則顯得更可靠一些:元和三年(808年)前後,作為國子監博士的韓愈前往洛陽,李賀帶著自己的作品《雁門太守行》前去拜謁。已經接待了一天客人的韓愈很是疲憊,解開衣帶準備歇息。正在這時,門子呈上一卷詩來,韓愈手持詩卷,順目掃過,便被開篇“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鱗開”一句深深吸引住了。

韓愈馬上將衣帶束好,命門子將送上詩卷的人請了進來,來人正是李賀。本來有了這番交往,已憑藉文才揚名的李賀想考個功名不成問題,但是卻因為前文所述的“避諱”之說,李賀始終不能應試進士考試。

韓愈專門撰寫《諱辯》一篇為其鳴不平。終於,因為李賀是宗室子弟,兼得父蔭,又有韓愈的力薦,得任九品小吏奉禮郎。才高如李賀,卻不能通過才華換得相應的官職,三年之後,了無升遷之望的李賀辭官回鄉,並在此間寫下了《南園十三首》,其中一首這樣寫道:“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中透露的豪邁氣象無疑與大唐下行的國運有關:國家漸弱,軍閥割據,即便身體纖弱如李賀,也希望通過馬上功名匡扶社稷。

但是,世事卻不能如李賀的願望,文才出眾卻無法走上仕途,想通過武功匡扶社稷卻身體纖弱而上不得戰場,鬱鬱寡歡的李賀走向了人生的終點,時年僅26歲。

“天妒英才”:歷史上那些凋零的天才

漢代的賈誼同樣年少揚名,與李賀不同的是,少年成名的賈誼最初是一帆風順的。根據《史記》中《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賈誼是雒陽(注:今河南洛陽一帶,洛陽古稱雒陽)人,18歲時便“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當時的河南太守聽聞其才能,便將賈誼招至門下,十分器重。

漢文帝聽說河南太守善於政事,故而徵召其為廷尉。吳廷尉不忘自己的門生賈誼,向皇帝舉薦賈誼,言其雖然年少,但是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遂將賈誼徵召為博士。

當時的賈誼剛剛二十出頭,在所有的博士中最為年少。每每文帝有詔令下達命人議論,老先生們往往遲滯,無言而對。但是年少的賈誼卻能大出風頭,對答如流,珠玉在前,引得其他人都能暢言所想,他人都稱讚賈誼的才能。文帝見到年少的博士如此能幹,心甚歡喜,便“越級提拔”了賈誼,一年之內,便升遷賈誼至太中大夫職。

二十餘歲便有如此成就,用後人的話說便是“春風得意馬蹄疾”,賈誼的幹勁更足。在文帝統治的第二十多年,賈誼認為當時天下已經和睦融洽,應該撥正之前呂后當政時的歧法。故而準備“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並且為這些政策都草擬了法度文件。居高位而仍思進取,盡心為帝王籌謀,實現其政治抱負,孝文帝再次準備升遷賈誼,將其升入公卿序列。

此舉招致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反感,他們都在心中暗暗記恨賈誼,便進讒言說道:“這來自洛陽的小兒,不但年少,還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也許是為了平衡各方,也許是猜疑,最終的結果便是漢文帝漸漸疏遠了賈誼,不再採用賈誼的提議,並讓賈誼出任長沙王太傅。但彼時的南方之地尚屬蠻荒,賈誼深感長沙潮溼,自己此去恐怕難以適應,“壽不得長”,鬱鬱寡歡。在渡過湘水之時,寫下了《吊屈原賦》。屈原同樣是能臣,同樣因為讒言而被帝王疏遠,賈誼在此地,彷彿跨越了時空而找到了前輩或是知音。

賈誼做了四年多長沙王太傅之後覲見文帝,文帝向賈誼諮詢鬼神之事,賈誼將自己所知一一道來,談至半夜,文帝喟嘆:“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意為:我很久都沒見賈生了,自以為才學已經超過了你,今天才發現還是不如你啊)!”終於,文帝回心轉意,拜賈生為自己最疼愛的幼子梁懷王之太傅。文帝本意是為愛子尋得良師,更是為補償賈誼。此時,君臣二人都不知,這一授官,才是悲劇的開始。

賈誼以為復得恩寵,以為文帝又復言聽計從,誰知在諷諫文帝再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的事上,文帝再一次沒有聽從賈誼的建議。幾年之後,梁懷王騎馬遊樂,墜馬而死,死時無有子嗣,賈誼甚是自責,認為是自己失職,痛哭一年有餘,鬱鬱而終,僅僅三十三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