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生的成功都絕非偶然!(這是一篇沒有按時間點發的文章

閱讀完本文可能需要10分鐘

還記得去年李叫獸辭職了百度副總裁的工作,從百度離職了,相信有不少人幸災樂禍,會在私下討論李叫獸失敗了,但是,他....真的失敗了嗎?

如果27歲辭職了百度副總裁叫失敗的話,請讓37歲的我也失敗失敗。

混的差又不思進取的人,喜歡通過批判別人來尋找安慰和優越感,這叫平庸之惡。

李叫獸進入百度做項目可能失敗了,但是如果說他的人生失敗了,他27辭職百度副總裁,不論從那個角度看,好像都算不上是失敗。。

年輕時,我們更多要從成長的角度,而非成敗的角度去看問題。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從李叫獸身上學到的一些知識。

同時也希望你從中得到一些成長、做事的啟發。

一、

做任何事都需要策略

2005 年的 8 月初,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與此同時,在這個炎熱的夏季,山東萊蕪,一個普通的初中學生正在大街上,手裡拿著從家裡要來的 5 塊錢走進了小賣部。

從小賣部出來,少年手裡多了三本書《散打套路》、《武當太極拳秘術》和《中國武警擒拿術揭秘》,以及一包辣條。

他研究了這些講打架的書,然後把戰術要點反覆操練後,幾乎沒有一個孩子能打得過他。

這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年,正是李叫獸。

小馬宋採訪過李叫獸,問李叫獸為什麼能成為李叫獸。

李叫獸說:也許我從小就知道做任何事都需要策略吧。

初中對打架的研究,大概讓李叫獸第一次深刻明白了策略的重要性。

大學畢業時,李叫獸靠研究策略,保研清華。

李叫獸大學就讀於武漢大學市場營銷專業,大三結束,想保研到清華,而跟他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很多同學,競爭非常激烈。清華每個專業,在武大都只有一個名額,也就是說,如果李叫獸想報的專業恰好也有別人報了,那麼他很可能就沒機會了。

李叫獸開始研究策略,他一直相信策略能使自己獲得勝利。

他認真分析當時的形勢,然後採取了一種反直覺的戰略,讓自己獲得了當時所報方向的唯一的報名地位。

李叫獸是這麼做的:

當時,幾乎所有學生都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報的是什麼方向。他反其道而行之,很高調地宣佈自己所報的方向,然後擺出勢在必得的心態。這就讓其他同學在心態上受到了極大的壓力。

最終結果就是,其他同學沒有一個敢跟他報同樣的方向,李叫獸順利被清華營銷專業錄取研究生。

二、

戰略定位法規劃個人發展

個人發展也要制定戰略麼?

當然。一個企業有一個企業的戰略,一個人也應該有一個人的戰略。

李叫獸在研一時,收到了一家公司年薪 300 萬的 Offer,這對於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研究生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但李叫獸花了 5 分鐘就拒絕掉了。

我看到這段話時,很震驚,一個年輕人得有多大的定力才能抵得住如此誘惑。

但後來李叫獸被百度1億收購後,我就明白了,他拒絕那300萬,也一定是他按照策略分析作出的最優解。

也就是我們外人看,他抵住了誘惑,但可能他自己知道,他這麼做,其實是為了後面更大的發展。

李叫獸當時是怎麼想的呢?

其實就是他對自己的戰略定位分析。

戰略的第一步就是放棄。這是李叫獸從很多戰略理論上看到最多的一句話。選擇的背面是放棄,選擇了A,往往就意味著你不能選擇B、C、D。

從戰略角度思考,他認為在這個工作上可能無法發揮自己的最大競爭優勢

他為什麼選擇在自媒體這個方向上突破?

因為他發現,人要成功,必須要有人脈。而獲取人脈,大概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不斷的跟人交流,建立情感聯繫。

第二種,通過知識或能力的吸引,讓別人想要認識我。

李叫獸分析,第一種方式,是他所不擅長,因為他不善社交。在戰略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揚長避短。

於是,他開始做自媒體,寫大量有深度的商業分析文章,放棄無意義的社交,專注於在知識領域的創造,讓自己在這方面的優勢持續放大,甚至成為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事實證明,這種戰略是成功的。通過一週一篇的營銷乾貨,他在公眾號上收穫了50萬用戶,在營銷圈打造了強大的個人品牌,最終他獲得的人脈和資源,遠超那些社交能力比他強的人。

三、

深度思考的能力

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分析完以上兩點,我認為李叫獸之所以能成為李叫獸,最根本的原因是,和所有牛逼的人一樣,他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的能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我舉幾個李叫獸深度思考的例子,你感受一下。

下面這種街邊飯館的菜單,你一定也見過。


每一個人生的成功都絕非偶然!(這是一篇沒有按時間點發的文章


李叫獸有一天進餐館看到這個菜單時,感覺選擇起來很不舒服,朋友們也有這種感覺,一會讓老闆推薦了幾個菜之後開始吃了起來,李叫獸的朋友就忘記了剛剛不舒服的選擇過程。

但李叫獸卻無法容忍這種模糊的感覺,希望探究一下背後的道理。

突然他想起來一個心理學實驗,找 2 組消費者提供試吃和折扣,不同的是兩組消費者面前擺放的果醬種類不同。

結果發現,A組中有30%的人最終購買了果醬,而B組中只有3%的人購買——都說選擇多是好事,會更自由,但過多的選擇讓B組消費者在比較的過程中心疲力竭,最終放棄了購買。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決策癱瘓”,指選擇過多的情況下,人會因為對比選項耗費的過多精力而直接放棄做決策。

這不就是家餐廳菜單的問題嗎?老闆自己覺得要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但是這麼多選擇反而過多耗費了消費者的腦力,最終降低了所有選項的吸引力。

而且,李叫獸不會止步於對這個事件的思考,還會進一步聯想,還有什麼事件和這個是類似的?

比如肯德基為了方便選擇,菜單隻有20多道菜,甚至還推出了套餐來簡化選擇。

比如很多互聯網手機公司越來越喜歡“單品爆款”而不是“機海戰術”。

比如清華的一次募捐,原先的文案是:有一個XXX公益項目,請支持一下,捐一些錢吧,多少都行!

但這種捐多少都行會造成“決策癱瘓”,猶豫之後就不會再繼續捐錢了。但文案改成“捐10塊錢吧,幫幫這些孩子”後,募捐數量大幅上漲。

你看,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生活現象,被他如此深入的思考。

再舉個例子。

有一次李叫獸牙痛,他想到的第一個解決方案是:吃止痛藥。

這個解決方案可操作性很高(我自己可以改變),但他感覺沒有解決本質問題,有點“出現火災後,不去滅火但把火災報警器砸掉”的感覺。

李叫獸去了公司旁聖熙八號的藥店,被告知疼痛的本質是發炎了,所以止痛沒有用,得吃消炎藥。

所以有了解決方案二:吃消炎藥。

吃了消炎藥沒幾天結果又痛了,李叫獸覺得肯定有本質問題沒解決,所以去牙醫診所。被告知,重複發炎的真正原因是:牙齒裡面塞了食物殘渣沒有出來。

所以有了解決方案三:用牙線剔除食物殘渣。

那是不是這樣就行了呢?李叫獸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原因”嗎?

當然不是,之所以這顆牙容易進食物殘渣,是因為上面有個洞。

所以有了解決方案四:補牙。

這個時候,李叫獸還擔心“這不是我想要的原因”,所以又問了問題:為什麼我的這顆牙上有洞,別人的沒有?是我生活習慣造成的?

大夫說:看著不像,這是因為小時候牙齒髮育問題造成的。

所以還可以有解決方案五:發明時光機。

嗯,發明時光機,穿越回嬰兒,重新發育,也能解決。

李叫獸想:那我應該選擇什麼方案呢?

我想所有人都知道:應該補牙。

一層層歸因下來,李叫獸發現:補牙之前的方案,雖然都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但都沒有接近問題本質。補牙之後的方案(發明時光機),雖然更接近問題本質(發育問題),但是可操作性太差

李叫獸通過牙痛這件事,深度思考了“到底應該怎麼分析事物的本質原因?”

他說,所謂歸因,重要的不是去學習什麼“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導火索”,而是一層層往下問為什麼,然後在“可操作性”和“本質性”之間,取得平衡。

很多人可以容忍生活中的奇怪現象和模糊性。在他們眼裡,世界已經變得如此熟悉,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見怪不怪了。

但李叫獸不是,他無法容忍這種模糊性和一知半解,他喜歡深度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質。

李叫獸說,輕鬆給自己一個答案,是最大的懶惰:如果想獲得洞察並分析一個問題的本質,先要克服自己想輕鬆得到答案的衝動,剋制自己讓大腦舒服的衝動,去層層歸因,直至抵達問題的本質。

這就是人和人產生區別的一條本質原因,同樣是每天都在工作學習,深度思考的人,進步速度就比別人快很多。

為什麼很多人工作五年十年都無法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而有些人工作兩三年就能成為這個領域10%的人,還是深度思考能力。

上就是90後李叫獸給我的三點啟示。首先,不管做什麼,不要蠻幹,不要低品質的勤奮,要學會通過策略分析更好的去工作、學習、做事;其次,每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你個人成長的戰略定位是什麼,你應該揚什麼長避什麼短;最後,一樣要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不要輕易給自己答案。希望,這三點也對你有所啟發。

不論成敗論成長,李叫獸不過才27歲,我相信如此優秀的他,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年輕時經歷,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就像他發的那條朋友圈: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前路充滿未知,但要永遠像第一天一樣熱忱

放一個封面圖片,感謝每一個看完的朋友

如果喜歡的花,請給一個小小的贊

歡迎交流評論

每一個人生的成功都絕非偶然!(這是一篇沒有按時間點發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