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这个千年圣胎,还能在体制的母腹中孕育多久?

前几天,一篇关于课外辅导在线教教育的新闻十分火爆。

课外辅导的行业在中国一直盛衰不断。庞大浩瀚的资源,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富翁。

成千上万的教育机构在中国城乡遍地开花,分享着应试教育这盘大蛋糕。

十多年来,在教育培训行业,仅上市公司就有新东方,学而思,安博,双威,学大,ATA,弘成,正保远程,诺亚舟等。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传统的线下教育已经向线上靠拢,继续为应试教育添柴加火,继续为这个的无限膨胀的气球输送打气。

应试教育这个千年圣胎,还能在体制的母腹中孕育多久?

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中国在线教育用户数量过亿,市场规模达数千亿元。一批网红教师随之应运而生,有的年收入突破百万。北京某知名中学的物理老师自己开设的在线课程,一学期学费1600元,每周上2个半小时,仅初三就有2000多名学生,全部算下来月收入可上百万元。

中国在线教育的市场有多大?来自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560.2亿元,同比增长27.3%,预计之后几年将继续保持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将超过2600亿元。

教育市场利润如此的丰盛,归根结底要感谢中国的家长们。

望子成龙,是所有中国父母的集体情结。

高考得中,不仅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事情,更是家长们从未懈怠的期待。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在中国这被认为是最爽快的人生大事,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大事,而且由来已久。

据说,中国的科举是始于隋朝的隋文帝,止于清朝光绪年间,其间共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时间。

可以说,现在的应试教育也是科举的延伸物,只是换了一种说法罢了。也就是说,应试教育虽然在它的母体里已经孕育怀胎了十多个世纪,其结果却不容乐观,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来,无论科学界,还是艺术界,具有国际品位的原创性的大咖还没现世。

应试教育这个千年圣胎,还能在体制的母腹中孕育多久?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反驳。我们这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也有丰硕的成果,陈省身,丘成桐,还有杨振宁与李政道(两人在西南联大读书)这些世界级的科学家,也不是这在这个阶段里出来的人物呀。

我说,否也,这些科学家成长的阶段,可不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能比得了的。比方说,当时北大堪比春秋战国进的百家争鸣,蔡元培校长可以让一个小学生去当文学教授,这个人就是沈从文。它还可以让一个同样没有念过几年书的熊十力教授哲学。还有一个是梁漱溟,本来是写信想上北大当学生的,便他给校长寄去的一本书,让校长刮目相看,没有经过学生这道程序,直接时入教授。蔡元培不仅是提倡美育代宗教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素质教育身体力行的第一人。

说到这里,你也许还会反驳,No,No,并不仅仅是这样,我华夏中国,泱泱大国,文明五千年,历来就有划时代的人物,张衡,祖冲之,沈括、郭守敬这些人物谁敢小觑,他们不管放到哪里,与谁比较,都是相当当的几尊神神。我们还有孔孟老庄这些大思想家,即便放到世界思想史上也是很高的地位。

应试教育这个千年圣胎,还能在体制的母腹中孕育多久?

是的,这些人物都是令人骄傲的黄种人,但是这些人物很多是科举还没产生时就出现了,有的即使生活在科举时代,但也不是在科举的思路中产生的,全凭自己的兴趣而创造出的辉煌。也就是说,全是个人的天才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不是科举的功绩。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的素质,“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种个性素质的差异使,才能使社会变得五彩缤纷。个性是人的一种自我表现。从个体的角度来讲教育,应当是培养其国民的个性,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应当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并不是在分数上打转转。

而没有思想,也根不考虑思想,也不想思想,这就是整个中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状态。

学而思是古代圣哲孔子的主张,孔子作为中国教育的鼻祖,他从来是注重人的素质的,孔子相讲礼,讲德,仁的精神贯穿在他的整个思想里。己不所欲,勿施于人,这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标准。

在现代的中国,无论是我们的学校,还是我们的教育机构,都离此尚远。

学生作恶的新闻常常诉诸报端,令人不寒而栗。

这是一个缺德的时代,应试教育加速它的完成。

这是一个个机器化的工业时代,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为将来进入应试都育工厂作准备,群体化应试教育成为机器社会的孵化中心。在工厂模式的体制教育中,学业生只是一个批量生产的产品,每一个学生都没棱没角,缺乏个性。他们像一块块出窑的砖,模样一致地分置在祖国大好河山的各行各业。

应试教育曾在欧州中世纪盛行,后来被素质教育取代。而我们依然保持着这一光荣传统。

我们向来是一个以传统自居的国家,我们的汉字,我们的中医,我们的制度都是我们的骄傲,同样我们的应试教育也是我们的骄傲,这个在体制的母体中孕育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认为它是龙种。

既然是龙种,应该好生服侍才是。

希望龙种出世,希望它益寿延年,这更是许人的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