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大部分百姓不會積極反抗?

主要的說,就是民族意識的原因了。大家不要以為民族意識是自古以來是不變的,其實古代的民族意識是非常具有廣闊性的,即“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也就是說講究的就是一個文化認同,這也是現今世界各個民族的主要形成來源。

為什麼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大部分百姓不會積極反抗?

其實這種觀念的廣泛認可還都是在精英階層的範圍,在廣大的平民階層中也還是個缺乏概念性的東西,因為這部分人一缺乏教育,二廣受壓迫,三生活困苦,在現代民族意識尚未覺醒以前,普遍麻木、呆滯,對於外來統治者只要能讓自己生活下去,除了做順民之外,還真找不出什麼反抗的理由。

清末面對列強的入侵,雖然除了國家組織的對抗外,也有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英勇戰鬥,但這沒有普遍性,大部分民眾只要自己的實際利益不受損害,還只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

為什麼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大部分百姓不會積極反抗?

1900年為八國聯軍有酬服務的民眾

反觀現代民族主義,是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運動。在上一世紀現代民族主義思想在世界範圍內被喚醒以後,世界各地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

我國現代民族主義的喚醒過程中,最早可追溯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那是中西武力和思想的第一次劇烈碰撞,中國在不覺中被喚醒了民族意識,後經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現代民族主義意識第一次被大規模喚起,後在抗日戰爭中達到高潮。也就是在此過程,中國的民族意識被徹底喚醒,因為這個時候,無論是國家精英,還是鄉下農人,他們都已經清醒的認識到,中國要是敗了,那不僅僅是換了一個統治者,更是亡國了,人人都是亡國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