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自得寫下對聯,窮秀才看後當場改掉,說:我這是救你全家

歷來文人的身份,其實在歷史上一直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稍有不慎,更是有滅頂之災。從秦始皇時期開始,就有焚書坑儒的悲劇上演,而後歷朝歷代,除了宋代對文人相對好一點之外,其餘也常有文人遭受波及的歷史事件,比如清朝的文字獄,乃至近代,都有很長一段文人戰戰兢兢的年代。

不過話說回來,孔孟之道同時教育讀書人,雖然時常遭受打擊,但話該說的時候還是得說,此謂忠孝仁義,只不過,說話的時候,需要施展技巧。

縣令自得寫下對聯,窮秀才看後當場改掉,說:我這是救你全家


清朝乾隆年間,就曾有這麼一段軼事。一位出身貧寒的學子,在歷經寒窗苦讀之後,終於考中進士,事後被委任到浙江一帶擔任縣丞。小縣事務較少,但素出文人雅客,所以沒事的時候,縣令也經常召集一幫趣味相投的朋友到家中做客,吟詩作賦,切磋對聯。

到任第三年的春天,縣令的妻子爭氣,給他剩下一個兒子,這更加令縣令開心不已,當即在縣衙後堂開設酒席,款待來賓。除了親朋好久之外,昔日一起聚會的才子當日自然也光顧現場,給予道賀。酒過三巡之後,縣令表示,近日恰逢喜事,本官興致也高,為此特意想了一副對聯,希望大家不吝賜教。

眾人口上說好,內心自然也知道這是縣令的一番炫耀,所以不免一起恭維了一番。縣令聽完後,更是喜不自禁,當即令下人取出筆墨紙硯,大筆一揮,寫就一副對聯:子當承父業,臣必報君恩。

可以看出,這副對聯如果單純從內容來看,實在是沒有什麼新意,但如果放在喜得貴子的氛圍下就不同了。言語之中,不但包含了對兒子未來的期待,順帶還表了一番忠心,可以說是一石二鳥。而眾人看完之後,自然也不免一陣拍手稱讚。縣令當即下令,把這副對聯貼在門外,讓過往的人都看看。

縣令自得寫下對聯,窮秀才看後當場改掉,說:我這是救你全家


恰巧就在當天,一個落魄的秀才從門前經過,在看到對聯之後,微笑不語,而且過了一會,還拿出隨身攜帶的筆重新改寫了一番。門戶見狀後,當即稟告給縣令。縣令一聽,怒從心起,立刻帶著衙役從後臺趕了出來,看看是誰這麼大膽,敢改他的得意之作。

誰知見到縣令之後,秀才卻一點都不慌張,反而說道,如果我不修改,不久之後,你一定大禍臨頭,我這次是救你全家呢。縣令轉投看了一眼秀才新寫的對聯,其實並沒有任何有新意的改動,甚至連字都沒改,只不過把兩句的順序調整了一下。

見縣令仍是一連迷茫之色,秀才湊上來,悄聲說,縣令大人,你這副對聯居然把君放在了你這個“父”的後面,將來被好事之徒看到,難免會拿來大做文章,參你一筆,但如此一改,就沒有任何破綻了。縣令一聽,恍然大悟,看著新的對聯:君恩臣必報,父業子當承。當即下令,重重嘉賞秀才,甚至還邀請他當自己的師爺。

縣令自得寫下對聯,窮秀才看後當場改掉,說:我這是救你全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