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勝利70週年丨人民兵工為戰役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1948年11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對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性進攻,一場氣吞山河、決定中國命運前途的戰役至此打響,史稱“淮海戰役”。

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丨人民兵工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strong>全景油畫《淮海戰役》

在隨後的60多天的時間裡,總數約60萬的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與約80萬的國民黨軍進行了空前激烈的鏖戰,至1949年1月10日,戰鬥結束,人民解放軍取得“淮海戰役”勝利。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民兵工責無旁貸地扛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生產武器裝備的大旗,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82毫米迫擊炮彈成為戰場制敵利器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淮海集團的前身,在解放戰爭時期為淮海戰役提供了大量炮彈,尤其是82毫米迫擊炮彈受到了前線的歡迎。

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丨人民兵工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82迫擊炮彈

1945年11月,平順縣西安村兵工二廠一面搬遷,一面組織人力、物力在長治市南石槽建廠,1946年先後在南石槽建起了機械加工、鉗工、裝配、機修等工房,生產50炮彈、82迫彈等。為了對淮海戰役進行戰略準備,兵工二廠開展了群眾性的技術改造活動,不僅技術人員立項攻關,而且操作人員也小改小革、獻計獻策。據統計,兵工二廠在創建“劉伯承工廠”立功競賽期間共進行了117項技術改造與技術革新。這些項目不僅提高了產品數量、質量,降低了成本,而且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了工作環境。在一年零兩個月時間內共生產82毫米迫擊炮彈33.656萬發,月產量由1947年2月的13000發到1948年4月的34000發。

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丨人民兵工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strong>解放戰爭時期,兵工二廠生產的炮彈源源不斷運往前線

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丨人民兵工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strong>全國唯一以元帥命名的劉伯承工廠

全國解放後,在徐州“淮海戰役展覽館”中,對二廠生產的82毫米迫擊炮彈曾有這樣的評價:“華北解放區參戰武器82迫彈和82迫炮……,攜帶方便,命中率高,殺傷力大,深得各級指戰員的讚許和歡迎。”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央兵工局的要求,為了紀念淮海戰役勝利,342的第二廠名命名為淮海廠。2011年,304(惠豐廠)和342(淮海廠)重組成立淮海集團,命名時也是為了延續好的傳統,紀念淮海戰役而保留了淮海二字。

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丨人民兵工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20餘萬“大連的炮彈”支援淮海戰役

粟裕大將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時指出,“華東地區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而這些“大連的炮彈”,就來自我軍歷史上第一個大型現代化兵工聯合企業——建新公司。

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丨人民兵工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建新公司軍工生產用車床

由於缺少了炮彈的有力支援,戰場上,我進攻部隊面對的困難成倍增加。1947年5月,吳屏周帶領幹部與工人在大連甘井子海茂村老龍頭建立炮彈廠,對外稱為裕華鐵工廠。7月,制鋼、化學、進和、制罐四廠的移交簽字手續完成,大連建新公司正式成立,朱毅擔任總經理。同時對外稱宏昌鐵工廠的引信廠在甘井子老虎牙建立,吳運鐸擔任廠長。這些兵工生產開拓者和先驅克服諸多困難,建立起由各個環節組成的較為現代的炮彈生產線,試製成功並生產了日式三八式、九四式、全自制一二四式和美式75毫米炮彈。

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丨人民兵工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建新公司生產的炮彈

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丨人民兵工为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宏昌廠廠房

淮海戰役中,解放軍發射出大連建新公司製造的炮彈20餘萬發,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突出貢獻。據統計,從1947年至1950年,建新公司共生產日式三八式、九四式、全自制一二四式和美式75毫米炮彈54.57萬枚,藥筒26萬個,生產彈體鋼3000多噸,各種型號無煙藥450多噸,有效地支援了各個戰場。

炮彈研製生產過程中,很多兵工人除了付出辛勞的汗水外,還奉獻出了生命。為保證新生產的彈體在爆炸後能夠產生尺寸、鋒利度都滿足需要的破片,炮彈廠廠長吳屏周、副廠長劉振和引信廠廠長吳運鐸一起對經過熱處理和未經熱處理的彈體進行對比爆破試驗。由於手中沒有火炮,1947年9月23日三人冒險用土法親自進行試驗。連續六枚炮彈都試驗成功後,第七枚炮彈引信卻意外失靈。吳屏周和吳運鐸上前觀察,結果炮彈突然爆炸,吳屏周廠長被衝擊波推下山崖當場犧牲,吳運鐸身負重傷,經過搶救,奇蹟般地活了過來。在傷勢稍有好轉的情況下,為了爭取時間多工作,吳運鐸在病床上如飢似渴地學習,在醫院裡完成信管的研製和圖樣。半年後傷勢好轉,吳運鐸拄著木杖回到工廠再次投入到支援解放戰爭的緊張生產中。

文字/白孟宸,《世界軍事》2018年第18期;淮海集團、人民網、大連日報

審核/羅建勤

策劃/盤明傑

監製/木易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