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伯翔:創新是從來沒有的,出新是對的|大米藝術


孫伯翔:創新是從來沒有的,出新是對的|大米藝術

大米藝術



[ 本文共計2242字 · 建議閱讀4分鐘 ]

文 / 孫伯翔

創新是什麼?忽然一個載體,或者一個形態出現了,這叫創。在舊有的事物上有新發展,這不叫創新,而是出新。對一個詞的解釋往往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自己的理解,一種是真正的詞義。兩者之間的距離,足可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施晗


生活不閒,身心不累


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的興趣,老年人最想幹的事情,都適合我幹。第一,我的生活是不閒的;第二,我的身心是不累的。我現在不能說是日落而息,但是仍然可以說是日出而作。每天吃完早點我就開始幹活,這不叫創作。我也不喜歡創新這個詞。


孫伯翔:創新是從來沒有的,出新是對的|大米藝術


孫伯翔

現在文學藝術家都喜歡說創新。我為什麼對這兩個字不感興趣?我認為創是從來沒有的。忽然一個載體,或者一個形態出現了,這叫創。文學藝術,書畫這方面沒有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贊同毛澤東的那句話,“推陳出新”。出新是對的,創新是不對的。

人生最大的興趣就是酷愛,就是信仰、使命。興趣、酷愛、信仰、使命使你一輩子不荒廢。我養生一不狂妄、二不鍛鍊。我養生的方法是不鍛鍊、不去鍛鍊。累了出去放放風,回來工作;累了我看一會兒電視,看電視我也是有所選擇的。兒女孝順、老友交流、弟子往還,這是我每天的活動。除了朋友來就是學生來,要不就是兒女在一塊兒說說笑笑,達到一種和諧的氣氛。我希望這樣的生活能一直持續到我該回去,撒筆閉眼的時候,這是我最好的期盼。


孫伯翔:創新是從來沒有的,出新是對的|大米藝術


孫伯翔書法作品

書法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從小就喜歡書法。你追求的東西一直陪伴著你的一生,你就成功了。這是我生活這麼大歲數的體驗。從酷愛到有興趣,從有興趣到追求,從追求到事業,從事業到安身立命,這是我一生的過程。

書法是我一生的追求,最後也是我完成一生的事業。這已經不是我的興趣了,是我的事業。

學習書法一般都有老師,我也有老師,除了活人的老師外,還有兩個不可離開的老師,一個老師是經典,另一個老師是大自然。從經典來說,我們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經典而來。這種經典讓你成年累月,矢志不移,聞雞起舞,讓你把經典的東西成為自己的東西。第二,必須把大自然、社會文化、自然社會現象都包攬在你的眼中。每個字、每個畫都看成是生靈、生命。它是有生命力、有語言的,它都是立體的,這就是書法的真諦,也可以叫書法的藝術。離開這個是不行的。所以,悟是第一的,讀是第二的,寫才是第三的


孫伯翔:創新是從來沒有的,出新是對的|大米藝術


孫伯翔書法作品

從溫潤走向清涼


我是寫魏碑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只寫魏碑是不妥當的。我後來吸收了唐、宋、明、清,特別是宋、明的東西揉進去,使它變成從方正走到方雄,從方雄走到精神飛動,從精神飛動變得溫潤,從溫潤走到清涼。這是我學術一生的追求。我最後的目的要把字寫的清涼、透徹、玲瓏、剔透

我對中國漢字的酷愛,對書法的挖掘是無休止的。我把書法,特別是魏碑比作一種礦藏,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瑰寶。任憑你的頭腦、靈性去挖掘、去汲取。這是一個人不疲倦的動力和先性。當我寫不動的時候,說兩句話沒氣了,我這一生也就結束了。

我這輩子太不容易了。每一個人,每一種行業,略有造詣的人必須有兩個條件保障。一個是自身的睿智和聰明,這是從主觀上。客觀方面也相當重要,客觀方面是允許他有活動的空間,有努力的空間,二者合一,他便成功了。我就屬於後者。


孫伯翔:創新是從來沒有的,出新是對的|大米藝術


孫伯翔書法作品

我年輕時候生活在毛澤東時代,那時不許上大學,不許參軍,不許入黨,不準提幹。但是這種客觀環境,這種陰霾的氣氛倒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舒適的小小桃花源,在那個時候不被人發現的小小桃花源。那時我已經工作了,我一到那個地方工作幾天之後,入黨的機會就被我發現了。但是後來領導找我談話,說這方面別考慮了,就是因為我的出身問題,把我擱置在門外了。你可以幹,但是提拔你、重任你,沒戲。就是這樣給我的空間。我有我自己很大的倉庫作為我的辦公室。不是辦公室,而是作為我讀書、寫字的地方,沒有人管我。

我修行了整整二十年。每天除了讀書就寫報。要不就工作,工作就是寫大字報,不光寫,還得畫,畫小人。寫大字報從不利成了我有利的條件。後來,乾坤扭轉,鄧小平的政策拯救了我,我可以說從那時才走入國家書壇,才會有我的處女作。我到八十了還在工作。我每天都在工作,如果不寫,這一天就活不了。我已經達到了這種痴迷、渴求的地步。


孫伯翔:創新是從來沒有的,出新是對的|大米藝術


孫伯翔書法作品


人貴風骨,藝寫天真


現代,很繁榮,也很熱鬧,但是這裡面不免有一些水分。文化的本身也有一個時代問題,也受了影響。再一個問題,也是中西文化的衝撞。從精神到物質的轉換,這是人們沒法避免的。書畫愛好是寂寞之道,但也是快樂之道。這個快樂是什麼?這個寂寞是什麼?就是讓你這個人心要沉下去,好好地讀書,好好地追求藝術的神秘感。追求的道路,沒有終止,永遠是快樂的,這就是精神的財富。現在變了。為什麼?社會觀念,直接說,權益觀念,再直接說,金錢觀念。



孫伯翔:創新是從來沒有的,出新是對的|大米藝術


孫伯翔書法作品

這已經形成一種氣侯了,現在還沒有辦法逆轉。但是你不要擔憂,也不要說中國書法沒有前途。還有一句話:會有有志之士,為了中華民族的正大氣象、正大文脈而孜孜以求的。我就講求做人,人貴風骨,藝寫天真,這八個字不可扭轉。

————

孫伯翔,天津武清縣人,字振羽,別署師魏齋主人。現為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教授、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書協副主席等


孫伯翔:創新是從來沒有的,出新是對的|大米藝術



出品人 | 施晗

主編 | 李妙染 責編 | 趙國林 王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