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以後,北方吃水餃、南方吃魚肉,養生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11月7日20點38分立冬,進入農曆的癸亥十月。

古代立冬之日,天子非常重視,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但現世由於意識形態限制,此古代禮俗已經不復存在。

立冬以後,北方吃水餃、南方吃魚肉,養生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同時民間也有“賀冬”習俗,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主要體現在“南方熱補”和“北京水餃等。

立冬以後,北方吃水餃、南方吃魚肉,養生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等高熱量的食物,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幾乎北方人都要吃餃子,以順應秋冬的交替,喜迎冬季的來臨。 至於飲食調養方面,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另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進行一些適度的運動鍛鍊,也可以鍛鍊身體,擴張筋骨,增加肺活量,促進新陳代謝,保證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