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在左,女孩在右

記得我小時候看鄭淵潔的皮皮魯、魯西西系列童話總有一種“偷窺”的感覺,因為鄭淵潔老師在書裡說,皮皮魯是寫給男孩子看的,而魯西西是寫給女孩子看的。但在我看完魯西西的故事後,不由自主地就想看皮皮魯這個調皮的哥哥的故事,就忍不住找來皮皮魯看起來。當然,書裡並沒有什麼男生不宜或女生不宜的內容,現在想想,鄭淵潔老師這樣的設定,或許是想讓小讀者們強化自己的性別意識。無獨有偶,那時候還有一本雜誌貌似叫《男孩女孩》,是一本雙封面的雜誌,一面是給女孩看的,另一面是給男孩看的,雖然有這樣的區分,但總歸還是一本雜誌,看完一邊,總是忍不住再去看另一邊。

男孩在左,女孩在右

之所以鄭老師和那本雜誌都會對性別做出劃分,因為男孩和女孩的確有很多的不同之處。澳大利亞著名家庭問題專家,育兒類暢銷書作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寫了兩本書《養育男孩》和《養育女孩》,把男孩、女孩的區別從生理基礎,到情感發育,再到與父母的關係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釋。

中國有句俗話“窮養兒富養女”,這是從金錢觀的角度對男孩女孩的教育做了區分。直觀上講,我們一般都會覺得男孩更調皮,而女孩更安靜;男孩喜歡車、槍、機器人等玩具,女孩則會更偏好動物類毛絨玩具;在學習上,男孩理科更強,女孩文科更好;在愛好上,男孩更喜歡運動,女孩更喜歡讀書、彈琴等安靜的項目。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巨大差異?父母又應該如何區別對待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呢?​


男孩在左,女孩在右

從生理基礎上看,女孩的發育要比男孩快,特別是大腦能力方面。還在媽媽子宮裡時,女孩子的身體就開始分泌雌激素,剛出生,她們的發育水平就比男孩早幾周。在說話、寫字、畫畫方面,女孩也能領先男孩6~12個月。因此,對於女孩的教育需要適當提前,女孩子往往在2-5歲就進入了學習探索期。而對男孩,則建議推遲入學時間,以適應大腦發育。

男孩的大腦大概20歲發育好,而女孩的大腦要早上兩三年。男孩左腦的發育比女孩慢,並且左右大腦之間的連接比女孩弱,他們常常用半腦思考,且右半腦內部的連接更加發達。由於右大腦負責處理行動,因此,男生們的動手能力強,遇到問題傾向於自己動手解決,而女生則更願意思考後再處理。這也是為什麼男孩在邏輯方面更強,對科學更感興趣。但作為父母,在理解了男孩和女孩大腦發育的差異後,則應該有意識地進行“逆向操作”。比如更加耐心地對男孩進行語言訓練,教會他們處理情感聯繫;而引導女孩對科學和邏輯的關注,找到她們控制情緒。

女孩比男孩早兩年進入青春期,對女孩的性教育要提前,提高女孩的自我保護意識。可能對女孩的安全造成威脅的往往不是同齡的男孩,而是年長一些的男孩,甚至成人。男孩由於受到睪丸激素的影響,相對女孩更加情緒高昂、不怕失敗、敢於競爭,但也會淘氣、好動、破壞力強,他們更希望明確的組織秩序,以獲得安全感。同時,睪丸激素的週期性變化也會對男孩的生理發育、心理成長產生影響。父母瞭解了這些變化和影響,才能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他們適當的幫助。

在與父母的關係中,男孩子通常通過觀察爸爸來學習如何感受和表達,如果爸爸在生氣和不安時,能夠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不是發脾氣、摔門、砸東西,孩子也能學會這樣做,反之亦然。而對於女孩子而言,爸爸是家裡最強壯的人,這個人帶給她的,要麼是安全,要麼是威脅。爸爸要讓孩子感到安全,就需要用溫柔的聲音在家裡說話,不僅對女兒,也包括所有的家人。而如果爸爸脾氣暴躁,動輒打罵,女孩子就會感受到威脅,這不僅會影響孩子與父親的關係,也會影響到她未來的擇偶。

媽媽是男孩子瞭解女性的窗口,媽媽可以在如何跟女孩子相處上給男孩建議,幫助男孩建立信心,同時尊重他的獨立性,給他犯錯試錯的空間,幫助他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媽媽是女兒的榜樣,媽媽能讓女孩懂得成為一個女人的意義,媽媽和女兒的關係隨著女兒年齡的增長可能會不斷出現波動,而且不管媽媽有多少不捨,最終也需要接受女兒的離開。

​儘管由於生理基礎導致了兩性差異,對男孩女孩的養育方式有明顯的不同,但歸根到底,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是父母的掌中寶心頭肉,除了個別重男輕女或對性別有偏見的家庭外,大部分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一樣的愛,也正是這種無差別的愛能夠指引父母找到最適合的對於孩子的養育方式。

發心於愛,終於離開。

男孩在左,女孩在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