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年陝西銅川耀州燈籠紅似火 姚忠智 手機攝影


春節期間,我兩次帶著孫女來到了,陝西銅川耀州燈籠市場,一是按貫例每年春節要給孫女買個燈籠,這是第九個年頭了,由她自己選擇,今年是金豬年,正好她爸媽均是屬豬的,她就選燈籠時,就選了雙豬電動燈籠,別提心裡是多麼的高興啊!……二是我喜歡攝影已三十九個年頭了,順便拍點燈籠市場點滴鏡頭。

燈籠,又稱燈綵,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綵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中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綵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裡,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 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吳敦厚說,他以前做新娘燈(即宮燈)就代表婚禮喜慶;竹篾燈則告示這是喪葬場合;傘燈(字姓燈),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

不過,燈籠最讓人遐思、期盼恐怕還是元宵節的花燈了。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乃紮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行。

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時,更於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支;永樂朝在午門大立虌山燈柱,又在華門外設「燈市」,使得北平尚有「燈市口」街道。民國後,花燈之舉雖仍在,但平淡了許多,幸虧如今因著中國熱,燈籠又逐漸在居家裝飾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燈籠的材料,有的由原來的紙、竹子,變成布、塑膠、鐵線,而且燈籠的形狀和顏色與傳統也大不相同。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學校)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後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提燈籠的習俗。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到了日據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製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姚忠智,1958年出生,陝西三原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國家高級攝影師職稱,銅川市王益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銅川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自幼酷愛繪畫,1980年在銅川礦務局徐家溝煤礦工會,專職美工師兼攝影師,作品先後參與國際國內大型展覽,多次獲獎,2005年作品《農家樂》被收錄《今日中國--全國攝影藝術家精品大典》並獲“今日中國攝影大賽二等獎”,特頒中國攝影藝術成就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