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股市收官,都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2018年A股K線圖畫完最後一根,不少機構投資者都在感嘆,不足壯年便基本經歷了不止一輪牛熊。

12月28日下午三點整收盤後,A股股民終於看完了2018年所有的行情,美國、歐洲等地也僅最後一個交易日宣告本年度正式收官。

2018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滬深300紅盤收官,單日上漲0.67%,報3010.65點,成交金額781.45億,這意味著滬深300指數年初至今累計跌幅達25.31%。中登公司數據顯示,期末投資者數量為1.45億,以市值減少14.45萬億元計算,今年A股投資者人均虧損9.97萬元。

從全球範圍來看,亦是跌勢重重,除A股指數外,包括標普500在內的幾大全球重要指數皆以跌勢收尾。跌幅排行榜前20中,德國DAX指數,跌幅逼近20%。

A股先揚後抑

雖然股民叫苦連天,從全年走勢圖可以看出,滬深300指數呈現先揚後抑態勢,並非“從頭跌到尾”。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時間線發現,2018年初,經濟呈現穩中向好,帶動A股市場上行,上市公司業績尤其出色,A股、港股雙雙迎來開門紅。首個交易日滬深300高開高收,單日漲幅1.4%,此後,A股迎來9日連漲。1月26日,也就是1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滬深300衝上4403.34高點。歡呼雀躍的市場參與者們並不知道,這一天之後,今年A股指數再也沒有見過同樣的風景。

今年2月,A股承受了監管壓力,而美股大跌又觸發內地與香港兩地市場波動。4月,受到貿易摩擦的影響全球主要股市下跌,金融監管加強、去槓桿帶來的流動性衝擊進一步壓制了市場上行。而隨著美元指數的走高,新興經濟體也出現資金外流的情況,強美元引發新興市場國家匯率下跌,對兩地股市帶來不安情緒。

今年5月,港股通擴容,6月A股被正式納入MSCI指數,9月富時宣佈A股將被納入旗下指數,外資佔A股流通股市值比重提升。除了長期資金入市以外,紓解股權質押風險的政策和支持民營企業等利好政策亦頻發,A股投資者信心稍有回暖。同期,宣佈設立科創板和實行註冊制的消息堅定了市場信心,中美貿易摩擦暫緩,兩地市場憂慮情緒正在逐步緩解。

A股排隊上市企業方面,證監會排隊企業數量由2013年的近900家,大幅下降至今年12月的278家。新股發行從延伸和已經成為常態化,否決率維持高位,與2017年相比,2018年新股否決率上升至30%。IPO終止審查數量比2017年高36%。儘管如此,2018年新股上市後平均一字板天數與前兩年相比下降,僅為8天,而2017年為9天,2016年為13天。

值得注意的是,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底,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3584家,滬深兩市總市值為48.73萬億元,2017年底A股上市公司總數為3485家,總市值為63.18萬億元。這意味著,雖然上市公司數量增加99家,市值卻減少了14.45萬億元。

從細分指數來看,中小盤板塊跌幅最兇,中小300指數以-37.63%跌幅居榜首,申萬中小板指數與小盤成長指數緊隨其後。而跌幅最“微”的大盤價值指數、上證50指數分別以跌18.03%和跌19.83%成為榜中唯一兩個跌幅小於20%的指數。

拉長時間軸來看,滬深300指數兩年呈現倒V字,2018年收官日的滬深300指數與2016年收官日的3310.08點相差僅300點。

記者梳理後發現,2018年A股兩市共有295只股票上漲,漲幅在50%以上的股票共有52只,其中漲幅在100%以上的股票就有20只。剔除自2018年1月1日以後上市的新股後,兩市共有220只股票上漲,漲幅在50%以上的股票只有18只,而漲幅在100%以上的股票則只有中石科技1只(3300684,漲298.38%)。

2019年的A股走勢將會如何,苦苦等待是否迎來春暖花開?有觀點表示,不要浪費了熊市,跌勢越大機會越大。也有觀點認為,與全球股市的對比,A股的估值遠低於歐美和金磚國家的股市,外資帶來活水,A股未來可期。招商證券張夏團隊認為,境外資金將成為2019年A股市場增量資金的重要來源;申萬宏源策略分析團隊更是指出,預計2019年一季度至2019年二季度前半段,外資配置預期帶來較強的增量流動性預期。

值得注意的似乎,從主流的觀點不難看出,經過一年的“洗禮”,以散戶為首的投資者似乎開始學會自省和反思:正如不要盲目追高並期待在最高點賣出一樣,永遠不要試圖猜測市場的具體底部,而應選擇在市場處於底部區間是進行試探性建倉,防範系統性風險。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全球市場也不好過

A股難熬,全球市場也不好過。從記者梳理的一份2018年全球重要指數漲跌幅排名可以看出,A股投資者確實是最“需要被關懷”的,包括標普500在內的幾大全球重要指數皆以跌勢收尾。

跌幅排行榜前20中,深證成指和上證綜指以34.42%和24.39%跌幅居榜首,德國DAX指數緊隨其後,跌幅逼近20%。包括韓國綜合指數、恆生指數、富時100、日經225、法國CAC40等指數年度跌幅都超過了10%。16大指數中,實現上漲的僅有聖保羅IBOVESPA指數和孟買SENSEX30指數。

全球通脹超預期上行,帶來美債收益率接連突破強阻力位,給予美股調整壓力,疊加歐洲政治風險捲土重來,避險情緒高漲下美元顯著上漲。從黑天鵝到灰犀牛,2018年全球市場都不算太平。就連長牛近10年的美股也在近期遭遇滑鐵盧。

就在聖誕前夜,美股三大指數創出十年來最大單週跌幅,標普500和道指均跌近10%,與道指同創2015年以來首個年度跌幅,納指則創2011年以來首個年度下跌,堪稱1931年大蕭條以來最慘烈的冬季行情。美股平安夜收盤大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大幅收跌653.17點,跌幅2.91%,報21792.20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也未能倖免,收盤跌140.08點,跌幅2.21%,報6192.92點,於年內高點相比跌超20%。平安夜當日“恐慌指數”VIX狂飆逾17%,至35.38,創2月9日以來新高。

Wind數據顯示,今年10月開始,標普50、納斯達克指數和道瓊斯工業指數市盈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能源指數跌近4%,銀行業指數跌超1%,創逾兩年最低。

記者梳理一年來美股數據發現,四季度出現明顯震盪。美股市場上市股票只數在10月到達高點,共計5030只,總市值卻在當月下跌近3萬5千億美元。此後兩月,美股總市值再無此前長牛時的光景。截至截稿,美股總市值合計375900.34億美元,較1月下跌15.18%。

儘管不止一家“大空頭”多次唱空美股,美股不斷上漲的走勢卻讓投資者不得不相信“牛市依舊”。“因為大多數投資人都是從眾的,安逸的環境麻痺了本來應該有的危機意識,拒絕認為可能發生的災難。” 美國正奇資本CEO曾夢佳對記者表示,“跌是必然的,就等一個適當的時間點,而目前市場上能找出的原因都是事後諸葛亮的強行找原因,因為絕大多數人不會想到一個暴跌會追朔到十月前。”

曾夢佳認為,美國經濟復甦已經進入週期末端,幾年前入市的資金早已是賺的盆滿缽滿,因此很多機構都伺機而動,隨時可以減持倉位。此外,美國的加息週期開啟,許多新興市場都已經有所受壓,更不用說IMF多次的經濟預警。

諸多因素疊加之下,美股前三季度無視全球市場的萎靡而一枝獨秀,讓許多人認為美股依舊強勢。而美國上市企業基本面好,公司發展穩健,系統性風險相對較低,以Facebook , Amazon ,Google 以及蘋果等盡頭的世界級科技公司“所向披靡”的業績,似乎讓人們忽視了許多行業的股票其實已經從高位回落進入調整期。

無獨有偶,隨著市場對美聯儲再次加息的預判以及對美國未來經濟增速的擔憂,野村證券策略師高田佳彥在一份報告中稱,避險情緒現在已經到了極端水平。儘管華爾街將下跌源頭指向不那麼鴿派的美聯儲,而且擔心聯邦政府關門,這些確實是引發拋售的原因,但明顯缺乏積極驅動力,且消息面頗為糟糕,這是抑制風險偏好的關鍵。

Smith Capital Investors創始人Gibson Smith此前也表示,到了年末,許多投資者退出市場,因此買入賣出行為的一些重大變化將對市場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英國脫歐、貿易摩擦和美國政府關門等風險事件會延續到明年,不少分析師建議在大幅波動的預期下,適當增加持有現金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即將到來的1月份備受關注,自1950年以來標普500指數每一次出現1月份下跌,無一例外地都會出現熊市或者使得熊市時間延長,或至少10%的回調。所謂“一月效應”(January Barometer)這一季節性指標,其準確率高達74.6%。新年開年走勢是喜是悲,元旦假期後將見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