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長沙城池空前規模的修整

明初長沙城池空前規模的修整

明初長沙城池空前規模的修整

明初長沙城池空前規模的修整

明初長沙城池空前規模的修整

明初長沙城池空前規模的修整

明初長沙城池空前規模的修整

根據文獻及考古資料的論證,長沙的城池建設始於戰國時期。經漢至明代,逐漸擴大、發展與完善。明朝初年,長沙城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整,開始進入穩定發展時期,延續至有清一代。這裡所說的長沙城是指長沙府城,因此次修整意義重大,且包括長沙縣在內,故值得一敘。

明嘉慶《長沙府志》:“舊志雲,自漢至元,城仍舊址。元以前,築以土墁,覆以甓。”到明朝初年,“守禦指揮丘廣乃壘址以石,尋以上至女牆之顛以甓,城用完固。”也就是說,明初對長沙城城體進行了大規模的提質改造,建築材料由土變成了石,建築技術由夯築改為砌築,以前的泥土結構城牆因此而變成了磚石結構的城牆,城基全部是整塊的條石,尋(即八尺)以上,即石基以上直達女牆的頂部均用特大青磚砌成,長沙城更加完善堅固起來。

龐大的長沙城池提質改造工程始於明洪武五年(1377),主持者是當時的長沙守禦指揮使丘廣。筆者將依據文獻材料,並結合考古發掘研究成果,在此對明代長沙城池情況進行簡要介紹。

據明嘉靖《長沙府志》記載,修整後的長沙城牆,“趾之廣三丈,顛僅四之一,高二丈四尺,周圍度計二千六百三十九丈五尺,裡計一十四奇二百二十八步,女牆四千六百七十九堞,堞崇三尺。”即從基腳到頂部有2丈4尺高,周長為2639丈5尺(摺合為8798米),有雉堞4679座,每堞高3尺。另,城牆上還設有六七座更樓。

城外繞以護城河,府志稱“濠自南門之右,深一丈五尺,廣十丈;西下之德潤,深一丈,廣三丈;延四百八十丈之驛步,延一百六十二丈之潮宗;延二百八十丈五尺,深一丈,廣六丈之通貨;延一百丈五尺,深一丈三尺之湘春;延二百四十五丈,深一丈,俱廣八丈二尺之新開;延五十九丈五尺,濠為池,二段各深一丈一尺,廣二十四丈之小吳;延四百九十八丈,深一丈九尺,廣二十一丈之瀏陽;延二百二十七丈之南門;延四百三十八丈,深二丈,廣十五丈。”據此記載可知,當時的長沙城四周都是有護城河的,過去所謂“除西為湘江外,其它三方的護城河,深寬各為1丈9尺”的說法,現在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修繕後的長沙城共開設城門九座。府志稱:“東三門,曰新開,曰小吳,曰瀏陽;南一門,曰南門,俗雲王道門;西四門,曰德潤,曰驛步,曰潮宗,曰通貨;北一門,曰湘春門。”據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記載:“今城門明初因其舊址修築,有門九,曰瀏陽,曰小吳,曰驛步,曰德潤,曰朝宗,曰通貨,曰正南,曰湘春,曰新開。城週四十里有奇。”由此也說明,至清初時,長沙九門仍與明時一致,只是南門改稱“正南”。所以,明朝時長沙九城門十分清楚,即瀏陽門、小吳門為東二門;德潤門(後又叫小西門)、驛步門(後又大西門)、潮宗門(後又叫潮宗門、草潮門)、通貨門(後閉)為西四門;湘春門(又稱北門)、新開門(後閉)為北二門;南僅一門,即正南門(一名碧湘門,後改黃道門)。其中,有五門在當時的長沙縣境之內,即東邊開的小吳門,西邊開的潮宗門、通貨門,北邊開的湘春門、新開門。清陳運溶《湘城訪古》考證各門的具體位置後,認為德潤門在今坡子街,驛步門在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會地段,朝宗門在今潮宗街口,通貨門在今通泰街道口,湘春門在今北正街至建湘路的出口處,小吳門在今中山路與建湘路的交會處,正南門在今黃興南路商業步行街的南端。城內有東正街、瀏正街、南正街、北正街、西正街等正街通向各城門。府志還有一個補充說明,九座城門上“各有樓”,至嘉靖修志時,“廢者四。潮宗、通貨以不戒於火,小吳、瀏陽以久未葺,見存者皆五間,三級而二階也。”

府志又載,長沙城裡過去有鍾、彭兩樓,但只保留了長沙府治後右側的鐘樓,長沙府治後左側的鼓樓,“近以形勝不宜而撤之”。另據有關記載,城外則有屬於長沙縣的湘水橋、北關橋、流水橋、清泰橋、喬口鎮橋、小吳門橋、湘春橋、司馬橋、落棚橋等;屬於善化縣的王道橋、簡家橋、靈官橋、廣濟橋、西湖橋、內湘橋、沙湖橋、永泰橋、大椿橋、張公橋等四鄉相連。這些橋中為明代新建的有清泰橋、司馬橋、落棚橋、西湖橋、廣濟橋、大椿橋、王道橋。據《湘城訪古錄》載:王道橋在南門外,俗名金雞橋,為明萬曆年間知府吳道行建;西湖橋在善化縣西,舊為石砌。嘉靖年間易以木,萬曆年間兵備道李天植復砌以石。

長沙城池的大規模修整,在當時應屬巨大工程,要是在今天也是必須得列入省級重點工程,可以推測其耗資肯定是十分巨大的,這在長沙歷史上是空前的。其所以要進行大規模的修整,最直接的原因,當是元末明初的土築城牆歷經戰爭破壞,加以年久失修,毀壞不堪。修築得如此“完固”,主要原因應是熱兵器的出現和技術條件的改進。元末明初之際,新出現了用銅或鐵鑄成的大炮,稱為“火銃”,這時已開始大量生產和裝備軍隊。這種大炮與過去的冷兵器相比,其在戰爭中的威力無比,並且射程遠,因而對城池的防禦保衛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明初長沙城池的整修改造,明顯有著提升軍事防禦的目的,是應對當時新軍事技術革命的必然結果。

明崇禎時長沙知府堵胤錫在《星沙守城議》一文中雲:

大抵通郡形勢,負山面江,有險足恃,上策以戰為守,守南山而敵人不敢逾險,守撈刀河而敵人不敢越渡,守江洲而敵人不敢艤岸。樵採不竭,闤闠不壞,氣度力餘,居中四應,十萬之敵不能攻也,屹然百二之雄矣!其次以守為守,南守崗,東守坡,北守濠,西守岸,資高下山澤之勢以為屏蔽,可進可退,立於無畏,養銳蓄力,伺隙而動,官民一心,財用不匱,一可當十,足支數歲,稱堅城焉!

從上面文字也可以看出,長沙獨特的地理環境,加上明初大規模的城池修整,將土築牆改為磚石牆,長沙城確實成了一座具有極強防禦功能的“堅城”。 清朝太平軍多次猛攻長沙而始終未能克城,長沙城池軍事防禦的堅固當是重要原因之一。

對作為府城的明代長沙城,是當時湖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黃樸華先生,經過研究後,給出了三點結論。第一,明長沙城東南部有外擴,其東線移至瀏城橋→鳳凰臺→天心閣一線,將此線的高亢地勢納入城內,控制制高點。城牆依山脊而建,以增強居高臨下的軍事攻防能力。加固城牆,拓寬護城河。為防炮火,改造城牆,用花崗岩條石壘砌牆基,牆體上部砌磚,並修建寬闊的護城河。因此明代整修長沙城,除城市發展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加強軍事防禦的需要。第二,城牆範圍,東至建湘路,南臨城南路,西抵江濱,北到湘春路。第三,就其規模格局而言,南北長2900米。東面,不僅將護城河拓寬,還將長沙城東南部外擴,天心閣、鳳凰臺、瀏城橋等一線的高岡地勢納入城池範圍內。這樣,長沙城的平面格局呈現東南部向外鼓凸的現象。

又據黃綱正等著《湘城滄桑之變》一書介紹,長沙北臨洞庭,素有“水鄉”之稱,境內河汊溪流密佈,高聳的城牆外面則有寬寬的護城河環繞。古人為了克服“川澤之阻”,或獨舍資財,或邀眾募捐,或衙署撥資,“大江則造舟亂流以渡,斷澗則伐木鑿石架閣以通。”自古以來,士民把修橋鋪路視為“行善積德”,世代相傳,尤以明清境內道路成網,建橋更有所發展。據清同治《長沙府志》載,長沙縣有清泰橋、學仕橋、範林橋、萬古橋等253座;寧鄉、瀏陽、善化亦各有大小不等的橋樑數百座。這些橋樑在造型結構上有的是木架獨木橋,有的是石礅獨木橋或石礅條石(一搭或多搭)橋,有的是磚甕單孔橋或多孔麻石拱橋,雖然大多造型古樸,結構簡單,卻在漫長的歲月中,為古代長沙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特別是沿著長沙古城牆外東、南、北三向護城河修建的各類木質、石質的小橋,雖然今日早已蹤跡全無,但卻留下了不少形形色色帶橋的街巷名稱,向人們展現著古代長沙城市建設特有的風貌,為古城長沙增添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