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訊敗局覆盤:“0元購”致帝國轟然崩塌


斐訊敗局覆盤:“0元購”致帝國轟然崩塌


“是不是來要錢的?這裡沒人,你去新基地吧。”1月10日,上海陰雨連綿。《國際金融報》記者來到位於上海松江區思賢路的上海斐訊數據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斐訊”)總部大樓,甫一走近保安室,保安便探出了腦袋,對記者拋來了這句話。


斐訊敗局覆盤:“0元購”致帝國轟然崩塌


松蒸公路上斐訊新生產基地,建築宏偉氣派,但少見人影,冷冷清清。 汪建君 攝

這是《國際金融報》記者時隔半年後的第二次探訪。

保安誤以為,記者是斐訊討債大軍中的一員。

近日,因為斐訊體育新媒體運營小編的一封“討薪信”,資金鍊斷裂後的斐訊再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找斐訊要債的人很多。

公司內部的討薪員工、渠道商、建築商、“0元購”金融項目投資者,他們都在等著斐訊“救命”。“圍追截堵”已成了斐訊當下的一道“風景”。

《國際金融報》記者獨家獲取的一份供應商欠款清單顯示,截至2018年7月底,共有256家供應商被拖欠貨款,累計金額達20億元。該清單內供應商所在地包括上海、廣東、江蘇、貴州、四川、安徽、重慶、浙江、北京以及中國香港等地區,遍及大半個中國。

在某種程度上,斐訊事件頗具有代表性。斐訊一度被外界稱為“小華為”,打著新經濟模式的幌子,踏著 “實體+金融” 的創新路徑,卻演了一出帶有欺騙性質的悲劇,給眾多參與者留下一曲市場悲歌。

這是對市場的一次警醒,也是給未來市場參與者的參照。

為了吸取教訓,啟迪未來,今年一月以來,《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了大量斐訊事件中的關聯方,覆盤斐訊事件真相。

1

高光時刻

2017年年中,對斐訊及其創始人顧國平來說,可謂是高光時刻。當時,斐訊的品牌廣告遍及上海13條地鐵線,產品銷售業績持續上漲。被譽為“小華為”的斐訊,正以新經濟企業的姿態迅速發展:2017年6月,斐訊在成都正式成立西南總部——四川斐訊數據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簡稱“四川斐訊”);在上海,全新的生產基地正在松江區松蒸公路開發建設,建成後的新生產基地面積是原有生產基地的10倍以上。

廣東一名供應商李浩(化名)至今還記得一年多前的那場供應商大會。2017年7月底,顧國平在上海斐訊總部大樓召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供應商大會。彼時,面對來自全國各地近200家供應商,顧國平信心滿滿,向大家闡述著斐訊的發展定位與理念,並聲稱,要將斐訊打造成一個“實體+金融”的新經濟公司。

“那是一場氣勢恢宏的大會,”李浩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回憶,“當天,除了供應商,許多斐訊系的關聯公司都來到現場,包括聯璧金融,很多公司老闆都登臺演講,並製作了大量精美的PPT。雖然並不清楚這些公司和斐訊的具體關係,但我們當時真的感覺這家公司非常有前景。”

上海一名供應商陳琦(化名)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顧國平當時談了斐訊的業務體系,展示了斐訊的智能硬件及延伸產品線,特別強調了新經濟概念,並聲稱在五年左右,要將斐訊的營收做到一千億元,然後上市。”

陳琦表示,斐訊一直以來對產品質量有高規格要求,“我們產品的樣品都要事前進行審核,審核通過才決定開展合作。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當時相信斐訊未來的品牌價值會越來越高。”

那場供應商大會規格極高,斐訊將所有來賓全部安排在五星級酒店——上海富悅大酒店,大會開完之後,顧國平還帶領供應商們參觀正在建設的新生產基地。

“我們都被斐訊的豪氣與前景折服了。”一名來自香港的供應商趙明(化名)向記者感嘆,“當時顧國平在會上說了一句我至今記憶猶新的話。他說,賈躍亭(樂視網創始人)遭受的我都遭受過,賈躍亭沒有解決的我都能解決。”

趙明還向記者透露,那時斐訊已經負有債務,對供應商都有延遲還款的情況,“但當時,我們都很相信斐訊和顧國平。”

2

轟然崩塌

然而,不到一年時間,美好藍圖破滅了。

2018年6月21日,聯璧金融爆雷,斐訊作為“0元購”模式的運營主體被捲入其中。同年8月27日,顧國平及聯璧金融法人代表儂錦等10人因涉嫌集資詐騙罪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松江區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

極速擴張的“斐訊帝國”驟然坍塌:

斐訊旗下子公司、負責生產製造的上海萬得凱實業有限公司8條生產線全部停產;

關聯公司上海靚訊工貿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靚訊”)基本歇業;

供應鏈端斐翔供應鏈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斐翔”)和重慶瑞耕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重慶瑞耕達”,該公司為四川斐訊開展采購業務)陷入債務旋渦;

斐訊則為削減人力成本開啟了大面積裁員,留存員工則被延緩發放工資或降低薪酬福利。

“所有人都沒想到變化來得這麼快,這個結果令人感到意外。”上海斐訊一名高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無論是我還是股東,或是供應商、公司員工,包括顧國平本人都沒想到會走到這一步。”

上海斐訊一名內部員工張楓(化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90%的人都已經離職,有的是主動離職,有的是被迫離職。”張楓透露,斐訊已經拖了好幾個月的工資,他目前也處於即將離職的狀態。

1月10日,《國際金融報》實地走訪位於松江區松蒸公路的斐訊新生產基地,該基地面積高達300多畝,僅在松蒸公路上就設立了兩個大門,並且有保安把守;在磚紅色的建築大樓上,醒目地掛著“PHICOMM斐訊”的品牌logo,在周圍碧綠草坪的映襯下,整個基地顯得宏偉氣派。

然而,龐大的生產基地卻毫無人氣,四周冷冷清清。據保安介紹,這裡只有100多人,都是生產線工人。

“去年11月公司才正式入駐,我們也是那時候搬過來的,任務就是看著這幾棟大樓。”保安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斐訊的員工已經不多了,倒是經常有人跑到這裡來要債。”

3

債臺高築

一位不願具名的供應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前述清單僅羅列了上海斐翔和重慶瑞耕達拖欠的貨款,許多斐訊的關聯公司並未統計進去,“如果全部統計,斐訊累計拖欠400多家供應商貨款,總額大約30億元。”

1月14日,《國際金融報》來到上海的一家供應商所在地,該企業負責人張華(化名)對記者稱,“斐訊欠了我們3000多萬,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營壓力。此外,因為斐訊出事了,一批價值280多萬的產品積壓著,一直賣不出去。”張華流露出擔憂又無奈的神情。

在張華的企業,記者見到一間大門緊閉的廠房,裡面4條生產線全部停工。張華說,眼前這間廠房是專門為斐訊生產產品的,現在沒有訂單,用不著了。

在倉庫,只見成批印有斐訊logo的產品堆積在一起,張華說,“這些產品都是為斐訊定製的,上面都印有斐訊的標誌,所以根本沒法處理。”


斐訊敗局覆盤:“0元購”致帝國轟然崩塌


供應商倉庫裡積壓了大量的斐訊產品庫存 汪建君攝

據張華介紹,他的公司在高峰時有100多人,自從斐訊拖欠貨款之後,已經減少至36人。儘管如此,公司平均每天的花銷依舊需要近30萬元,而營收卻很微薄。他嘆息,“能否熬過這個寒冬還未可知。”

供應商李浩的境遇和張華相差無幾。但讓他氣憤的是,目前的結果並非因為自己企業經營不當,而是因“斐訊精心設計的一場騙局”。

他表示,斐訊提前設立獨立子公司,通過子公司和供應商開展交易,是事先設好防火牆。一旦出現了債務問題,斐訊可以憑藉子公司實現金蟬脫殼,將債務擋在公司門外。

對此,上述斐訊高管不以為然,他對記者表示,“我們承認斐訊的經營是失敗的,但目前也在想辦法進行資產和業務重組,儘可能給各方一個交代,但我不認為斐訊是有意去欺騙大家。”該高管同時稱,“供應商們的心情可以理解,不過他們是否也該反思,為什麼斐訊在已經有了延緩還款的情況下,他們還會繼續供貨?”

對此,陳琦的答案是“利潤”。

4

交易迷局

“一直以來,斐訊給的利潤要比其他同類企業高出5%-10%;另一方面,斐訊在之前的廣告宣傳上非常到位,我們的確相信斐訊是一家有前景的公司。”陳琦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李浩也稱,“現在做生意都不容易,誰都有資金緊張的時候,再加上一直都是合作伙伴,也不好輕易撕破臉。此外,斐訊(實際是斐翔、瑞耕達等)還開出了很多商業承兌匯票,我們也只好接受。”

對此,重慶聖世律師事務所律師陳翰笙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商業承兌匯票與銀行承兌匯票存在區別,前者的承兌人即最後付款人是一家企業,而後者是由這家企業提出申請,然後由銀行無條件承兌。所以,一旦商業承兌匯票的承兌人財務本身出現危機,那麼該匯票就是一張廢紙。

但令供應商們憤怒的是,斐訊對目前的債務問題不理不睬、久拖不決,甚至對他們表示,債務和斐訊無關。

據悉,斐訊在與供應商們合作時有一套交易的程序:其供應鏈體系分為資源和採購兩部分,其中,資源部門廣泛蒐羅各類供應商,然後走訪、洽談,包括交易方式及賬期內容等。達成共識之後,再讓供應商提供樣品到斐訊公司,如果樣品測試通過,再由採購部門——斐訊旗下子公司或關聯公司進行下單、跟進、交貨、對賬。據瞭解,這些採購公司包括上海斐翔、重慶瑞耕達、上海靚訊、上海康斐等數十家關聯公司。

企查查顯示,上海斐翔有兩大股東,分別是上海斐訊和上海斐訊電通電氣有限公司(簡稱“斐訊電通”),持股比例分別為90%和10%,而斐訊電通又由上海斐訊100%持股,這意味著上海斐翔是上海斐訊的全資子公司。而據上述供應商欠款清單,上海斐翔所欠供應商貨款高達10億元,嚴重資不抵債。

陳翰笙表示,上海斐訊、上海斐翔和斐訊電通均為有限公司,且三家公司均為獨立法人。有限公司股東原則上僅以認繳出資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也就是說如果是上海斐翔對外簽訂合同而締結的法律關係並由此產生的債務,原則上是由上海斐翔獨立對外承擔責任,作為股東的上海斐訊和斐訊電通則不承擔責任。

不過陳翰笙也補充說,“之所以說是原則上,亦即存在例外情況,主要包括:第一、當上海斐翔對外開展合同關係時,上海斐訊進行了擔保或者系共同採購方;第二、上海斐翔與上海斐訊財務發生嚴重混同,依據法律上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上海斐訊在此種情況下要對上海斐翔的對外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陳翰笙表示,成立單獨子公司的目的就是進行財務及債務區隔,所以斐翔的債務人(即供應商)即便訴訟,要求股東承擔連帶責任,這個舉證證明也會比較困難。

5

成敗皆因“0元購”

值得玩味的是,上海斐訊在開啟上述交易程序的同期,開始推出“0元購”。上海靚訊一名員工對記者感嘆,“斐訊是成也‘0元購’,敗也‘0元購’。”

據瞭解,2015年9、10月間,上海斐訊對供應商發佈通知函稱,“自2015年10月開始,將我司與貴司發生業務關係的公司名稱變更為斐翔供應鏈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原合作公司與各合作商間的相關合同需重新簽訂,貴我雙方須繼續遵守及履行。”

2016年5月,斐訊再次發佈聲明表示,自2016年6月開始,斐訊將把企供應鏈與品控平臺業務,全部轉換為子公司模式進行運營。其中供應鏈與品控平臺業務整體轉入斐翔供應鏈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多名供應商向記者表示,當時覺得事情蹊蹺,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默認、接受。陳琦對記者稱,“一方面,那時候我們還是信任斐訊的;另一方面,在生意場上,作為乙方其實沒有太多話語權,我們能做的就是配合。”

“但回過頭看,斐訊此舉就是為‘0元購’做鋪墊。”多名供應商一致認為。

2016年年初,斐訊推出“0元購”商業模式:用戶花399元購買斐訊路由器,獲取一個K碼,然後在聯璧金融上激活K碼,便可獲得商品全額返現——這樣不但一分錢不花,還免費獲得一臺路由器。不過,每個消費者只享有一次免費激活K碼的機會,如果再次參與“0元購”,則必須在聯璧金融平臺上進行投資。

陳翰笙表示,“‘0元購’一旦推出以後,斐訊的產品銷量必然會劇增,但‘0元購’的回款是不及時的,這意味著當中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對交付供應商的貨款也相應存在一些障礙。將公司債務進行區隔,能夠避免供應商直接起訴斐訊。”

上述上海靚訊員工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0元購”的推出才真正使斐訊的業務做大,在此之前,斐訊的實體部分其實做得並不理想。

據斐訊官方公佈的數據,2017年1月到5月,斐訊產品總銷售量為1560萬臺,總銷售收入為74.5億元;而在2018年京東“618年中購物狂歡節”期間,斐訊共斬獲了7.1億元總銷售額和72.2萬臺產品總銷量。

“但問題是,斐訊鉅額銷量產生的營業收入及其通過金融平臺獲取的融資金額去向了何處?”

這是一眾供應商的疑問。

轉自“國際金融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