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文 | 楊一欣

這檔"神仙節目"又重回觀眾視野!我們如何找到夢之藍《國家寶藏2》的正確打開方式?

時隔一年,這檔文化標杆節目夢之藍《國家寶藏》又迎來了第二季。剛剛開播,就有網友不禁感慨,這究竟是檔什麼"神仙節目"?走到第二季,它的出現還是那麼難以讓人"淡定"。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國寶走熱、傳統重述,那些藏匿在歷史裡的"執拗的低音",就以這樣充滿人情味的表達重回當下。夢之藍《國家寶藏》的背後,是用歷史關照個體和生活,讓每個當代人能夠主動發掘和參與到歷史文化之美的構建中;也只有這樣更平等的雙向互動關係,電視所承載的文化傳播使命,才能真正走出"曲高和寡",完成一場盛況空前的大眾合唱。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讀懂夢之藍《國家寶藏2》:有仙氣、有人味

被譽為開啟"中國古典文化綜藝元年"的夢之藍《國家寶藏》,為2018年開年的中國電視熒屏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選擇在年末迴歸的第二季,像是照應著這一年電視文化傳播的首尾,用它的"變"和"不變"回應著一檔標杆文化節目的現實價值。

對於近日首播的夢之藍《國家寶藏2》,不變的是延循了上一季的呈現形式,繼續用藝人+專業人士的組合多方位解讀歷史,表現視聽兼具的故事,透視富有深意的文化內涵;而更引人注目的變化,也正在發生:更進一步地提純出自身獨特的文化氣質,用八大博物院作為專業支撐, 配合頂級陣容講述更全民化的文化故事。既有王菲黎明守護國寶,也有濮存昕翟天臨同臺飆詩;既有"前世傳奇"的演繹,也有"今生故事"的講述,還有"國寶守護人"的見證……這些讓傳統"活化"的電視表達,展現出了無限的可能性。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首期節目中,樣式雷建築燙樣、《上陽臺帖》、清乾隆年制金甌永固杯三件國寶跨時空"牽手",它們有不同的"前世今生",卻也共同見證著中華傳統文明瑰寶的歲月輾轉。節目為這些國寶講故事,每個故事都留給觀眾深刻而鮮活的記憶。當翟天臨和濮存昕同臺致敬李白時,李白和他的《上陽臺帖》,這些封存在歷史裡的故事重回當下,觀眾打趣式的點贊層出疊見。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在觀眾的描摹裡,我們似乎能為夢之藍《國家寶藏2》找到一個新的註解——一檔"神仙節目"究竟什麼樣?

每期的文物解讀不再是一次冰冷的說明指導,而是集八大博物院院長於一席保駕護航,用3D投影和頂級燈光還原出"神仙式"的視聽盛宴。包括專家圍坐的中央,件件國寶文物立體生動,瑰光流轉,綻放出獨特的光華。例如翟天臨演繹李白一段,綜合調度了多樣的蒙太奇手法,在動情處甫現特效,演員言之所及,燈光便隨之變更。而舞臺上看似佈景簡單,實則燈光、音響、特效互相配合,立刻同演員本身的表演一起,還原出了"逸瀚長風"的詩仙李白。一聲鵬啼、一閃鵬影,便是運用技術將氛圍再度昇華。而一眾明星大腕配合專業"守護人"敘說演繹,也以更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看似遙遠的歷史還原出了新的熱度——呈現它們的"神仙範",但不再高居神壇。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一切形式也都是內容本身。夢之藍《國家寶藏2》莊諧兼具的表現形式下也有分量十足的專業讀解,而在讀解和還原下,我們也真正窺見了歷史本身的厚重與魅力。就好像在讀解"樣式雷燙樣"時,提到其使用的"平格"技術要比西方的"DEM"早了千餘年。而當樣式雷家族百年傳承,主持建造的建築名單現於屏幕,所有的觀眾都在這些簡單的名稱後,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自豪。但文化總有綿延相續,國寶守護人王其亨說出自己一步步的堅守時,學者精神似乎不再止於書卷,網友紛紛感慨:"老爺子,你才是真正的明星!"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或許在演繹背後,歷史本身的魅力更令見證者所感動。而夢之藍《國家寶藏2》也向我們證明:歷史和文化不只在教科書上,它也可以貼人肌膚、發人共鳴。

"仙"在哪裡?——來自觀眾的答案

也有人說,看到王菲和黎明精心演繹歷史,在專家讀解時靜靜地站在一旁會神傾聽,本身便足令人感動。面對五千年文明的流轉,"天王""天后"也卸下光環,讓位於文化自身的流光溢彩。歷史孕育生活,並始終觀照時代。用時代的新意表達歷史,其實本身便蘊涵了傳承創新的微妙。

事實上,回溯過往並不是自說自話。網友在觀看時,常常不由讚歎"這是何等神仙節目",並在故事演繹、專業講解、歷史回溯等不同瞬間留下自己的真情抒發:"學到了""淚目,太感動了""給乾隆點個贊"……可見夢之藍《國家寶藏2》將文物的妙處普世化,真正令觀者"發覺"出了歷史文化的奧妙。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如同《如果沒有李白》朗誦一段,字字真誠、句句懇切,吟詠一出,立刻便有彈幕感嘆"李白喲,幸哉我中華""融入我們文化基因裡的就是李白"……而濮存昕、張國立和翟天臨的致敬"李白"環節,這個執劍、那個持杯,吟哦之間,也令觀眾大呼過癮。可見觀眾已在完成共情後,能夠主動來創造更多的良性互動。這種深入淺出的巧勁,高而不冷的誠意,是同類型文博節目遠不能及,而也正是其"仙"之所在。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讓觀眾自我找尋共情,夢之藍《國家寶藏2》亦有獨到的表現技巧。在視聽呈現上,夢之藍《國家寶藏2》摒棄了同類型節目在形態上的"大話漫談",而是將影視化的表現形式用到極致,並用細微處切入的視角,來還原文物下所深藏的歷史文化。中華浩瀚五千年,你來我往,智慧紛呈,而浸潤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觀眾極易在歷史中找尋到自我的認同和感喟。如同第一季所提到的: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歷史與文字。觀眾在激嘆"神仙節目"同時,也是在體認歷史文化之美后,感嘆其之"神仙",並找尋到真正的文化認同。

從獨唱到合鳴:電視的文化傳播正在走向新階段

文化與個體之間的互動往往是雙向的。本質上來說,文化是人類生活的行為表達及其精神內涵表徵,它並不冰冷,為所有人都創造了寬容的多元讀解。李白的詩歌至今影響中國,中國人也始終在過往中尋求解答和智慧,文化的映射造就了每個個體的記憶,也給予了每個個體獨一無二的人格。正如濮存昕在節目中所說:"不是我在塑造李白,是李白在塑造我",觀眾不僅在見證文化,文化也反過來滋養觀眾。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或許在這種相互的觀照下,夢之藍《國家寶藏2》的呈現既是一個優秀的先例,也是一個微妙的契機,讓電視的文化傳播功能從獨唱真正走向合鳴。"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倘若要普及歷史、發揚歷史,不妨真正將歷史的魅力"共享"。只有當文博貼近人文,釋發其美所在,大眾認知才會打破壁壘而主動靠近。在電視的文化傳播實踐中,與其說讓大眾取得共情而實現互動,倒不如說賦予大眾領略、體認文化之美的權力和能力,進而來催化觀看和體驗的主動性。

由這個層面看來,夢之藍《國家寶藏2》已然在一個階段的深刻洞悉中把準了前行的方向,將"主動權"充分下放給觀眾。從"開啟中國古典文化綜藝元年"到"神仙節目",夢之藍《國家寶藏》的恰如其分,正是它獨特價值的所在——無論是於文化傳播,或是於節目形式,夢之藍《國家寶藏2》的升級創新不僅僅是一種拓展提振,更類似於一次"仙人指路"——為觀眾點明傳統文化之於當下至關重要的價值;而觀眾眼中的"神仙節目",也或許在這樣的立意照拂下獲得了一個更鮮活的註腳:關於歷史的敘事,不是無關痛癢,也並非疏遠於當代人的生活。那些未曾遠去的美麗,都是今天的"寶藏",有如神話一樣雖不可及卻讓人嚮往。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光明日報》對節目的評論也在試圖回應這一份探索,"因為夢之藍《國家寶藏》,廣大觀眾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文物也有生命的歷程,有燦爛的過去,有尊嚴的現在,還應該能健康地走向未來。"可以說,夢之藍《國家寶藏2》不僅真正落實了作為文化類節目"標杆"的引領作用,更在紮實的探索和變革中為文化綜藝的創新升級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

"千金散盡還復來""我輩豈是蓬蒿人""長風破浪會有時"等等名句不只是優美文學中的一角,而更多地融入了群眾的生活,化作了一份智慧、一種象徵。而文化由人創造,也將指向於人,文博背後的前世今生,歷史背後的血緣脈絡,都與大眾有著休慼相關的聯繫。音樂表演的最高形式是"solo",但於大眾而言,文化關乎到生活的一張一弛,一呼一吸,甚至觀照所有個體,指導整個時代。也許當內行獨唱被"大眾語境"消解之後,文化的自我認同也將隨之而來,如同我們所看到的夢之藍《國家寶藏2》那樣,關於傳統和文化的"合唱"正在呼之欲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