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谈影——你拍的能叫“作品”吗?那可不一定!

本文不是“大飞哥自绝于摄影界”系列的正文,而是一个补充。因为我们谈过“牛片不牛”的话题,引发了读者对于“照片生态”的兴趣,于是再补做一文作为说明。

这么热闹的事儿,您要是不转出去给多一点朋友看到,那就不老合适的了。

现在区别一个人是不是“摄影人”,有个标准就是看他怎么用词。同样是拍照的产物,如果叫“照片”,对不起,您不在我们这行业里面。如果称之为“摄影作品”——这是摄影人了!大家看新闻,一个摄影活动,都是要说明征集了或者展出了多少多少件“作品”。影友交流呢,也会说“我有一张作品,大家多提意见。”这样的客气话。

然而,这些“作品”真的就是“作品”吗?

绝大多数都不是!

实际上,所有“从照相机里跑出来的东西”,飞哥把他分为四个层次——照片、习作、作品和佳作。这四者之间,每一层都是质的区别,每一层都是万里挑一。


第四档次(最低档):照片

这里所说的“照片”是“所有照片”的集合。只要从照相机里出来,什么爷爷样奶奶样都可以叫做照片。作者的目的就是满足一般生活需求,合影、纪念照、旅游照、证据照片等等。只要能做到“人都在画里面”或者“想拍的都拍进去”,居家过日子也就够使啦!


结论:单纯的照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乏善可陈,只能说是“照相”的产物,还在“摄影”的大门之外。多数“照相的人”本身也没有“摄影创作”的意识,如果确实希望在摄影这件事上有所发展,则需要从头进行学习。

数量:目前国内照相器材(单反、卡片和照相手机都算上)至少为7—8亿台,取中为7.5亿台,每天每台拍照一次,一年即为2300亿张照片。那么每年实际产生照片数量至少在数万亿——数十万亿之间,再多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档次:习作

“习作”这个档次的作品,往往形式感特别强,什么花里胡哨的招式都能用得上,各种成功作品的手法经验都能在里面找到影子,所以这阶段的片子看上去特别“热闹”。但也要看到,因为拍摄习作的目的就是熟练掌握这些招式,用得上要用,用不上创造条件也要用,并不是作者有自我表达的创作冲动,因此往往在主题的诠释上比较弱。形式和手法的使用,并没有主题上的合理性作为支撑。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是主题不鲜明、不深入,二是主题和形式之间结合的不紧密。需要说明的是,摄影并非需要“先学形式,后学内容”,许多高手一开始的作品就是有主题、有内涵的。很多人长时间在忽视内涵的前提下磨练技巧,完全是因为没人教他“摄影需要内容”,实际上是跑偏了。

结论:习作的特点,在形式上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摄影语言,一些作者引入了后期制作,但是内容上内涵还比较空洞,内容和形式结合的不够好。一般影友所谓的“大片”或者“牛片”就是在这个阶段。因为照片的呈现上“骨肉分离”,所以阅读体验还很不好,一般不可能进入传播领域,充其量可以起到“吸赞”和“当素材卖”的作用。

飞哥谈影——你拍的能叫“作品”吗?那可不一定!

典型的“习作”,形式感不错,内涵完全没有(摘自网络,欢迎提供作者信息)

数量:一般认为国内单反保有量为8000万——1.2亿台。按照最少的8000万计算,如果两台相机有一名机主,十名机主有一名摄影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合计400万人。即使每人每天平均拍摄10幅习作,习作的年产数量至少也是每年150亿。当然这里绝大多数从形式感上看也是废片。所谓“牛片”,至少形式上没有大毛病,我们按照习作中最好的千分之一计算,约有1500万幅。(可能有的影友要伤心了,我的“千里挑一”才能排进“年度前1500万”?对不起,数字看起来就是这样的。)


第二档次:作品

请注意,直到这个阶段,拍出来的才能称之为“作品”。我们看看什么可以成为“摄影作品”。飞哥比较推崇的入门书,《纽约摄影教材》一开篇,对于“好照片”有三条定义。这里的“好照片”,基本上就是飞哥所认为的“作品”:

  1. 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也称之为题材)。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2. 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

  3. 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减少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结论:成为“作品”有两个条件,一是主题鲜明,二是呈现形式能够较好体现主题。作为“作品”,创作的原动力是作者的创作冲动,也就是作者“有话要说”,而作者采取的手法和作品的呈现形式,主要功能是让作者的想法顺畅有效的表现出来,因此作品的形式感反而可能不像习作那么“花哨”,但是内容和形式在这个层次终于完成了统一,既有灵魂也有身体,成了一件完整的存在。所以这样的作品有机会进入传播领域,为大众所熟知。

数量:过去衡量照片水平的标准,主要就是“入选发表”。现在纸媒式微,网媒用图良莠不齐,“发表”已经不具有衡量性。如果以影展为标准,国内影展数量太多水平太杂,同样没有太大衡量价值。几大图片库虽然号称拥有上亿图片,但创作年限涵盖了最近几十年,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同样只是素材、不能算作“作品”。我们只能说,目前有能力拍出这个层次作品的作者,大约在数万人左右(国家级和省级协会的“活跃会员”,加上不愿意加入体系的自由摄影人),每个人一年总能拿出几张“像样的”作品。按照这样极其不准确的推算,中国一年真正产生“作品”的上限,约在十万或者稍多的数目。


第一档次:佳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我们不需要这个档次。因为当时“民用照相机”极少,摄影的作者和作品(纯功能性的人物肖像和全家福不计在内)数量极为有限,能进入传播领域的作者多少都有一定知名度。但是近年来摄影参与者增长的太快,“主题鲜明、形式适当”的作品数量已经过多,受众无法完全接纳。要想被读者记住,就必须再加上一条——个性,也就是和其他“整齐”的作品不一样。这种个性可以来自于主题、内容、形式、手法等等,并没有一定之规,但只有和别人不一样,才有“跳出来”的机会。

飞哥谈影——你拍的能叫“作品”吗?那可不一定!

灾区孩子感谢战士,作者新华社高级记者陶明。非常成熟的作品,惜乎类似的作品太多,传播并不充分。

结论:“佳作”是对当下摄影作品的最高评价,要求作品内涵和外在俱全,在此基础上还有作者个人的独创性。既要完成一般作品的“表现”或者“表达”功能,又要突出足以被读者看到的“亮点”。创作“佳作”不但需要一般意义上正确的创作方法和态度,也需要作者独有的思考和实践。

数量:佳作是要被读者记住的照片,就一年而言,各类年终盘点提到的照片总量,都非常有限。即使将其累加,一年之中全国可以成为“佳作”的照片,至多也在1000幅以下。当然,佳作之上还有“经典”,那是需要十年二十年之后还能被人记住的,这样的作品一年能有个三五件,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打个赌吧,问问一般社会人,1996年他对哪张照片还有印象?估计多数答案就是一脸懵)。

好了,我们用了很啰嗦的2500字,和大家讲照片这东西是分档次的。作者肯定问了:姓许的,你到底要干什么?你就是给我们找不痛快是不是?当然不是,我的目的很简单:

你得先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才能知道自己缺什么,又该干什么。

下面咱们一一做个说明:

如果您还在拍“照片”,那您的摄影之路会挺难的,因为您基本上还什么都不会呢。摄影世界里是个人就能教训您,您还得老实听着。如果您不是特别热爱,同时特别能吃苦,还要特别有天赋,您“拍出来”的几率比国足勇夺世界杯还小。所以目前这个阶段不建议您在摄影上花特别多钱、或者寄托特别大的理想,先买个小机器玩着,就当解闷了。如果现在有个老师建议您花五万买一个后背三支头,那他一定是有个卖器材的小舅子。听我的,大嘴巴抽他,左边先一个,右边再一个,千万别手软!

如果您现在能拍有形式感但缺少内涵的“习作

”,那我先恭喜您的作品杀入年度前一千万。下面是实话:您才是最尴尬的,因为您已经投入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了,但是您目前的业绩其实还上不得台面。如果不能突破眼前的程度,“鸡飞蛋打”这个词说不得就是给您预备的。卖器材的调片子的写书的都靠您养活,所以您不大能听见实话。但是您自己心里得有数:摄影作品的核心,是您还不会的主题、思想和感悟,而您已经会的技术和调图只不过是手段。如果您不想让自己已经花掉的钱都变成冤枉钱,必须树立正确的摄影观,然后把不会的那部分从头学起。扎扎实实看点书,别想着“一招鲜吃遍天”。您这个层次有好几百万人,一人一招,您相信摄影有好几百万招吗?By the way。如果您的师傅一直只教您技术和后期,从来就没说过主题内涵这些事,他要不是不会别的,就是打算把您控制在低水平里吃您一辈子,跟他和平分手吧。上学了就不要再找幼儿园老师教自己,摄影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您现在能拍出“内外兼修”的成熟作品

,我同请您,您没赶上好时候。如果早生五六十年,您大概已经火得不行了,但是现在您就只能和一大帮不知道哪里跑出来的高手竞争。当然对比前两个阶层,您现在处在进退自如的程度,“混吃喝”混眼前这几年不是太大的问题(当然长期也不好说),如果向上,也有很大的空间。您的任务是一方面保持自己的专业水准,一方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同时在文字、编辑和其他传播手段上多下工夫。如果您确实不擅长文本和编辑,您可以找一顾问,我认识一个半秃的胖子真是此中高手。您还不是大师,准确的说您距离大师还差得挺远,但是到了您这个层次,“登堂入室”已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性了。

飞哥谈影——你拍的能叫“作品”吗?那可不一定!

如果您要找文本和编辑的高手,正好我认识一个半秃的胖子

最后,您能拍出佳作,我对您没什么帮助了,我会的您都会了。当然我不建议您取关,因为只要是人就有馋懒奸猾的嗜好,您大概已经是名家了,所以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候有“糊弄”一下的想法。这个时候,总要有个人指着鼻子跟您把实话说出来。说句正经话,只要做到“勤奋”和“自省”,很多东西对您就是顺理成章的。

补充一句哈,关于咱们“批判三部曲”的第三部,我发现不能写“器材党”或者“行摄”。不是因为困难,而是太简单了。但是为什么这些显而易见的谬误反而在影友中流毒广泛呢?所以我们最后一篇的题目就是——摄影“名师”。

好啦,今天就是这样,我是许华飞,我不会让你舒服,但会帮你进步,要相信我是爱你的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