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讀|張愛玲:有錢沒錢,殺豬過年

伴读|张爱玲: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伴读|张爱玲: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伴读|张爱玲: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點擊上方即可收聽本期朗讀音頻

伴读|张爱玲: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文 / 張愛玲

伴读|张爱玲: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快過年了,村子裡每天總有一兩家人家殺豬。我每天天不亮就給遙遠的豬的長鳴所驚醒,那聲音像淒厲沙嗄的哨子。

閔先生家裡殺第一隻豬,是在門外的廣場上。鄰人都從石階上走下來觀看。

那廣場四周用磚石砌出高高的平臺,臺上築著房子,都是像淒涼的水墨畫似的黑瓦,白粉牆被雨淋得一搭黑一搭白的。泥地上有一隻豬在那裡恬靜地找東西吃。我先就沒注意到它。

先把它餓了一天,這時候把它放了出來,所以它只顧埋頭覓食。忽然,它大叫起來了——有人去拉它的後腿。叫著叫著,越發多兩個人去拉了。

它一直用同樣的聲調繼續嘶鳴,比馬嘶難聽一點,而更沒有表情,永遠是平平的。它被掀翻在木架上,一個人握住它的前腿後腿,另一個人俯身去拿刀。

尖刀戳入豬的咽喉,它的叫聲也並沒有改變,只是一聲聲地叫下去。

直到最後,它短短地咕嚕了一聲,像是老年人的嘆息,表示這班人是無理可喻的。從此就沉默了。

家裡的一個女傭挑了兩桶滾水出來,傾在個大木桶裡。豬坐了進去,人把它的頭極力摁入水中,那顆頭再度出現的時候,毛髮蓬鬆像個洗澡的小孩子。

替它挖耳朵。這想必也是它生平第一次的經驗。

然後用一把兩頭向裡卷的大剃刀,在它身上成團地刮下毛來。屠夫把豬蹄上的指甲一剔就剔掉了。

雪白的腿腕,紅紅的攢聚的腳心,很像從前女人的小腳。從豬蹄上吹氣,把整個的一個豬吹得膨脹起來,使拔毛要容易得多。

屠夫把嘴去銜著豬腳之前,也略微頓了一頓,可見他雖然習慣於這一切,也還是照樣起反感的。

旁邊看的人偶爾說話,就是估量這隻豬有多少斤重,有多少斤油;昨天那家殺的一隻有多少斤重,他家還沒殺的那只有多少斤重。他們很少對白,都是自言自語的居多。

一村裡最有聲望的人家的少奶奶發出個問句,都沒有人搭理。有一個高大的老人站著看了半天之後,回家去端了個青花碗出來,站在那裡,吃著米粉面條。

豬毛有些地方不易颳去,先由女傭從灶上提了水來,就用那沖茶的粉紫洋瓷水壺,壺嘴緊挨在豬身上,往上面澆。

渾身都剃光了,單剩下頭頂心與腦後的一攤黑毛最後剃。一個雪白滾壯的豬撲翻在桶邊上,這時候真有點像個人。

但是最可憎可怕的是後來,完全去了毛的豬臉,整個地露出來,竟是笑嘻嘻的,小眼睛眯成一線,極度愉快似的。

伴读|张爱玲: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臘月二十七,他們家第二次殺豬。這次不在大門口,卻在天井裡殺,怕外頭人多口雜,有不吉利的話說出來,因為就要過年了。

豬如果多叫幾聲,那也是不吉利的,因此叫到後來,屠夫便用手去握住它的嘴。

聽他們說,今天是要在院子裡點起了蠟燭殺的,以為一定有些神秘的隆重的氣氛。

倒是把一張紅木雕花桌子掇到院子裡來了,可是一桌子的灰,上次殺那隻豬,大塊的生肉曾經擱在這張桌子上的,還膩著一些油跡,也沒揩擦一下。

平常晚上點蠟燭總是用銅蠟臺,今天卻用著特別簡陋的一種,一隻烏黑的洋鐵罐伸出兩根管子,一個上面插一支紅燭。

被風吹著,燭淚淋漓,荷葉邊的小托子上,一瓣一瓣堆成個淡桃紅的雛菊。一大束香,也沒點起來,橫放在蠟臺底下。

豬的喉嚨裡汩汩地出血,接了一桶之後還有些流到地下,立刻有隻小黃狗來叭噠叭噠吃掉了。然後它四面嗅過去,以為還有。

一抬頭,卻觸到那隻豬蹺得遠遠的腳。它嗅嗅死了的豬的腳,不知道下了怎樣的一個結論,總之很為滿意,從此對於那隻豬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儘管在它腿底下鑽來鑽去,只是含著笑,眼睛亮晶晶的。

屠夫把它一腳踢開了,不久它又出現在屠夫的胯下。屠夫腿上包著麻袋作為鞋襪,與淡黃的狗一個顏色。

幾隻雞,先是咯咯叫著跑開了,後來又回來了,脖子一探一探的,提心吊膽四處踏邏。但是雞這樣東西,本來就活得提心吊膽的。

以後,把大塊的肉堆在屋裡桌子上,豬頭割下來,嘴裡給它銜著自己的小尾巴。

為什麼要它咬著自己的尾巴呢?使人想起小貓追自己的尾巴,那種活潑潑的傻氣的樣子,充滿了生命的快樂。

英國人宴席上的燒豬躺在盤子裡的時候,總是口銜一隻蘋果,如同小兒得餅,非常滿足似的。人們真是有奇異的幽默感呀!

-朗讀者-

伴读|张爱玲: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北華大學 | 王一雯

座右銘:不想別人否定,自己就要更加努力。

徵集朗讀者

如果您喜歡朗讀,願意為大家分享有價值的文章,歡迎自薦。也許您就是我們的下一個朗讀者哦!詳情戳左圖,參與報名。點擊閱讀原文,跳轉至徵集頁面!

伴讀 | 豐子愷:過年

伴讀 | 今年除夕,伴讀陪你

伴讀 | 白巖松: 同學聚會是一種信仰

伴讀 | 最好的教育,是不急著讓孩子說“對不起”

伴讀 | 老子《道德經》:你的人生,要及時歸零

伴读|张爱玲:有钱没钱,杀猪过年伴读|张爱玲:有钱没钱,杀猪过年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

來源 | 摘自書籍《異鄉記》(有刪減)

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