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考定終生”的新高考改革,反而讓學生更疲憊

2018年8月23日,北京市教委公佈新高考改革方案。

方案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就是學生可在六門科目中,自選三門,進行等級性考試,計入高考成績。從物化生和政史地的文理分科,到六門中自選三門,文理科的平衡發展是大勢所趨。

而更重要的是,高中生被賦予了選擇權。

理想狀態下,16歲的高中生可以自主選擇喜愛或擅長的科目參加等級性考試,向家長和學校瞭解與這些科目相關的職業,並最終自主選擇報考什麼學校、什麼專業。

然而現實卻是,高考指揮棒思維仍佔主導優勢,一些高中因各種主客觀因素,無法將選擇權完全交給學生和家長,部分學生和家長也因唯分數論的慣性思維,感受到了加倍的壓力,身心俱疲。

該給學生多大的自由選擇權,政策應該如何為這份自由兜底?目前,這些問題都尚在探索,沒有定論。


改變“一考定終生”的新高考改革,反而讓學生更疲憊



各改革試點方案不同


北京市教委公佈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從2017年9月1日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實施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即“6選3”的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和13門科目的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

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科目包括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共13門。

合格性考試內容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的必修課程要求為依據。

另外,2020年起,學生拿到的6選3的等級考成績分不再是卷面分,而是等級賦分,即所有考生成績進行高低排行後,劃分不同等級,賦予不同的等級分,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


改變“一考定終生”的新高考改革,反而讓學生更疲憊



與北京同樣成為新高考第二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市的天津、山東和海南,也都出臺了改革方案。

四省市改革的大方向一致,也反映了此輪高考改革的重點。包括不再分文理科,學生可自由選擇文理六門中的任意三門參加考試;不再以實考分計入高考成績,而是採取賦分制;英語聽力有兩次考試機會,口語將會進入高考。

四省市最為顯著的不同,是英語考試、合格性考試與等級性考試的次數及時間安排。

為了逆轉“一考定終身”,四省市都在外語考試上實行了一年兩考。只是,天津和海南為外語科目考試實行一年兩考,而北京、山東僅對外語聽力考試實行一年兩考,筆試部分仍在高考時間進行,僅有一次機會。

先行試點的校方憂慮


第二批改革試點的四省市,改革內容裡的幾個較為顯著的不同點,事實上也是第一批改革試點的經驗或者問題之所在。

根據教育部的要求,除語數外之外,學生自選三門課程參加高考,學校必須提供走班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選擇權

過去的行政班,通常是學生不動,老師動,走班制則鼓勵老師不動,學生動,與大學的上課模式類似。但事實上,能做到百分之百走班的中學,並不多見。


改變“一考定終生”的新高考改革,反而讓學生更疲憊

除此之外,師資也是一個限制因素。

杭州二中為高中每個年級配備了大約60名教師,而在普通中學,高中每年級只有二三十名教師。

浙師大附中校長何通海曾在接受採訪時介紹,在大量鄉鎮學校和農村高中,一個年級僅有200名學生,師資也僅夠保障4至5個教學班。

在這種情況下,行政班+走班模式和套餐模式成為了多數學校的選擇。即便是採用行政班+走班模式,教師力量的不匹配問題也已十分凸顯。

而比師資力量更引發該校校方關注的,是學校的理科優勢逐漸消失的問題。


改變“一考定終生”的新高考改革,反而讓學生更疲憊


過去,該校80%左右的學生選擇理科班,依靠學校多年積累的理科教學優勢,高考一本率在90%左右。眼下,學生對文理科的選擇逐漸平衡,理科優勢難再發揮。

以上原因,使得一些高中,選擇了選考科目的套餐模式。課題組也同樣發現了當前師資的結構性矛盾問題,他們認為,學校教師的編制標準是1993年制定的,遠遠不能滿足當下對教師的需求。

當前,地理、生物教師缺口很大,而物理和化學教師富餘。調研顯示,新高考改革對教師尤其是地理和生物教師的需求旺盛,需要增加20%左右。另外,教室也應改擴建30%左右,學校辦學經費需增加20%〜30%。

該給學生多大的自由選擇權?


如果說,學校因師資力量等客觀因素以及擔憂學校高考成績下降等主觀因素,使得高考改革的推進出現一定的困難。

那麼,在改革的最末端,學生和家長的焦慮與迷茫,直擊改革的最核心要義——

是否給學生太多的選擇權了?

是否因為不再一考定終身,而使得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了?


改變“一考定終生”的新高考改革,反而讓學生更疲憊

因為賦分制,對不少家長、學生來說,如何選擇選考科目需要“田忌賽馬”的策略。

而對浙江試點來說,取消了“一考定終身”,給予考生兩次參考的自由,卻部分轉化成了馬拉松式的疲憊。

浙江省允許高中生參加兩次學考、兩次選考、兩次英語考試。有高考應屆生表示,為了趕學考的進度,學校將地理、物理、技術、歷史和化學的必修課課程全部壓縮在高一學年完成。

高二開學後,他一邊要學習政治、生物的必修課程,一邊要學習自己所選的歷史、政治和化學的選考內容,一邊還要複習準備地理、物理、技術的學考。“進入高一,我就覺得開始了高考衝刺。”

而進入高三後,多數學生都會選擇兩次選考都參加,若再加上最後的高考,從高二起就經歷了五次大考。

為了應對高二就開始的學考,上述應屆畢業生從高一起就在校外上補習班,從未間斷,直到高三畢業。“複習衝刺的時間長達兩年,到高考前,我整個人都很疲憊。”


改變“一考定終生”的新高考改革,反而讓學生更疲憊

有老師表示,“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學生的課業負擔,確實加重了。”

浙江省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並對此做出了自我修正,規定學考科目,每科只有一次考試機會,不合格方可繼續報考,必須於高二第二學期結束前完成學考。而選考科目,仍有兩次機會,高三才可參加考試。

這個修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第二批試點四省市對學考、選考的次數安排。只有山東明確規定,學考(合格性考試)可參加多次。天津則提出,學考只能參加一次。至於選考(等級性考試),四省市均未像浙江那樣廢除“一考定終身”,只給予考生一次考試機會。

兩批試點在此問題上的不同態度,以及第一批試點省市對物理學科先行建立選考科目保障機制,都直切此次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即該給學生多大的自由選擇權,以及政策應該如何為這份自由兜底。目前,這些問題都尚在探索,沒有定論。

今日話題

新高考改革

究竟是改變“一考定終身”

還是加重了學生負擔

歡迎在留言區交流你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