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聽”《如懿傳》了嗎?

今天你“聽”《如懿傳》了嗎?

音頻作品在移動場景下具有較好的陪伴屬性,最常見的作品類型是歌曲音樂。隨著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普及,音頻載體由實物(磁帶、CD等)逐漸發展為我們現在最熟悉的流媒體移動音頻平臺形式。除音樂外,音頻內容端也不斷豐富,近年以平臺為載體相繼出現了名人談話節目、評書、有聲書、廣播劇等等。2015年是IP元年,眾多IP改編作品以巨大流量被大眾熟知,行業版權意識隨之增強,音頻平臺也逐漸開始推出高質量的付費音頻節目,希望改變平臺以廣告為主要收入、盲目追求流量的現狀,此舉推出之後一部分內容欠缺的直播類平臺被淘汰。現在市場上主打廣播內容類音頻作品的玩家主要有蜻蜓FM和喜馬拉雅FM,這兩個平臺先後在2017年和2018年拿到了自己的E輪融資,金額分別為10億元人民幣和4.6億美元。

最早的內容付費音頻以財經、歷史等知識普及類節目為主,之前以免費節目積攢一定流量的“播主”以訂閱形式輸出原創知識內容,例如卓克的《卓老闆聊科技》等;2016年之後,為滿足不同聽眾的喜好,非知識類有聲作品也在喜馬拉雅FM與蜻蜓FM等平臺走上了付費之路。

IP的分眾衍生——付費音頻

名人訪談、文學書評、相聲廣播等都是以名人口碑為內容背書實現變現的,例如高曉松與蜻蜓FM 合作的《矮大緊指北》,郭德綱與喜馬拉雅FM合作的《郭論·郭德綱品俗文化史》等;而有聲讀物和廣播劇則作為原創文學類IP的音頻衍生品形式展現。

今天你“聽”《如懿傳》了嗎?

《矮大緊指北》

原創文學IP衍生產品多以視聽、遊戲、線下場景等形式,相繼由虛擬到實景成為我們的日常娛樂消費項目。線上視聽產品中,視頻形式帶著更豐滿的音畫聯動體驗感以碾壓音頻的優勢後來居上,尤其是近年清宮題材(如《羋月傳》《甄嬛傳》《步步驚心》等)IP改編劇大火,帶動了一眾網文IP改編劇,但《羋月傳》《甄嬛傳》衍生的有聲書作品(喜馬拉雅FM、企鵝FM、蜻蜓FM 等平臺可收聽)卻不算大熱。而相較於有聲書的單人唸白,廣播劇(小說劇)的聲音場景搭建與人物刻畫更飽滿,聲臨其境感覺更真實。對比下來,《羋月傳》有聲書的喜馬拉雅FM播放量僅11.6萬,但同題材的《如懿傳》多人小說劇播放量達138萬(數據截至9月7日)。

“為愛發電”近二十年,廣播劇是否有破土機會

廣播劇因其製作時間靈活、實地佈景成本較低、改編內容受限少、欣賞形式方便等特點,成為最早的聲音藝術線上傳播作品。最早的廣播劇是1924年BBC電臺播出的《危險》,電臺普及之後,廣播文藝就由此媒介傳播;在中國,最早的廣播劇產生於抗戰時期;改革開放後,我國每年就有超過500部廣播劇製作(數據來源:百度百科)。

到21世紀,網絡開始代替電臺成為作品傳播媒介後,一批配音愛好者在網上聚集,開啟“為愛發電”之路。最早的網配群體是2000年左右開始的E時代論壇廣播愛好組(原創代表作《其實我是愛你的》,2004年因網絡整頓關閉),至今最大的網配社群是中抓(http://chinadra.com)。以往原創或者小說改編廣播劇的創作以交流愛好為目的,在流媒體未出現時,多以論壇收聽或下載音頻文件的形式傳播,專業程度高低不等。2015年後資本巨頭開始佈局IP及其衍生品生態圈,IP市場開始規範。在此以前,相關法律意識和監管尚未建立,版權商用意識不強,小說衍生類廣播劇作品基本上為社團自制、粉絲免費欣賞,不構成商業活動,IP授權情況多為免費(有授權),有些甚至缺少授權。

泛娛樂的天平自2015年IP大年之後開始向IP衍生傾斜。2017年在中抓發佈的1519部廣播劇中,IP衍生作品共有916部,佔比超過60%;原創作品總數603部,佔比將近40%;對比網劇方面,六大網絡平臺(愛奇藝、優酷、騰訊、芒果TV、樂視、搜狐)播出的網劇共269部,由自制劇和IP劇兩大部分構成,其中自制劇119部,IP改編劇150 部,比例與廣播劇相近。

最近,隨著網絡熱門小說《魔道祖師》(作者:墨香銅臭)改編網播動畫在優酷獨播(主角配音阿杰、邊江),貓耳FM聯合北斗企鵝的付費廣播劇節目《魔道祖師》幾乎同步在貓耳FM上線,貓耳FM APP(M站移動端,M站是網絡配音、有聲漫畫愛好者聚集地)下載量呈指數上升;同期,開心麻花布局的第一家商業廣播劇公司劇好聽(開心麻花佔股21%)聯合專業配音工作室光合積木(擁有姜廣濤、寶木中陽等國內著名配音演員)也在蜻蜓FM獨家推出付費廣播劇《死亡通知單》(改編周浩暉網絡小說《刑警羅飛》系列),付費廣播劇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今天你“聽”《如懿傳》了嗎?

表1:部分付費廣播劇一覽(來源:喜馬拉雅FM、蜻蜓FM、貓耳FM、企鵝FM)

其中貓耳FM的廣播劇是網配圈較為熟悉的形式——以對話和場景音效為主要藝術表達形式。《如懿傳》《死亡通知單》等多人小說劇,雖然不是單人唸白,主、配角也有多人演繹,但是旁白仍佔一半。

從製作團隊看,729聲工廠、北斗企鵝、光合積木、音熊聯萌等工作室都是專業配音工作室,其中配音演員的角色聲音多為大家所熟知。

今天你“聽”《如懿傳》了嗎?

表2:幾個專業配音工作室的團隊成員及其付費廣播劇

從受眾看,粉絲群體可以撐起付費市場

從下游付費人群來說,中抓訪客中年齡分佈在20-29歲的群體佔比超過90%,可見圈內的大部分人逐漸開始有自主娛樂消費能力,且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多處於事業上升期,缺少追視頻節目的時間,對音頻的陪伴需求最大;另一方面,在IP還未批量改編成電視劇/網劇/電影的時候,原創寫手就有一定粉絲積累,但是網播劇受題材監管、制劇成本、時間跨度等因素影響,有些大熱IP改編網劇並不盡如人意(最常見的差評是給編劇和演員,廣播劇較影視劇的好處是監管較松,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IP原貌)。粉絲(書迷)對IP衍生品的需求增加、要求提高,也逐漸開始有版權意識,願意為IP衍生品付費。

今天你“聽”《如懿傳》了嗎?

參加《聲臨其境》的聲音大咖邊江

在供給端,配音工作者(職業與非職業)方面,網絡使配音演員不再居於幕後。2017年聲優劇的試水使配音演員這一群體開始走上舞臺進行聲音表演,將自己示於眾人前;綜藝《聲臨其境》使大家開始關注配音這個現代影視動畫缺少不了的後期環節;2017年大熱的手遊《戀與製作人》中捧紅了四個遊戲主角(周棋洛、白起、許墨、李澤言)的配音演員分別是邊江、阿杰、夏磊、吳磊,以他們為代表的這些配音演員和之前積累了粉絲的網配工作室都能以其過往能力為未來內容背書,在平臺上以2C的方式讓粉絲群體為其高質量的作品付費。

冷在哪兒,短在哪兒

廣播劇作為IP視聽衍生產品一直是圈外冷風過境圈內桃花一片,其中部分原因是職業演員專注於動畫影視的配音工作,而網絡配音愛好者的廣播劇作品多以交流分享為目的,平均品控做不到專業水平;並且,因為免費,聽眾對作品要求也不是很高。

除質量參差不齊之外,網配作品讓粉絲最難以接受的就是沒有更新保證,每期頻率可以以年計數,且棄劇停更情況普遍(筆者深受其害)。根據中抓統計,2017年出品的長篇劇目數量為812部,其中完結期79部,佔比約10%;新劇數量299部,佔比約37%。除完結期和新劇之外的434部即為更新期數量。與往年7、8月發劇量超高不同,2017年廣播劇作品發佈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發劇數量的峰值在3月和5月,分別為195部和193部,9月以後的4個月都未滿100部,最低值在12月,僅有66部。這些數據呈現出了工作黨的工作週期特點,可見工作黨已經佔據了製作團隊相當大的一部分。“開坑一時爽,填坑火葬場”現象對於非商業的工作室不足為奇,網配工作人員在網絡之外有自己的職業,時間無法兼顧,這同樣是業餘工作室不溫不火的原因。

最後,廣播劇最致命的風險是題材。2017年新出的1500多部廣播劇中LGBT類型作品超過800部,佔比54%,這也是網配工作者“為愛發電”持續十多年卻仍在齟齬前行的主要原因(詳情不表)。

結語

今年,上文一些著名專業配音演員將廣播劇帶出了“圈”,付費商用會推動廣播劇更注重品控;移動音頻平臺作為其收入的一個新的開拓點,也使其有商業動力推出好的作品。

雖然上(配音工作者)中(平臺)下(消費者)遊都給了廣播劇這個小眾圈子以積極信號,但是說藍海還為時尚早。首先,配音圈子不大,聲音商業化的方式有很大侷限;而且商業化規範化的背後是規則條框,廣播劇要麼打破網配圈的零散狀況,以商業模式開啟更嚴謹的品控,帶來更好更專業的作品;要麼以愛為名繼續小眾,零散發力保持自己的“發電”方向;抑或是更理想地,通過這個藝術形式向大眾的普及,改變一些規則與世俗。

其結語唯後人復結之。


本文作者:柳岸,聚元資本私募股權投資部見習分析師,英國卡斯商學院銀行與國際金融碩士,曾在中信建投、中國建設銀行實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