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哥談影——你拍的能叫“作品”嗎?那可不一定!

本文不是“大飛哥自絕於攝影界”系列的正文,而是一個補充。因為我們談過“牛片不牛”的話題,引發了讀者對於“照片生態”的興趣,於是再補做一文作為說明。

這麼熱鬧的事兒,您要是不轉出去給多一點朋友看到,那就不老合適的了。

現在區別一個人是不是“攝影人”,有個標準就是看他怎麼用詞。同樣是拍照的產物,如果叫“照片”,對不起,您不在我們這行業裡面。如果稱之為“攝影作品”——這是攝影人了!大家看新聞,一個攝影活動,都是要說明徵集了或者展出了多少多少件“作品”。影友交流呢,也會說“我有一張作品,大家多提意見。”這樣的客氣話。

然而,這些“作品”真的就是“作品”嗎?

絕大多數都不是!

實際上,所有“從照相機裡跑出來的東西”,飛哥把他分為四個層次——照片、習作、作品和佳作。這四者之間,每一層都是質的區別,每一層都是萬里挑一。


第四檔次(最低檔):照片

這裡所說的“照片”是“所有照片”的集合。只要從照相機裡出來,什麼爺爺樣奶奶樣都可以叫做照片。作者的目的就是滿足一般生活需求,合影、紀念照、旅遊照、證據照片等等。只要能做到“人都在畫裡面”或者“想拍的都拍進去”,居家過日子也就夠使啦!


結論:單純的照片,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乏善可陳,只能說是“照相”的產物,還在“攝影”的大門之外。多數“照相的人”本身也沒有“攝影創作”的意識,如果確實希望在攝影這件事上有所發展,則需要從頭進行學習。

數量:目前國內照相器材(單反、卡片和照相手機都算上)至少為7—8億臺,取中為7.5億臺,每天每臺拍照一次,一年即為2300億張照片。那麼每年實際產生照片數量至少在數萬億——數十萬億之間,再多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檔次:習作

“習作”這個檔次的作品,往往形式感特別強,什麼花裡胡哨的招式都能用得上,各種成功作品的手法經驗都能在裡面找到影子,所以這階段的片子看上去特別“熱鬧”。但也要看到,因為拍攝習作的目的就是熟練掌握這些招式,用得上要用,用不上創造條件也要用,並不是作者有自我表達的創作衝動,因此往往在主題的詮釋上比較弱。形式和手法的使用,並沒有主題上的合理性作為支撐。經常出現的問題,

一是主題不鮮明、不深入,二是主題和形式之間結合的不緊密。需要說明的是,攝影並非需要“先學形式,後學內容”,許多高手一開始的作品就是有主題、有內涵的。很多人長時間在忽視內涵的前提下磨練技巧,完全是因為沒人教他“攝影需要內容”,實際上是跑偏了。

結論:習作的特點,在形式上已經開始有意識地使用一些攝影語言,一些作者引入了後期製作,但是內容上內涵還比較空洞,內容和形式結合的不夠好。一般影友所謂的“大片”或者“牛片”就是在這個階段。因為照片的呈現上“骨肉分離”,所以閱讀體驗還很不好,一般不可能進入傳播領域,充其量可以起到“吸贊”和“當素材賣”的作用。

飛哥談影——你拍的能叫“作品”嗎?那可不一定!

典型的“習作”,形式感不錯,內涵完全沒有(摘自網絡,歡迎提供作者信息)

數量:一般認為國內單反保有量為8000萬——1.2億臺。按照最少的8000萬計算,如果兩臺相機有一名機主,十名機主有一名攝影愛好者,攝影愛好者合計400萬人。即使每人每天平均拍攝10幅習作,習作的年產數量至少也是每年150億。當然這裡絕大多數從形式感上看也是廢片。所謂“牛片”,至少形式上沒有大毛病,我們按照習作中最好的千分之一計算,約有1500萬幅。(可能有的影友要傷心了,我的“千里挑一”才能排進“年度前1500萬”?對不起,數字看起來就是這樣的。)


第二檔次:作品

請注意,直到這個階段,拍出來的才能稱之為“作品”。我們看看什麼可以成為“攝影作品”。飛哥比較推崇的入門書,《紐約攝影教材》一開篇,對於“好照片”有三條定義。這裡的“好照片”,基本上就是飛哥所認為的“作品”:

  1. 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也稱之為題材)。或是表現一個人,或是表現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現該題材的一個故事情節。主題必須明確,毫不含糊,使任何觀賞者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2. 必須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換句話說,使觀賞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攝主體。

  3. 必須畫面簡潔,只包括那些有利於把視線引向被攝主體的內容,而排除或減少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內容。

結論:成為“作品”有兩個條件,一是主題鮮明,二是呈現形式能夠較好體現主題。作為“作品”,創作的原動力是作者的創作衝動,也就是作者“有話要說”,而作者採取的手法和作品的呈現形式,主要功能是讓作者的想法順暢有效的表現出來,因此作品的形式感反而可能不像習作那麼“花哨”,但是內容和形式在這個層次終於完成了統一,既有靈魂也有身體,成了一件完整的存在。所以這樣的作品有機會進入傳播領域,為大眾所熟知。

數量:過去衡量照片水平的標準,主要就是“入選發表”。現在紙媒式微,網媒用圖良莠不齊,“發表”已經不具有衡量性。如果以影展為標準,國內影展數量太多水平太雜,同樣沒有太大衡量價值。幾大圖片庫雖然號稱擁有上億圖片,但創作年限涵蓋了最近幾十年,而且其中絕大部分同樣只是素材、不能算作“作品”。我們只能說,目前有能力拍出這個層次作品的作者,大約在數萬人左右(國家級和省級協會的“活躍會員”,加上不願意加入體系的自由攝影人),每個人一年總能拿出幾張“像樣的”作品。按照這樣極其不準確的推算,中國一年真正產生“作品”的上限,約在十萬或者稍多的數目。


第一檔次:佳作

需要說明的是,在美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之前,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我們不需要這個檔次。因為當時“民用照相機”極少,攝影的作者和作品(純功能性的人物肖像和全家福不計在內)數量極為有限,能進入傳播領域的作者多少都有一定知名度。但是近年來攝影參與者增長的太快,“主題鮮明、形式適當”的作品數量已經過多,受眾無法完全接納。要想被讀者記住,就必須再加上一條——個性,也就是和其他“整齊”的作品不一樣。這種個性可以來自於主題、內容、形式、手法等等,並沒有一定之規,但只有和別人不一樣,才有“跳出來”的機會。

飛哥談影——你拍的能叫“作品”嗎?那可不一定!

災區孩子感謝戰士,作者新華社高級記者陶明。非常成熟的作品,惜乎類似的作品太多,傳播並不充分。

結論:“佳作”是對當下攝影作品的最高評價,要求作品內涵和外在俱全,在此基礎上還有作者個人的獨創性。既要完成一般作品的“表現”或者“表達”功能,又要突出足以被讀者看到的“亮點”。創作“佳作”不但需要一般意義上正確的創作方法和態度,也需要作者獨有的思考和實踐。

數量:佳作是要被讀者記住的照片,就一年而言,各類年終盤點提到的照片總量,都非常有限。即使將其累加,一年之中全國可以成為“佳作”的照片,至多也在1000幅以下。當然,佳作之上還有“經典”,那是需要十年二十年之後還能被人記住的,這樣的作品一年能有個三五件,就已經相當不錯了(打個賭吧,問問一般社會人,1996年他對哪張照片還有印象?估計多數答案就是一臉懵)。

好了,我們用了很囉嗦的2500字,和大家講照片這東西是分檔次的。作者肯定問了:姓許的,你到底要幹什麼?你就是給我們找不痛快是不是?當然不是,我的目的很簡單:

你得先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才能知道自己缺什麼,又該幹什麼。

下面咱們一一做個說明:

如果您還在拍“照片”,那您的攝影之路會挺難的,因為您基本上還什麼都不會呢。攝影世界裡是個人就能教訓您,您還得老實聽著。如果您不是特別熱愛,同時特別能吃苦,還要特別有天賦,您“拍出來”的幾率比國足勇奪世界盃還小。所以目前這個階段不建議您在攝影上花特別多錢、或者寄託特別大的理想,先買個小機器玩著,就當解悶了。如果現在有個老師建議您花五萬買一個後背三支頭,那他一定是有個賣器材的小舅子。聽我的,大嘴巴抽他,左邊先一個,右邊再一個,千萬別手軟!

如果您現在能拍有形式感但缺少內涵的“習作

”,那我先恭喜您的作品殺入年度前一千萬。下面是實話:您才是最尷尬的,因為您已經投入一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了,但是您目前的業績其實還上不得檯面。如果不能突破眼前的程度,“雞飛蛋打”這個詞說不得就是給您預備的。賣器材的調片子的寫書的都靠您養活,所以您不大能聽見實話。但是您自己心裡得有數:攝影作品的核心,是您還不會的主題、思想和感悟,而您已經會的技術和調圖只不過是手段。如果您不想讓自己已經花掉的錢都變成冤枉錢,必須樹立正確的攝影觀,然後把不會的那部分從頭學起。紮紮實實看點書,別想著“一招鮮吃遍天”。您這個層次有好幾百萬人,一人一招,您相信攝影有好幾百萬招嗎?By the way。如果您的師傅一直只教您技術和後期,從來就沒說過主題內涵這些事,他要不是不會別的,就是打算把您控制在低水平裡吃您一輩子,跟他和平分手吧。上學了就不要再找幼兒園老師教自己,攝影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您現在能拍出“內外兼修”的成熟作品

,我同請您,您沒趕上好時候。如果早生五六十年,您大概已經火得不行了,但是現在您就只能和一大幫不知道哪裡跑出來的高手競爭。當然對比前兩個階層,您現在處在進退自如的程度,“混吃喝”混眼前這幾年不是太大的問題(當然長期也不好說),如果向上,也有很大的空間。您的任務是一方面保持自己的專業水準,一方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主題和表達方式,同時在文字、編輯和其他傳播手段上多下工夫。如果您確實不擅長文本和編輯,您可以找一顧問,我認識一個半禿的胖子真是此中高手。您還不是大師,準確的說您距離大師還差得挺遠,但是到了您這個層次,“登堂入室”已經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可能性了。

飛哥談影——你拍的能叫“作品”嗎?那可不一定!

如果您要找文本和編輯的高手,正好我認識一個半禿的胖子

最後,您能拍出佳作,我對您沒什麼幫助了,我會的您都會了。當然我不建議您取關,因為只要是人就有饞懶奸猾的嗜好,您大概已經是名家了,所以一定會在未來某個時候有“糊弄”一下的想法。這個時候,總要有個人指著鼻子跟您把實話說出來。說句正經話,只要做到“勤奮”和“自省”,很多東西對您就是順理成章的。

補充一句哈,關於咱們“批判三部曲”的第三部,我發現不能寫“器材黨”或者“行攝”。不是因為困難,而是太簡單了。但是為什麼這些顯而易見的謬誤反而在影友中流毒廣泛呢?所以我們最後一篇的題目就是——攝影“名師”。

好啦,今天就是這樣,我是許華飛,我不會讓你舒服,但會幫你進步,要相信我是愛你的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