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試劑的發明者《維克多·格林尼亞》

維克多·格林尼亞“全稱弗朗索瓦·奧古斯特·維克多·格林尼亞”(1871年5月6日-1935年12月13日),法國化學家,因發明了格氏試劑1912年與他的同事保羅·薩巴捷一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格林試劑的發明者《維克多·格林尼亞》

他於1871年5月6日出生於法國瑟堡,1935年12月13日逝世於法國里昂,一生之中著有科學論文6000多篇,對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據傳格林尼亞年輕時候是個浪蕩公子。格林尼亞出身於一個造船師的家庭中。他早年曾在里昂攻讀數學,後來轉為化學,並於1910年在南希大學任教授。

一戰中他曾參與過化學武器的研究,主要為光氣的製造和芥子氣的檢測。戰時他的“對手”則是德國化學家,另一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裡茨·哈伯。

格林尼亞最著名的科學貢獻是他發現了一種增長碳鏈的有機合成方法。這種方法被後人稱為“格林尼亞反應”,反應中用到的烴基鹵化鎂則被後人稱為“格氏試劑”。

格氏反應分為兩步:格氏試劑的合成::鹵代烴(簡式R-X,其中R代表烷基或芳基;X 是鹵素,通常為溴或碘)與金屬鎂在乙醚中反應,製得格氏試劑R-Mg-X.對羰基的進攻:反應的第二步,向格氏試劑中加入醛,酮或酯等羰基化合物。

格氏試劑中的碳負離子對羰基碳進行親核加成,生成的化合物為一個醇。格氏反應是用有機小分子合成大分子的重要方法。如果選擇合適的起始反應物,格氏反應可以被用來合成很多不同的化合物。

1912年,格林尼亞與他的同事法國化學家保羅·薩巴捷一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

他發現了金屬鎂與許多鹵代烴的醚溶液反應,生成了一類有機合成的中間體——有機金屬鎂化合物,即格氏試劑。有機金屬有機化合物,通式RMgX(R代表烴基,X代表鹵素)。

1901年由F.-A.V.格利雅首次使用鹵代烴RX與鎂在醚類溶液中反應制得。又稱格利雅試劑。

格林試劑的發明者《維克多·格林尼亞》

格氏試劑廣泛用於有機合成中,從RMgX可以製得RH、R—COOH、R—CHO、R—CH2OH、R—OH、CROHRR′、CRR′O和RnM(n為金屬的化合價,M為其他金屬)。

在合適的情況下,RMgX還能與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發生共軛的加成反應。格林尼亞製作格氏試劑的方法是:將鹵代烴(常用氯代烷或溴代烷)乙醚溶液緩緩加入被乙醚浸泡著的鎂屑中,加料速度應能維持乙醚微沸,直至鎂屑消失,即得格氏試劑。反應是放熱的,如果反應起動遲鈍,可加一小粒碘來啟動,一旦反應開始,乙醚發生沸騰後,乙醚的蒸氣足以排除系統內空氣的氧化作用,但不允許有水。

格氏試劑易與空氣或水反應,故製得後應就近在容器中反應。反應的第二步,向格氏試劑中加入醛,酮或酯等羰基化合物。格氏試劑中的碳負離子對羰基碳進行親核加成,生成的化合物為一個醇。

氯乙烯和結合在烯碳上的氯不能在乙醚中與鎂反應,如用四氫呋喃代替乙醚,可製得氯化乙烯基鎂試劑。這種試劑有人稱為諾曼試劑。為了更好地啟動鎂與鹵代烴的反應,可用少量1,2-二溴乙烷代替碘,特別是乙醚中如有少量水時,二溴乙烷與鎂很快反應,生成溴化鎂和乙烯,溴化鎂有去水乾燥作用,新鮮的鎂與給定的鹵代烴就可反應生成需要的格氏試劑。格氏試劑在醚的稀溶液中以單體形式存在,並與兩分子醚絡合,濃溶液中以二聚體存在。

1912年瑞典皇家科學院鑑於格林尼亞發明了格氏試劑,對當時有機化學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決定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