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電影節再現"中國年":12部電影入圍,王景春 詠梅獲影帝影后


柏林電影節再現


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已經落下帷幕,中國演員王景春、詠梅憑藉《地久天長》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柏林電影節再現


這是繼2011年《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2015年《45週年》之後,又一部電影同時拿下柏林最佳男女演員獎項的影片,這也是中國演員首次包攬柏林電影節的影帝影后。

這次柏林電影節的國內作品雖然經歷波折,“國師”張藝謀的《一秒鐘》在展映前突然宣佈退出;由曾國祥執導,易烊千璽、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也同樣以技術原因在開展前突然撤出。但是,今年柏林電影節還是堪稱史無前例的華語電影大年,各個主要單元都有華語電影入圍。


柏林電影節再現


今年柏林電影節一共入圍了12部華語電影,入圍數量這也是近些年的又一次新高。進入主單元的除了《一秒鐘》還有王小帥的《地久天長》以及王全安的《恐龍蛋》,可以說王全安、王小帥都是從柏林起步,而且這已經是王全安第四次來到柏林參賽了。

雖然此屆電影節上中國電影可以說是贏家了,但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道路還沒徹底打開,中國電影產業相較於北美市場來說,還是略顯稚嫩,但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髮展下,講好中國故事,“走出去”也會愈發簡單。

下面是本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


柏林電影節再現


柏林電影節再現


中國電影從柏林走向世界

金熊獎數量領跑亞洲國家

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法國戛納電影節、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並稱為“國際三大電影節”,其中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電影節開幕時間基本上在中國的農曆新年之後,但今年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在冬季舉行的最後一屆,明年就要改在奧斯卡之後的初春舉行。

柏林國際電影節一直是華語片的福地,中國電影真正引起世界的關注,就是從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始的。1988年的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張藝謀憑藉處女作影片《紅高粱》一舉奪得最高榮譽金熊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上拿下最高獎項,中國電影自此真正地走上國際影壇並贏得世人的矚目。


柏林電影節再現


《紅高粱》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出現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也開啟了幾乎每年拿獎的征途,在柏林電影節的歷史中,獲得金熊獎次數最多的亞洲國家就是中國。柏林國際電影節中也走出大量優秀的中國電影導演,使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上的地位不斷提升。下面就來看看《紅高粱》之後,中國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的獲獎情況。

1989年第3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吳子牛導演的《晚鐘》獲得評委會大獎。

1992年第42屆柏林電影節張曼玉憑藉由關錦鵬導演的《阮玲玉》斬獲的最佳女演員獎,這是中國演員第一次在柏林電影節上的取得的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再現


1993年的43屆柏林電影節上導演謝飛以《香魂女》和中國臺灣導演李安的《喜宴》同時並列獲得最高榮譽金熊獎。

1996年第46屆嚴浩憑藉《太陽有耳》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2000年第50屆張藝謀以《我的父親母親》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這一年的張藝謀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關注,在各大電影節上也頻頻獲獎。


柏林電影節再現


2001年,第六代電影導演王小帥和臺灣吉光電影公司合作的《十七歲的單車》獲得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銀熊獎;中國臺灣導演林正盛的《愛你愛我》獲得最佳導演獎。

2003年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李揚根據小說《神木》改變的《盲井》獲得藝術貢獻銀熊獎;張藝謀的《英雄》獲得特別創新獎。

2005年,顧長衛導演的《孔雀》獲得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2007年第57屆上,王全安首度入圍主單元競賽的《圖雅的婚事》就獲最佳影片金熊獎;張楊導演的《落葉歸根》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獨立影評人(全景單元)最佳電影。


柏林電影節再現


2010年第60屆王全安《團圓》獲最佳編劇銀熊獎。

2012年第62屆王全安《白鹿原》獲最佳藝術貢獻獎(攝影獎)銀熊獎。

2014年第64屆中國電影迎來又一次爆發,刁亦男執導的《白日焰火》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主演廖凡收穫最佳男演員銀熊獎,他也成為中國第一個在柏林電影節“稱帝”的男演員;婁燁也憑藉《推拿》取得最佳藝術貢獻獎(攝影獎)銀熊獎。


柏林電影節再現


2017年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中國電影雖然沒有拿到任何獎項,但入圍影片《好極了》創造了中國動畫電影的新紀錄,這是中國動畫長片第一次入圍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也是繼宮崎駿《千與千尋》之後,亞洲動畫電影再次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18年雖然國內電影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在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中國影片並未斬獲任何獎項,這也可以看到中國電影市場還是略顯浮躁,電影人在資本裹挾下內容創作有些懈怠。


柏林電影節再現


柏林電影節又迎“中國年”

12部影片入圍創近年新高

今年柏林電影節一共入圍了12部華語電影,分散在各個單元,從長片到短片,導演從50後的張藝謀到90後的祝新,涵蓋了中國老中青三代導演。

今年的入圍數量這也是近些年的又一次新高,2016年入圍了11部,2017年入圍了10部,2018年入圍了7部。“我不知道今年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中國電影,但我可以試著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今年有很多非常厲害的中國導演推出了新作品,包括張藝謀導演的《一秒鐘》。”王全安說到。


柏林電影節再現


此次主競賽單元入圍了三位中國導演的作品分別是張藝謀的《一秒鐘》、王小帥的《地久天長》、王全安的《恐龍蛋》。但原定於2月15日首映的張藝謀導演的《一秒鐘》因技術原因,意外退出電影節,主單元只剩2部中國導演的影片。

張藝謀的《一秒鐘》意外退出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朱麗葉·比諾什帶領所有評委登臺時,朗讀了一封寫給張藝謀《一秒鐘》的信,表示了對這部電影退賽感到遺憾。

另一位入圍主單元的王全安與柏林國際電影節可以說頗有緣分,2007年,王全安首度入圍主競賽單元就憑藉《圖雅的婚事》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2010年,二度入圍的《團圓》為他拿下最佳劇本銀熊獎;2012年,《白鹿原》獲最佳藝術貢獻獎(攝影獎)銀熊獎;2017年,王全安受邀擔任第67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國際評委。

但他在2012《白鹿原》之後,因為種種原因已經在影視製作方面沉寂七年之久了,七年後,他的新作《恐龍蛋》一鳴驚人入圍第69屆柏林主競賽。這是他第五次來到柏林國際電影節,雖然沒有取得獎項,但證明了自己沉寂七年的成果。


柏林電影節再現


另一部入圍主單元的《地久天長》則不負眾望拿下影帝影后。王景春是華語演員裡第五個“歐洲三大電影節”影帝。此前有葛優憑藉《活著》獲得戛納影帝、夏雨以《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威尼斯影帝、梁朝偉以《花樣年華》獲戛納影帝、廖凡以《白日焰火》獲柏林影帝。

而當年王景春也出演了《白日焰火》,廖凡獲獎時他就坐在臺下,如今王景春獲封影帝時說道:“五年前(《白日焰火》)我坐在臺下,今年我站在這了。我想對天堂的父親說,好久不見,爹。今天,大家都因電影齊聚一堂,原全世界所有情感和愛,地久天長。感謝!”王景春自此成為“雙A影帝”,2013年第2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王景春憑藉《警察日記》獲得了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


柏林電影節再現


詠梅則成為華語演員裡第六個“三大電影節”影后。此前有張曼玉憑藉《清潔》獲戛納影后、張曼玉憑藉《阮玲玉》獲柏林影后、鞏俐憑藉《秋菊打官司》獲威尼斯影后、蕭芳芳以《女人四十》摘得柏林影后、葉德嫻以《桃姐》獲封威尼斯影后。


柏林電影節再現


參與其他單元競爭的華語電影主要有:

新生代單元:《過春天》,導演:白雪;《第一次的離別》,導演:王麗娜。

全景單元:《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導演:婁燁;《再見,南屏晚鐘》,導演:相梓。

論壇單元:《春暖花開》,導演:吳林峰;《動物方言》,導演:雷磊;《漫遊》,導演:祝新。

特別展映:《青少年哪吒》,導演:蔡明亮;《夜》,導演:周豪。

其中由大象紀錄、幸福藍海、騰訊影業等公司共同出品,青年導演王麗娜執導的影片《第一次的離別》斬獲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這是一部有關中國的少數民族維族生活的電影。新生代單元是柏林國際電影節自1978年就開始推出的、面向兒童和青少年的競賽單元,該單元旨在鼓勵電影人創作更多適合青少年觀看的電影。


柏林電影節再現


柏林電影節再現


中國電影產業較北美還不夠成熟

走向世界就要講好中國故事

雖然此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中國電影的收穫非常大,但難掩中國電影在“走出去”時實在是困難重重。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大,海外發行、電影節巡展、中外合拍……行業在以不同的方式尋求海外市場,可是並沒能取得關鍵性的突破。目前海外公認的中國影史上的最佳影片還是屬於上個世紀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和張藝謀的《紅高粱》。


柏林電影節再現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沒有及時與世界接軌,可以看到中國電影市場近年來在逐漸被國產重工業電影占據,但是相較於北美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工業還是不夠成熟。而且由於華語電影這幾年盲目追逐高票房,眾多許多藝術導演紛紛轉型商業導演,在資本的挾持下再不能精心創作,中國故事的挖掘也不再那麼深入,致使電影市場同質化日益嚴重。

王小帥導演曾對媒體表示,華語片不給力是有原因的:“因為國內市場好了嘛,在票房市場的利誘下,國內導演們也無暇顧及其他。到國外參展曝光也是為了尋求國內的更大關注,一味強調票房而丟掉了藝術追求,不關注現實、社會,沒有耐心和良心。關起門來拍電影,自我消化。”

正如王小帥導演所說的,關注現實、社會,有耐心和有良心才能拍出好的電影。可以發現從《紅高粱》到《白日焰火》再到今年的《地久天長》,每一部獲獎的華語電影,都充滿了中國的風土人情,國外電影節也更加偏愛能夠傳達東方情懷的華語影片。即便《白日焰火》是警匪兼具愛情等多種元素的商業片,但如果可以拍出中國味道也能得到國際認可。


柏林電影節再現


比如曾出演《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等影片,幾乎以一己之力將印度電影帶向全世界的阿米爾·汗在2018年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上表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為人類有共通的情感,這種共通的情感能夠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壁壘。”

所以語言、文化差異並不是中國“走出去”的致命原因,相反中國電影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須挖掘中國自己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華文化的神話故事、寓言故事以及中國特有的江湖俠義中尋找靈感,努力從中挖掘出具有普適價值觀的話題進行影視創作。

從本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的“中國年”可見,用高質量的演出,用心講好故事,不怕得不到國際認可。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堅持寫中國人的故事,堅持電影的中國特色,那麼走向國際市場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認可,中國電影再“走出去”才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