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一談到中國的教育問題,很多人就會像看國足比賽一樣皺起了眉頭。很多人都明白我們的體制有很多的問題,分數不是一切,只是所謂的素質教育提了數十年,到如今呢,還是遍地開花的中考高考培訓班,還是一樣地補課晚自習氾濫。

為什麼問題存在瞭如此之久,都無法解決?印度人卻給了我們一個答案。我們一直在討論教育,但有沒有人敢說過,中國其實連教育都沒有呢。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有一句臺詞是這樣的,“就算馬戲團的獅子也會因為怕鞭打而學會坐在椅子上。可你們只會說這是訓練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各位教育工作者、家長,有沒有思考過,你們到底是在“訓練”孩子,還是在“教育”孩子?生存不是競賽,而是活出真我。

貪玩是人的本性,人類能與地球其他生物不同,就是能將自己不好的本性遮掩,這中間教育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在孩子認知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確實需要一些措施,去逼迫他去壓制自己的惡。不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善與惡其實是共存的。

我們不能說強迫小朋友去學習去做作業就是錯的,在小學階段,確實需要一些強制措施,去儘可能壓制人類內心的“惡”。

我們教育局曾經做了一件很正確的事,就是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試,一定程度上也是順應素質教育的大勢所趨。但是我們的家長甚至一些老師,依然將孩子擺在了賽道上,這一點被《三傻》無情諷刺。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影片中戴眼鏡的這位法罕,他的角色遭遇似乎就是大多數人的寫照。從一出生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好像從來就沒得選擇。大人從來就不會尊重小孩,小孩又怎麼能學會去尊重別人。即便在小學階段取消了成績決定一切,我們舊有的觀念卻依然存在,實際上多數人還是在乎考試成績,孩子也只知道要讀課本而不是學做人,更糟糕的是,等孩子上了中學階段,成績決定一切,學習就是競賽,就變得名正言順。

大人們便以各種接近恐嚇的方式告訴學生,你必須要讀書,不然就會找不到工作,就會像路邊的乞丐一樣要去撿垃圾為生。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動物有著想要生存的天性,面對威脅會感到害怕,就像馬戲團裡的動物。可怕的是,到了中學階段的學生,就徹底淪為了馬戲團裡的動物,就像獅子已經不是獅子,是賺錢工具;人也早已不是人,是量產產品。也許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所謂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訓練”。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第一,學生因為恐懼去學習,還是因為求知慾去學習。

我們心裡都清楚是前者還是後者,因為我們都是從體制裡走出來的人。學校本來就是一個學知識的地方,每個人都能學到自己想要學的東西。

可我們真的是因為對文字感興趣而去學語文嗎?

因為對數字的神奇感興趣而去學數學?

因為對外國妹子感興趣而去學英語?

不,是因為對成績不好而被罵的恐懼而去學習,這無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學習本來是件快樂的事,獲得知識能讓一個人更加強大,但為什麼這種快樂卻變成了要考第一滿足虛榮心的快樂。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第二,為迎合應試的教學方式。

這個問題在高中尤為明顯,有一個名詞叫“題海戰術”,學生花時間拼命做題,為的不是鞏固知識,為的只是考試。

這麼做也許是迫不得已,因為要通過考試,才能上更好的大學。很多人謾罵這種體制,但國情如此,很多事都不是你想象中那樣說變就變的。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有些事我們無法一時去改變,但明知道是不好的,為什麼還要去迎合呢?我們有些所謂的人民老師就是這樣子的,在他手下的學生完全感覺不到學習的樂趣,一天到晚被逼迫著做堆積如山的試卷。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這還不是最可恨的。更可恨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獲得高分,教導學生投機取巧。尤其明顯的是語文的作文教學,寫作是一件可以抒發人類情感的東西,但是自從老師告訴學生:閱卷老師其實只看頭和尾,中間只是掃一眼之後,原本最能讓學生髮揮自己想法的作文,變成了禁錮學生思想的牢籠。

非常荒唐的是有些老師居然要求固定作文格式,不為別的,只為了學生能在考試的考試能夠拿到好分數。所以學生也做出了例如寫作湊字數此等非常荒唐的事,可能他天生不適合寫作,但更多可能是他完全體會不到寫作是可以抒發的自己的情感,說出自己的感想,這完全是一件很讓人舒服的事,但老師們只看分數的教學方式卻抹殺了一切。

運用寫作的技巧是為了讓別人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為了拿高分。為什麼我們的教學總是要變得嚴肅,總是要和成績掛上關係呢!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第三,比賽的不只是學生,老師們在比,學校之間也在比。

為了讓學校能更積極地投入“教育”事業,教育局會給學校分等級,於是學校也給學生分等級。為了能進更好的學校,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就必須有更高的分數。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但什麼學校是好的呢?

能教人死記硬背、投機取巧拿到高分的學校就是好了嗎?好的老師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有成績差的學生,會覺得丟臉的老師大有人在,因為我們的“教育”是帶有功利性的。

也許不是我們的老師不盡責,而是在功利性的大環境中,人性的驅使,讓原本真正想要教書育人的老師,變得不擇手段,只為了提高學生成績,完全不考慮他們真正能夠學到什麼。所以我們都將學到的還給了老師。因為那根本不是我們自願去學的,也根本不屬於自己的知識。

原本真正要教書育人的學校,也因為想要得到更好的所謂聲譽,強迫學生去學習,變得迂腐不堪。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就像我們都知道分數不能代表全部,我們很想這樣認為,但似乎學校卻不這麼認為。所有學校都會公佈學生的成績,所以誰都不想要考低分,於是所有人想盡辦法不考低分,學習知識主要目的早已被拋之腦後。

我們為什麼不試著像蘭徹說的一樣,不公佈成績呢,讓讀書迴歸到知識。考試分數是檢測知識學得怎樣的一種手段,不是一種比較好與差的手段。我們在學校是為了能獲得想要知識,而不是為了考第一,滿足虛榮心。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第四,學校不是學校,而是監獄,處死學生。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但年少無知的學生怎麼反抗呢?大多數人只能服從,而有小數人則選擇了用極端的方式。

《三傻》作為要當然不會忽視這一點,當阿米爾·汗拿著印度學生自殺數據去見校長,得到的校長的無視,這同時也是印度社會對這一現狀的無視。

我們國家的態度相對要好很多,對青少年自殺問題整個社會是頗為關注,但是...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有人關注問題,並不等於有人能解決問題。與印度教育制度不謀而合的中國教育,學生自殺率也是像房價一樣水漲船高。一項調查顯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不行實現自殺的人越來越多,但那些有過這個念頭沒有成功的呢?精神上的囚禁往往比肉體上的折磨更可怕。曾經有一位可以說是天才的少年,18歲就已經出版了兩本具有學術分量的專著著作,他本可繼續出版新書,成為這個社會不可多得的歷史學家,但是他那年遇上了高考。

林嘉文,陝西西安人,被譽為“史學奇才”的他,在18歲就草草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白自己這麼拼是為什麼,如果說是為自己,那隻能說是為拼而拼。我們本可以告訴他,你其實不需要管高考,你可以做你自己,你未來將會在歷史學上有偉大的成就。只是,一個人喜歡追索,哪怕是對任意領域的,都會受到現實的阻撓和精神的壓迫。支持的人屈指可數,反對你的人一浪接一浪,最可怕的是很多親生父母往往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人。

如果學校還是追求升學率的功利,用監獄式的制度控制學生,把學生當做是產品,按統一標準生產,你不能有不一樣的髮型,你不能有不一樣的著裝,你不能有不一樣的動作,考試就是活著的理由。每個人都一樣。學校達到了他的目的,但學生呢?看不到自己的未來,那他們的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有一種謀殺,不是殺死肉體,而是殺死靈魂。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不僅僅是學生時代 我們一生都在監獄裡頭

死記硬背、投機取巧能讓我們順利度過學生時代,但是我們的人生呢?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即便到了大學,看似自由了許多。但對於上級的懼怕、服從早已深深植入潛意識,對於老師的話就必須遵從,不敢質疑反對,為博得表演而討好老師,就像員工為了得到上司賞識而套近乎,私下卻說別人的不是。

老師具有中央集權式的管教方式,雖然得到了好的管理,但忽視了對學生心智發展的影響。再加上對好生差生的區分,形成了一種階級分化的觀念。這樣的觀念潛移默化到了社會,老師就像領導,好生就像有錢人,差生就像窮人。

學會了言聽計從,學會了怎麼考試,只是至始至終,我們都還沒學會尊重是什麼。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不僅僅是階級分化越來越明顯,到了社會,“比賽”的心態越來越嚴重。聽著朋友還是很窮,很難過,聽到朋友一夜暴富,更難過。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三傻》裡讓反面教材查爾圖獲得了他眼裡的成功,有車有房有女人。只不過他做這一切只是為了要贏過主角蘭徹,但電影最後的結局卻對於這種大多數人認為的成功給予了狠狠地諷刺。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成功不是在別人眼裡的,而是自己心裡的。很多人都像查爾圖一樣麻木地追求財富和地位,卻沒有想過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活了大半輩子,但只是為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自己發自內心想要成為的人。就算得到了財富又怎樣呢,到頭來還是為了別人,而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些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也許糟糕的並不只是體制,而是我們自身的觀念。

於是我們怪罪體制,怪罪整個社會風氣。但又有什麼用呢?沒有人拿槍指著我們一定要順從,其實只要我們能有一點點的勇氣,去嘗試去改變、去抵抗,沒有嘗試就覺得不可能,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那這一生就會變得平庸。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但無論問題多麼嚴重,我們都要告訴自己,“ALL IS WELL”。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雖然不能解決問題。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但至少我們有勇氣,試著去改變。

先別討論中國教育 應該先討論中國有沒有教育

守護住他們原本善良的心,去除他們原本不良的天性,這才是教育存在的意義。我們必須改變,重新認識教育的核心是什麼,到底是育人還是煉人,是要要成績還是要認知,我們必須全部歸零,回到起點重新審視,而不是在已經錯誤的道路上垂死掙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