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淺談法國音樂劇與百老匯音樂劇區別


【好文分享】淺談法國音樂劇與百老匯音樂劇區別

音樂劇有五大特徵

一是綜合性,指音樂、舞蹈、話劇表演等各種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

二是現代性,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並採用多種現代舞蹈語彙以及先進的舞臺技術。

三是多元性,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類通俗唱法,題材從古代到現代,從科幻到神話,無所不有,音樂不拘一格。

四是靈活性,不存在教條主義的東西,比較大膽。

五是高度的商業操作性。

法國音樂劇特點

舞臺方面:

先從舞臺整體風格來說吧,法國音樂劇很現代了,融合多種現代風格,比如鐘樓怪人中提取巴黎聖母院部分元素就開始舞臺設計的創作是很大的創新,相比百老匯閃爍的霓虹燈舞臺來說,法國音樂劇的舞臺更讓現代人所接受。服裝而言更加現代。

音樂:

法國音樂劇的音樂很現代,也有融合搖滾風格的音樂劇產生。而百老匯音樂劇爵士樂佔多。

百老匯音樂劇特點

音樂劇是一種結合了音樂、舞蹈、戲劇元素的獨特藝術形式,簡言之,即以音樂唱腔和形體表演來演繹故事,推動情節。音樂劇產生於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當時被稱作“小歌劇”或“民間歌劇”,直到19世紀後期人們才開始引用“音樂劇”這一名稱;到了20世紀中期,它已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戲劇演出形式。概括地說,音樂劇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音樂、舞蹈得以充分發揮其潛能,並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的統一體的藝術。如果說,戲劇本身是一種綜合藝術,那麼與話劇相比,音樂劇則是充分發揮“綜合性”藝術手段的戲劇形式。英國和美國是音樂劇的全盛國度,從音樂劇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可稱作為音樂劇的發源地。但音樂劇在英、美兩國也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在美國,它較多地受爵士樂、踢跳舞、喜劇

音樂劇插曲

也許不少人沒聽說過音樂劇這個名稱,但提起“別為我哭泣,阿根廷”、“Memory”等音樂劇著名插曲,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的。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衝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音樂劇先鋒大師韋伯率先在《耶穌基督巨星》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絃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加之由於現代音響廣播設備的更新和普及,許多音樂劇中勝炙人口的歌曲,通過現代傳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風靡世界,成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薇塔》中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及《貓》中的《回憶》在音樂會及平時街頭廣播中都常可聽見,致使許多沒有看過此劇的人也產生了一睹為快的期待。

旁白演唱

旁白演唱是音樂劇的一個特色,可以是與故事完全無關的人的旁白,也可以是略有關係但仍以講故事為主的旁白。當音樂劇故事情節複雜時,音樂、舞蹈和舞臺表述複雜故事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有別的什麼形式來幫助,於是便有了旁白演唱這一藝術手段。旁白往往是劇中的主角或次主角,通過旁白貫穿故事的情節和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旁白演唱是一種手法,可以安排為主打歌,比如著名音樂劇《艾薇塔》的旁白演唱在音樂上無疑是打動人心的。

話劇和含有歌唱的喜劇的影響;在英國,音樂劇更多地與輕歌劇、話劇,特別是莎士比亞、莫里艾、伊普生的戲劇背景相關,舞蹈方面則更貼近芭蕾舞。

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與歌劇重音樂、輕劇本不同,音樂劇首先要求劇本的高質量;音樂劇不象歌劇那樣追求高難度的歌唱技巧和戲劇性的表現力,往往更注重旋律的如歌性,更講究自然平易的發聲,親切隨和的歌唱以及表達詞義曲情的誠摯動人;在歌劇中,舞蹈經常作為一種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在音樂劇中,舞蹈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表現手段,可以說是歌、舞、劇“鼎足三分”;與歌劇的跳躍式舞臺敘事法不同,音樂劇屬於傳統型,講究情節的連貫性,追求故事的有頭有尾;在敘事節奏上卻屬於現代跳躍型,講究快節奏,善於營造緊張度,舞臺氣氛追求熱烈火爆。

音樂劇作為一個西方劇種在歐美已有百年曆史,在中國被引進的時間不過短短20多年,目前仍處於起步和啟蒙階段。

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s),其前身是黑臉人遊藝表演、滑稽劇、歌舞雜劇等,後來在這些傳統基礎上創作出美國自己的輕歌劇(Operetta),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結合戲劇、音樂、舞蹈的音樂舞臺劇逐漸發展成了極富魅力的音樂形式,逐漸征服了世界各地許多音樂愛好者的心,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音樂劇是我們過去的二十世紀最璀璨的藝術瑰寶。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之聲》、《貝隆夫人》、《貓》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許不少人沒聽說過音樂劇這個名稱,但提起“別為我哭泣,阿根廷”、“memory",等音樂劇著名插曲,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的。

百老匯音樂劇可以說是美國文化歷史的縮影,它的音樂較多的受到爵士樂、搖擺樂的影響,它的舞蹈也受到搖擺舞、踢踏舞的影響,也和美國芭蕾有密切關係,它的成型標誌是1927年的《演出船》(劇中名曲 “老人河”),第二個進展是1943年成功融合舞蹈的《俄克拉荷馬》,而1957年的《西區故事》又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到1975年《平步青雲》到達音樂劇的光輝頂點。

而稍後,英國也成為是大量優秀音樂劇的搖籃,尤其是70年代著名英國音樂劇大師韋伯和萊斯的天才創作,極大的推動了音樂劇的發展,開創了音樂劇的新紀元。音樂劇四大名劇《貓》《歌劇院的幽靈》、《悲慘世界》、《西貢小姐》全是在倫敦首演,其他作品,諸如《象棋》、《奧立佛》也是十分優秀的音樂劇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