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十八相送》

提起我國的戲曲傳統劇目《梁祝》,幾乎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位列我國古典戲劇中的十大愛情悲劇。本劇中的精彩片段如:《十八相送》、《樓臺會》及《化蝶》等,無不是歷代戲曲舞臺上的經典保留劇目,備受歷代觀眾的青睞。多少代人都為這場曠世的愛情悲劇流下過同情而又惋惜的淚水,同時,也對腐朽的封建禮教深惡痛絕。

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梁山伯和祝英臺是否確有其人?如果有,究竟有沒有戲曲中所演繹的那段如泣如訴、驚天地泣鬼神的生死情緣呢?今天,就讓小編和您一起共同揭開這段歷史公案。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十八相送》

根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的梁山伯比祝英臺確有其人,並非虛構。但兩人生活的年代相差近三百年,壓根就不是同時代的人。絕沒有機會成為生死相許的戀人,除非有時光機器,兩人中有一人穿越到另一人生活的年代來。當然,這都是不可能的假設。那麼,為什麼這段流傳甚廣的愛情故事會把生活在兩個不同時期的人強拉在一起呢?當然是事出有因,而且是極富傳奇色彩。要想解釋清楚,那還要從頭開始講起。雖說有很多不同版本流傳於世,但最接近歷史真相也是最可信的個人認為應該今天所描述的這個版本。

真實的歷史和流傳甚廣的《梁祝》愛情故事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宋代張津在《乾道四明圖經》中稱:“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臺同葬之地也,在(鄞)縣(西)十里‘接待寺’之後,有廟存焉。……按《十道四藩志》雲,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樓臺會》

東晉丞相謝安奏封為‘義婦冢’。”明代張時徹在《嘉靖·寧波府志》中雲:“晉梁山伯,字處仁,家會稽。……山伯後為鄞令,嬰疾弗起,遺命葬於鄮城西清道源。”清代徐時棟在《光緒·鄞縣誌》中稱:“梁山伯、祝英臺墓,縣西十里接待院後,有廟。”雍正十一年修《寧波府志》卷三六《逸事》載,梁祝故事發生在東晉謝安執政時期,梁山伯為會稽山陰人,祝英臺為會稽上虞人。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化蝶》

也就是說,歷史上的梁山伯是東晉時期寧波地區的一位縣令。據說他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好官,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不畏權勢、鐵面無私,深受當地百姓愛戴,被譽為“梁青天”,是舊封建統治階級中最具代表性的“廉政典型”。可惜其壽命不長,英年早逝,沒有給家人和子女留下任何財產。唯一留下的是“治家格言”和幾千冊書籍。其家人和當地百姓遵照其遺願,將其埋葬在他為官多年的本縣山坡上,既沒有宏偉的墓園,也沒有高大的墓碑,只留下一塊不起眼的墓碑和不大的土冢。隨著時光流逝,梁山伯漸漸被世人淡忘,其土冢也因年久失修而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找不到一絲蹤跡了。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化蝶》

就這樣,兩百多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又使得梁山伯得以重見天日。當地有一位姓祝的財主,家境十分殷實,人稱“祝員外”。他膝下無子,只有一女,取名英臺。英臺自小聰明伶俐,父母更視為掌上明珠,倍加珍愛。轉眼英臺已十七八歲,出落得國色天香、窈窕動人,且知書達理。誰料紅顏薄命,十八歲那年,一場暴病令其香消玉殞,其家人悲痛欲絕。不惜花費重金請人為英臺找一個“風水”好的墓地加以厚葬。當選好位置開挖墓穴的時候,奇異的事情就發生了:此墓穴正好挖在兩百多年前葬在此地的梁山伯墓穴之上,祝家人從挖出的墓誌銘中得知梁山伯的身世,又見如此巧合,也算和自家女兒冥冥中有這段奇緣,所幸就把二人的棺木合葬在同一墓穴中,成就了一段奇巧姻緣,在當地傳為佳話。

這一奇聞就此傳開,經過許多朝代的流傳,後經戲劇作家的加工整理,不斷潤色,就被搬上了戲曲舞臺,這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歷史名劇——《梁祝》,至於其中的《十八相送》、《樓臺會》等精彩橋段,那就要感謝歷代廣大人民的智慧和戲劇作家的辛勞付出了。(撰文整理:劉東方)注:文中配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