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有時大家可能想,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首先,大家要明白,民國時期的大洋是個統稱,包括:袁大頭、孫小頭,船洋、大漢、北洋造、江南省造、大清、湖北、四川、甘肅大頭、新疆大頭、喀什造、鷹洋、站洋、坐洋、雙柱、吉林、奉天、福建、雲南等等。

其次,我們應該查照歷史上日常生活用品的物價等各種複雜因素來綜合計算。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從中華民國成立到30年代初葉,以銀圓為本幣(銀本位)的幣值是比較堅挺的,沒有此後40年代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幣”和“金圓券”那樣的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揚。

所以我們可以對“一塊大洋”的實際購買力來計算。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1911-20年間,上海的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 30斤大米;豬肉每斤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這時“一塊大洋”大約摺合20世紀90年代中期人民幣45-50元;摺合今(2007年)人民幣60—70元。

1920-1926年間,在上海的大米價格為每市石(160市斤)9.5銀圓,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 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這時期“一塊大洋”大約摺合20世紀90年代中期人民幣40元;摺合今(2007年)人民幣48—55元。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1927-1936年間,在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60市斤)10.2銀圓,也就是每斤大米6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這時期“一塊大洋”大約摺合20世紀90年代中期人民幣30元;摺合今(2007年)人民幣36—40元。

再舉些形象的實例——20年代30年代在北京,一塊銀圓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錢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錢可以買2-3張入場券。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至於精神食糧,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錢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部《吶喊》售價7角(優惠價5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比較厚的書,或者兩本比較薄的書。

因此,按照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的實際購買大米來計算,你知道相當於現在多少錢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