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相聲小品大賽》為什麼沒有德雲社的作品真的是讓人遺憾

這一點是比較令人遺憾的,雖然郭德綱和姜昆為首的主流相聲界不太對付,但是我一直認為德雲社那麼多演員,應該給不同的演員不同的出路,有的人適合小劇場,有的人適合影視劇,有的人適合商演,也有的人適合央視的舞臺。

《首屆相聲小品大賽》為什麼沒有德雲社的作品真的是讓人遺憾

目前德雲社400多演員,而能夠在小劇場演出的人不到一半,大部分人還在學習階段,有的已轉到幕後。即便是在小劇場演出的人員,也有很多人是看不到未來的,真正能夠成名成腕的則少之又少。

在德雲社能夠混出樣子的演員都得有鮮明的個人特色才行,比如岳雲鵬的賤、張雲雷的帥、孟鶴堂的慫、張鶴倫的騷,燒餅的浪等等,沒有特色的大眾化演員是很難有出頭之日的。

《首屆相聲小品大賽》為什麼沒有德雲社的作品真的是讓人遺憾

遺憾的是,大部分演員還處於尋找自身風格的迷茫中。開竅的人會在不斷的試錯中迅速確立風格,將不斷強化;不開竅的人只能在小劇場裡慢慢熬,最終變成藝術家。

《首屆相聲小品大賽》為什麼沒有德雲社的作品真的是讓人遺憾

德雲社有一些演員年紀不小了,感覺還沒有開竅,正在通往藝術家的不歸路上,類似這樣的演員完全可以去參加央視的相聲小品大賽,我想應該深得主流藝術家們的認可,說不定就能成為央視的常客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雲龍,基本功很紮實,在小劇場鍛鍊十幾年了,擔任隊長和攢底都七八年了,除了沒有特色以外都挺好的,絕對是適合央視舞臺的演員,為什麼不讓他去央視試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