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毒》影評:兄弟情到底加分還是減分?引爭議,你怎麼看?

對於《掃毒》自上映後,影評:“兄弟情到底加分還是減分”就分成了兩派,如下

《不二神探》裡陳妍希是這麼跟劉詩詩解釋警務處為什麼要拍戲的:自從黑社會投資拍攝了古惑仔之後,好多人加入了黑社會,我們警務處也要有對策,拍攝了一系列的《警察故事》、《警察故事》續集……事實上,要是比較一下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掃毒》可比《警察故事》強多了,劉青雲、張家輝、古天樂三兄弟的情義堪比陳浩男和山雞。更厲害的是,《無間道》之後,年輕人最想當的又變成了臥底,揣著警察的工作份,幹著古惑仔的拉風活,糾結著和兄弟的愛恨情仇,這在《掃毒》裡可是應有盡有。

《掃毒》影評:兄弟情到底加分還是減分?引爭議,你怎麼看?

兄弟情大過天,這,其實是一部青春片

如果蝙蝠俠不需要同伴,那貓女就註定只是反角。

這個道理,老港片早就懂了。從《英雄本色》到《喋血雙雄》,本來只存在於同性間的兄弟情,卻兼容了最理想的異性戀愛狀態,“為了你死也甘願”的義氣真是完爆“女友和老媽掉水裡先救哪個”這樣的蠢問題。

《掃毒》的精髓也就是複製了老港片裡濃烈到誇張的兄弟情懷,陳木勝更是狡猾地將之放在正義遭到挑戰的灰色地帶中不斷煽風點火。《無間道》之後臥底就成為了警匪劇中最“擰巴”的存在,他們象徵著正義卻又融入到罪惡之中,這樣的人物是有爭議的,也極具魅力。《掃毒》一不做二不休,讓一個絕望的古天樂從臥底轉正後,又讓另一個樂觀的張家輝變成了絕望的臥底,中間夾雜著劉青雲不斷做出的錯誤抉擇,三個前途無量的緝毒警察,先後成了逃犯、劫獄犯和毒販,一個比一個慘,此時的正義啊信念啊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兄弟情在支撐他們堅持下去,可以說在《掃毒》主旋律完全被屏蔽了,只有兄弟情,才是能夠感動中國的大道理。

所以呢,絢爛的“同月同日死”在《掃毒》不僅僅在片尾作為昇華存在的,它是一個被深埋在故事線中的非常重要的梗,用來引爆兄弟間的小宇宙。於是乎劉青雲在泰國爆發了,古天樂在妻女被綁架的天台上爆發了,張家輝在奶奶病床前爆發了,三人最終又共同在澳門爆發了。“掃毒”這件事成為了兄弟感情的突破口,懲惡揚善這件事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為了保證這三個人有條不紊的爆發,電影還塑造起了一種“類三角戀”的友誼關係,而且在這個糾結的關係裡,原本作為警察必備的果敢和堅毅被弱化,感性和衝動佔據了上風。

《掃毒》影評:兄弟情到底加分還是減分?引爭議,你怎麼看?

古天樂表面上能打能拼,骨子裡卻只想“老婆孩子熱炕頭”,這種隔壁家吳老二的休閒狀態,直接導致他一念之差幾乎斷送了兄弟的性命。劉青雲深受兄弟之死打擊,在遇到毒案又能馬上滿血復活,各種懺悔糾結,煽情程度直逼當年的朱軍。張家輝在被放棄後選擇華麗逆襲,本來喝著小酒唱著歌,蓄著小鬍子酷得不得了,五年的仇恨沒等爆發,就因為古天樂的一個下跪、一句“對不起”土崩瓦解了……一切一切看似不合理的設置,卻讓三個人之間跌宕的情感走向,比劇情本身更具看點。

那首《誓要入刀山》更是充滿感染力,每當三人劍拔弩張的時候,就會出來充當潤滑劑,聽得鐵骨錚錚的漢子不得不“化百鍊鋼為繞指柔”——這哪是一首兄弟之歌,根本就是“三角戀”的定情之作嘛。

男主角們承擔起指引電影情感線索的重任,女性角色就勢必成為雞肋。縱觀導演陳木勝的電影作品,無論是《新少林寺》的范冰冰、《全城戒備》的舒淇還是《寶貝計劃》的高圓圓,所有的女性幾乎都是花瓶。陳木勝並不擅長駕馭女性角色,也因此文戲一直是他的薄弱環節。《掃毒》中不要說袁泉這個角色在打醬油,她基本就遊離在劇情之外的一個符號,是為了凸顯古天樂的矛盾身份而特別設計出來的人肉背景。而當你看到決戰前的古天樂、張家輝和劉青雲坐在大沙發上,談笑間不斷閃回的畫面與女人和家庭毫無關係,就會意識到這部電影女性角色的存在是多麼薄弱。

但是,這卻並不妨礙女性去欣賞並理解這種感情。知道結尾要去闖龍潭虎穴時,劉青雲和古天樂為什麼都選擇單刀赴會而不是與警方合作嗎?這真的不是一部警匪片中的BUG,而是一部青春片中必須要出現的高潮——他們眼中,消滅“八面佛”成為了一個儀式,一個兄弟間可以言歸於好、祭奠逝去青春的儀式。這種狀態就好像姐妹們相約在“雙11”共同完成的零點搶購一樣,是絕對不能有他人參與的,無論結果多麼慘烈,一起拼過就不會說後悔。

鄙視:去!你全家都是兄弟情

都在贊《掃毒》的兄弟情,那咱就從兄弟情開始聊。

回憶起兄弟情,你最先想起的是什麼?肯定不是他的臉,而是你們在一起做過的事兒,某個具有紀念意義的物件,或某句特定場合下說的話。就像《美國往事》裡,麵條一直難以忘記,當年還是孩子時,小多米尼克中彈將死,倒在他懷裡說,“麵條,我只是滑倒了”一樣。

《掃毒》影評:兄弟情到底加分還是減分?引爭議,你怎麼看?

簡言之,兄弟情是無數這樣的細節串起來的。否則,想起他,你腦中只有他的臉,那他和你從沒見過真人的貝克漢姆有什麼區別?

太霸道:沒證據,你說你們是兄弟我就信你呀?

《掃毒》開場,就是兄弟三人吃飯唱歌的場面,回憶起太久之前兒時的事兒,大家的記憶都模糊了,但《誓要如刀山》這首歌,就是串聯友情的細節。再往後,三人開始複述各自的家境,成長經歷,這是給觀眾腦補友情養成,但是,你除了通過敘述得知他們的各自經歷,有一丁點兒瞭解到他們之間友情綿延到現在的細節嗎?沒有。

細節的缺失是很可怕的,這導致兩個選一個的極端局面後,兄弟三人的所有情感轉折、行為舉止的抉擇,都變得想當然。張家輝天台突兀的釋前嫌,是因為“他們是好兄弟嘛”;當年遭背叛,現在以毒梟女婿身份返港,不會惹起絲毫懷疑,也可以因為“他們是好兄弟嘛”……那,影片的整個後三分之一劇情的各種七拐八彎,都在這樣的思想下推進,好嘛,因為編劇們和陳木勝都是好兄弟嘛。

太雞賊:博情懷,一首老歌被濫用

這種“想當然”在片子裡的另一種拍飛了的狀態,就是無謂的寫意。典型案例,就是張家輝返港後,三人駕車在碼頭對撞的戲碼。加這段戲的用意自然是好理解的,但拜託考慮下人物狀態好嗎?兩個活下來的,一直活在內疚裡,一個“死”了的,忍辱負重那麼久,反正我是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沒心思先玩真人版極品飛車,我就想先衝上去吼一嗓子“你媽逼啊。”

《古惑仔》裡,鄭伊健和陳小春(微博)也是從小玩到大,因為鄭伊健睡了陳小春老婆,都要互相不爽好幾年,咱哥仨可是生死抉擇啊,道個歉就又可以並肩殺敵?尤其張家輝,又拋妻又殺岳父的……不用這麼憎恨變性人吧?

得承認,至少在煽情這塊兒,很多人看哭,證明《掃毒》是成功了的,但在哭完以後走出影院,你再回憶起三人的友情,能說些什麼?沒錯,還是合唱《誓要入刀山》的細節。其實,兄弟三人圍在張家輝母親床前,將錯就錯互相表露心機的場面,也算是個不錯的細節,但它發生在二選一之後,功效性已大不如前。

現在回頭想想,《掃毒》在煽兄弟情這塊兒,確實蠻雞賊的,兄弟三人友情的戲劇高潮點,全是靠劉青雲兩個只能選一個這段戲昇華起來的。但這之前,鋪墊得太薄,這之後,又剝削得太狠。硬要仔細掰扯下,大多數人的感動,其實都是給這場戲的。

這種細節的缺失,其實在《掃毒》全片裡都有體現。武裝直升機掃射那場戲,警方劫持的明明就是毒梟的兒子,直升機一來,人質就變成了女兒;結尾槍戰,是不是特別《槍火》?但人數減成三個,同時出現在一個場景裡的,永遠只是兄弟三人中的兩個,方位感差極了。至於張家輝抱一下毒梟女兒,就讓對方愛上自己的設置,真的因為有這一抱鋪墊,算好的了。

最後總結一下,就像求婚的場景拍得再普通,也有人會看哭鼻子一樣,《掃毒》煽情的成功,不代表就是描寫感情的勝利,這是兩回事兒。同理,在港產警匪片裡,《掃毒》大打友情牌,是很好的創新,但這跟片子質量的好壞,也是兩回事兒。

當然了,對於這兩種手法有什麼不同看法,歡迎與我(15622368800)交流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