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熟人,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和陌生人交心?

做文案不長時間卻發現了一個共性,真正高質量的好文,即使不拉贊,數據也蹭蹭蹭地往上漲;反而是那種因為選題不慎,或是文筆略佳而導致閱讀量一般的文章更需要拉贊,但是很快我們就會發現,除了自己的好朋友和親人以外,點讚的更多是自己不太熟悉的人,甚至是陌生人;身邊“很熟”的人,反而只圍觀不點贊。

相比熟人,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和陌生人交心?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毒雞湯教主咪蒙就曾經不止一次地在她的文章裡寫過:每個人刷朋友圈,是希望看到哪個朋友的蘋果手機摔壞了,哪個朋友降職了,而不是希望看到朋友升職加薪,各種旅遊曬,一副人生贏家的模樣。一針見血。前段時間,咪蒙在自己的公眾號裡宣佈自己離婚了,一時間網絡上各種嘲諷和幸災樂禍鋪天蓋地而來,有的甚至還說出了非常惡毒的話。我看得一臉蒙圈,別人離個婚,關你什麼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管好了嗎?

相比熟人,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和陌生人交心?

更何況,在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如何生活的權利。不口出惡言,保持善良,我想是這個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底線。現在的我們處於互聯網時代,網絡和各種社交APP把人們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繫在一起,也前所未有地產生了疏離感,一方面我們通過朋友圈瞭解朋友的生活,當然,這是朋友想讓你看到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們又誤認為彼此瞭解對方的生活,所以我們情願在朋友圈裡問好發紅包,而不願意見面,甚至打一個電話。

相比熟人,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和陌生人交心?

不僅友情如此,親情也是如此,所以,才有了網上的這個段子:哪裡的兒女最孝順?朋友圈裡。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出現在朋友圈,生活裡也有很多情況也是如出一轍。前幾天的新聞報道里說,一位母親在朋友群裡曬出了女兒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之後被踢出了群,隨後還有很網友隨之附和,說這位母親太不低調了,所以活該被這樣對待。

相比熟人,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和陌生人交心?

然而,是別人太高調,還是自己心胸太狹窄,看不得別人好。人們總是習慣看到別人生活不如自己,比自己過得好心裡就難以平衡。這就是人性。還有的,就是自己的的小秘密和小愛好,在熟人圈子裡,總覺得難以公佈於眾,擔心別人知道了會怎麼樣評價,擔心別人怎麼看待自己,會不會把自己當成另類?

相比熟人,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和陌生人交心?

這兩天看了一篇文章,裡面就寫了這種情況:想要做成一件什麼事,最大的阻礙是你的雜念。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彷彿三天就是一個輪迴,三天後別人就看不見自己三天前的心情或事情了,心理上就更安全了。如果一個人想要做成一件事,人們會說他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為什麼那麼說?因為打起十二分精神也未必能夠做成。那麼在這十二分精神裡,可以分出多少給雜念用呢?思考成敗,用去兩分;思考得失,又用去兩分;思考別人怎麼看自己,再用去四分。十二分精神裡花到了八分在雜念上,用四分去做事,這事要能真做成了,要麼是運氣好得驚人,要麼就是這件事情價值低得驚人。

相比熟人,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和陌生人交心?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是用四分精神做事,用剩下的八分恐嚇自己。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把一件喜歡的事情做到極致,該來的遲早都會來。但是,以上的這些話,我也許會跟陌生人交流,但卻不會跟問我這些問題的“熟人們”說,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心累。解釋前,擔心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解釋後,擔心他們能不能理解自己,何況,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過多解釋的。

相比熟人,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和陌生人交心?

所以,相比熟人,我們更喜歡和陌生人交心,因為彼此交流沒有負擔,也無需攀比,反而更加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