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提醒你更好思考!

提到这个更年期,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就比如叛逆期遇到更年期。每年的10月18日为更年期关怀日。据联合国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世界上将会有12亿更年期妇女人口。而我国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步入“老龄化”,更年期人口更是高达2.1亿,占总人口的1/7。并且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提高,妇女会有更长的时间在更年期度过。人多,问题也就随之产生。 到了人生“中”点的她们,工作体面稳定,有车有房和婚姻、家庭。有了年轻时梦寐以求的“人生标配”作为人生赢家的她们已经到了天命之年,不必去再像以前那样奔波劳碌、风餐露宿。夫复何求? 回望前半生自己,那么努力起早贪黑,为的不就是今天吗?我还要做些什么,我已经知足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其实不只是更年期,还有部分三四十的中年人,都有这种想法,情有可原。但更多人的人会选择继续前行,从心理学上讲:在更年期,你们拥有了,人们梦寐以求“第二个青春”也叫做“贡献青春”人在这进入这个年龄段时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趋于健康、成熟、稳定、有负重能力、耐心、有为社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人在四十岁往后,一般工作了15年到20年了,经历了风风雨雨,阅历和经历让她(他)们,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并积累了丰富了社会经验。事业有成者还想更成功、经商者想获得更大利益、从政者想要获得更高的升迁、学者回想取得更大的学术成果···人人都想追求更高的目标,有更大的作为。因此工作勤奋,对社会也就有了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在结束职业生涯之前,有个圆满的结局(我觉得老师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因此甘愿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这一年龄段,家庭比较稳定,逐渐总出感情的危险期,孩子也不用过多操心,使人有更多的精力,使人有更多的经历投入事业。可能有人说:更年期都50了,“太晚了”可我觉得一点也“不晚”在中国时装周最红模特,中国大爷王德顺。我是在电视机前见到的,给我的印象是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王大爷,1936年出生于沈阳,24岁成为话剧演员,49岁研究形体哑剧,2年后将中国哑剧带向世界舞台。可以说了很成功了吧,但是他却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踏上了另外一条道路“模特”而且做得非常成功,“中国时装周”顺利入选。人的潜能是可以被无限挖掘的,当你觉得的太晚的时候,你一定要谨慎,应为这可能是你退却的借口。是啊,天命之年我们虽然有了安稳的生活,但是这却不是你的梦想。我们应该坚持,而不是放弃。有志不在年高,当年刘邦看到秦始皇出行的仪仗队时说,大丈夫,生当如此。当时刘邦五十多岁了,(当时人活60岁就可以称得上高寿了)可还是秦朝的小吏,在最底层。可是刘邦,没有放弃“追求”建功立业。建立四百年的汉朝霸业! 到了“更年期”有的妇女经常涂抹护肤油、精华液。这就不可避免谈到“衰老”我觉得拒绝接受新的事物,永远活在自己的逻辑里来看待这个世界,才是“衰老”的表现,涂再多的精华液也没用。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我们用来抵抗年年岁月平淡生活的,不是钱,不是爱。而是我们永远年轻的好奇心 ,我们永远想知道未来是个什么样子,永远对自己,和他人抱有极大的热情。而兰姨就是个反例,虽然儿女有成,衣食无忧,但是就是不喜欢给她买新东西,她其实发憷的,因为她害怕使用新的东西,洗衣机坏了要买跟这个一样的。(女儿想给她买的是滚筒洗衣机)。手机坏了,就拿去修,修不好就买跟这个一样的!别的阿姨总是非常喜欢新鲜的“科技玩意儿”而兰姨却感觉“厌恶”有一种人永远在旁观,永远在问,你现在做的东西,有市场吗?能实现吗?有前景吗?他(她)们永远在患得患失,只是在岸边,看着大海里冲浪的人。潮起潮落,冲浪的人有时候站在浪尖,有时候被浪潮打翻。总有人会去感受时代的风浪。杂交之父,袁隆平在四五十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本来就可以退休了。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依然随时代前行,前不久成功试种“海稻”(又名海水稻,海边盐碱地滩涂生长的特殊水稻)和时代并肩前行,也许摔倒过,但在下一个浪打来之前,他们又调整好姿态 更年期的我们可以继续追求“标配人生”但是这里的“标配人生”非指工作、车、房等物质“配件”而是对生活、工作、家庭、人生有了期许,并为之努力,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奉献力量、回馈社会。所以我认为到了更年期、钱、工作、车、房、不应该再是这些物质上了,应该是、对于生活美好的期望、那种热枕。对于后半的“人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开始行动,保持行动、持之以恒。也有人说:“尽自己最大努力,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追赶“标配”,才算没有辜负岁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