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一日幾餐”?

古代人“一日幾餐”?

秦漢一天兩頓飯


從史料記載和考古人員的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沒有“一日三餐”的概念,是比較自然原始的“飢則求食,飽則棄餘。”就是餓就吃,不餓就不吃的佛系吃法。

“按時吃飯”是人類飲食文明進步的flag,中國最晚在商朝已形成了“按時吃飯”的習俗。

先秦時期,百姓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就是我們說的“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

古代人“一日幾餐”?

這兩頓飯一般在什麼時間開始吃?就像作息制度一樣,太陽的位置就古人就餐時間而言是個重要的參考。古人將一天的時辰劃分為12個時段,太陽剛出來時,叫“日出”,但古人第一頓飯一般是在接下來一個時段才開始吃。其時已日上三竿,因為大家都在這個時候吃第一頓飯,古人乾脆稱此時段為“食時”。

古人稱主餐為“大食”,其它就是“小食”,這在上古商代時已分得很清楚,古人認為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

古代人“一日幾餐”?

 戰國時期多了夜餐


那麼,咱們現在的“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捏?其實,在“兩餐制”大行其道的時候,已有人一天吃三頓飯。

《莊子》裡就寫到“三餐而反,腹猶果然”,意思是去郊外遊玩,帶足三頓飯,回來的時候肚子都是飽的。

古代人“一日幾餐”?

但是這裡的“三餐制”不適用於平頭百姓,而是有相當社會地位、家庭條件優越的貴族、富人才會享受的待遇。 《戰國策》裡有一句話:“士三食不得饜,而君鵝鶩有餘食。”說的是讀書人一天三頓飯都吃不飽,你的鵝、鴨卻還有剩餘。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一點。

實際上,此時的一日三餐只是一日兩餐的補充,其中的第三頓飯有點“夜餐”的味道。地位可能和下午茶差不多,一杯咖啡家小點心的分量。當時在貴族中間吃夜餐並不新鮮,在《晏子春秋》中,就有齊景公深夜將宴席搬到晏子家的記載。

古代人“一日幾餐”?

“午飯”成為主餐


“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在魏晉以後覆蓋面廣了起來,但真正普及是在隋唐時。這個時候布衣百姓也是吃三頓飯的,與現代概念上的“三餐制”沒啥區別。然後“中餐”“午飯”這類詞彙開始流行,頻頻在文人的詩文中“刷臉”。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中便有“中餐”:“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

古代人“一日幾餐”?

唐時的中餐已成為三餐中的主餐,秦漢及以前,以前人們一天最重要的一頓飯“朝食”已經退休。

需要說明的是,“三餐制”在唐時已很普及,但是“兩餐制”並未因此消失,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頓飯,有的地方一天吃兩頓飯,到清末,乃至今天都這樣。

古代人“一日幾餐”?

 帝王一日“四餐制”


一天吃幾頓飯,是受到物質條件的制約的。除了“兩餐制”和“三餐制”,古時還有“一餐制”和“四餐制”及“五餐制”。很顯然,一天只吃一頓飯,可能是窮人無奈的選擇,而一天吃四頓飯就不是一般人能供得起的了。

古代人“一日幾餐”?

“四餐制”在古代屬於“帝王餐”,漢朝時被制度化。中國古代飲食制度帶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和禮儀特徵,貴為天子的皇帝飲食安排自然要與眾不同,以別尊卑。

那為什麼偏偏是數字“四”獨得恩寵。班固解釋道:“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原來,帝王每天吃四頓飯是借“四方”、“四時”之數字概念,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要是現代人一日四餐可能就是個吃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