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發現2.48億年前遠古“鴨嘴獸”

我國首次發現2.48億年前遠古“鴨嘴獸”

早三疊世南漳-遠安動物群中首次發現遠古“鴨嘴獸”——卡洛董氏扇槳龍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18日來自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的消息,該中心一個研究團隊日前在距今約2.48億年前的早三疊世“南漳-遠安動物群”中首次發現了與現生鴨嘴獸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動物。這一發現對研究現代海洋生態系統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鴨嘴獸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最早出現在2500萬年前,如今僅生活在澳大利亞。令人稱奇的是,鴨嘴獸不是通過眼睛而是通過獨特的柔軟嘴殼在昏暗的環境中尋找獵物。最近,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程龍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有兩件海生爬行動物——卡洛董氏扇槳龍的頭骨關鍵特徵與鴨嘴獸極為相似。他們認為卡洛董氏扇槳龍因此應具有與鴨嘴獸相似的捕食方式,如在黃昏或者夜間捕食蝦類或者其它軟體動物。這是最早的非視覺探測四足動物盲感應捕食方式的化石記錄,也為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提供了證據。

我國首次發現2.48億年前遠古“鴨嘴獸”

卡洛董氏扇槳龍復原圖

此項發現,標誌著早三疊世末期的海生肉食動物已具有與現代海洋相適應的生態多樣性,這也意味著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之後,海洋生態系統在早三疊世末期已經恢復,而不是傳統觀點認為的中三疊世中期。這一重大發現已在《自然》雜誌子刊《科學報告》上發表。

此前,通過野外調查和化石發掘,這個研究團隊曾發現了大量保存完整的珍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其中包括7個新屬種。早三疊世“南漳-遠安動物群”是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動物群落之一。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早三疊世是生物復甦的關鍵時期,也是爬行動物向海洋輻射的起始時期,處於淺海環境的這個動物群,是揭示早三疊世生物海洋生物復甦和海生爬行動物起源與演化的關鍵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