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動畫其實沒有表面那麼美好,動畫背後的真相細思極恐

宮崎駿動畫其實沒有表面那麼美好,動畫背後的真相細思極恐

由宮崎駿導演,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動畫片《龍貓》三十年後得以在中國首次上映,這部純真美好的影片呈現給我們優美靜謐的田園風光,茂密神秘的森林,還有憨態可掬的精靈。不過,這部影片的時代背景並沒有那麼簡單。

《龍貓》這部動畫片描繪了一幅日本五六十年代遠離政治和都市喧囂的自然風光。但是在這一階段,日本國內各個城市的反戰浪潮始終沒有停息過,這一點在影片中隱晦地體現了。還記得片中有一天爸爸下班很久才回家,小月姐妹倆在雨中苦苦等待爸爸的場景嗎?那天爸爸為什麼很晚到家,影片中有明確的提示:爸爸晚歸不僅僅是因為大雨阻隔,更是因為那天日本暴發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交通癱瘓,車輛晚點。

宮崎駿動畫其實沒有表面那麼美好,動畫背後的真相細思極恐

1960年的6月23日,日美雙方通過的新《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生效,由於新條約敵視蘇聯、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各國人民,日本有被捲入美國軍事行為的危險,激起日本民眾的強烈反對。當天日本國內有620萬人上街遊行,6萬家商店關門抗議。宮崎峻借動畫片《龍貓》中這一天天降暴雨,隱晦地表達了自己反戰的立場。

宮崎駿動畫其實沒有表面那麼美好,動畫背後的真相細思極恐

同為吉卜力工作室出品,與《龍貓》同期上映的《螢火蟲之墓》(導演高畑勳),對戰爭的描繪卻沒有這麼隱晦。這部影片充斥著被美軍戰機空襲後的村鎮,燒燬的街道,相互枕藉的屍體的畫面,以此來表現戰爭的殘酷,人民的痛苦。但是,片中對戰爭的發生原因卻隻字不提,諱莫如深。影片中的一對兄妹,在戰爭波及的山村,並沒有死於轟炸,而最後卻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有人將這一悲劇歸咎於戰爭,痛恨戰爭讓他們失去親人、家園,卻很少有人去想敵機為何而來,戰爭因何而起。在空襲中倉皇逃命的清太安慰妹妹說,“我叫爸爸去把那些壞人(美軍)都抓起來”。如果說在戰爭中成為孤兒的兄妹倆年紀小尚無覺悟的話,片中成年人在美軍空襲過後高喊“天皇萬歲”,則顯得可憐又可悲。

宮崎駿動畫其實沒有表面那麼美好,動畫背後的真相細思極恐

這種心態同樣在《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迪》中有所體現。這部影片講述了一種生活在地板下,需要向人類索取(偷盜)維持生存的迷你小人,只是他們把自己的這種偷盜行為稱之為“借”,就像有些日本人把侵略稱之為“進入”,把戰敗改為“戰終”一樣自欺欺人。小人的爸爸因為偷盜行為被人類發現後,不是慚愧,而是表現得很生氣,賭氣要離開這個地方。這就像“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外甥,外甥在姥姥家吃點拿點有什麼關係”的邏輯一樣可笑了。

宮崎駿動畫其實沒有表面那麼美好,動畫背後的真相細思極恐

同樣以二戰為背景的動畫片《起風了》,講述了零式戰鬥機的設計師堀越二郎,執著於一個飛機設計夢想的故事。他只想製造出優秀的戰鬥機,而不管自己手中製造的是戰爭武器、殺人工具,對於日本跟誰打仗,自己是否為虎作倀根本不關心,選擇無視。這反映了相當一部分日本人的心態。

日本不善於反思。日本人也反戰,但只是反對戰敗,而對戰爭的起因輕描淡寫,不去反思戰爭中自己的國家是發起者和始作俑者。對於戰爭帶來的傷害,日本人往往以受害者的心態自居,而回避了自己國家是施害者這一歷史事實,很多日本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假裝看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