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2018年度江蘇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初評會議在南京召開

按照《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關於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工作的通知》(非遺函〔2018〕99號)要求,根據江蘇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間文學和民俗類)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工作(以下簡稱“非遺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工作”)方案及工作計劃安排,11月19日至20日,由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省非遺保護中心共同舉辦的2018年度江蘇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初評會議在南京召開。

非遗|2018年度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初评会议在南京召开

2018年江蘇省共有20個民間文學、民俗類國家級非遺項目開展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工作,涉及8個地級市,17家項目保護單位。除各市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工作負責人及項目保護單位代表參加本次會議外,會議還邀請了圖書館學、歷史學、民俗學、影像人類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參與,為非遺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學術支撐。

非遗|2018年度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初评会议在南京召开

會議首先聽取了17家項目保護單位代表作的記錄成果梳理情況彙報,專家們從自己的知識領域出發,根據已有記錄成果,從成果的載體形式和內容要素兩個方面,對各項目的記錄情況做了整體綜述,並分析了現有記錄的完整程度及存在的問題,對進一步完善記錄成果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非遗|2018年度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初评会议在南京召开

項目保護單位代表彙報記錄成果情況

民俗學專家指出,民俗類非遺項目在記錄成果梳理時尤其要注意對與項目相關的文化空間資料的調查採集。文化空間的存在同樣體現著民眾對該民俗項目的文化認同狀況,體現著該項目的存續狀況。不僅要收集與民俗相關的儀式、活動等場景的資料,同樣要採集民俗發生的文化空間的資料。

記錄成果梳理要重視歷史典籍和學術性研究成果的收集。歷史典籍的收集在時間維度上豐富了記錄成果,學術性研究成果的收集則可以體現非遺多層次多渠道利用的狀況。歷史典籍中尤其要注重古籍、地方誌等成果的收集,學術性研究成果要注重學位論文、田野調查報告等成果的收集,尤其要重視高校等研究機構產生的研究成果。

歷史學專家強調,非遺項目具有一定的流變性,分佈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非遺項目往往會形成該項目獨有的技藝特色和風格特徵。非遺記錄成果梳理要能夠追根溯源,體現不同地理分佈的同一非遺項目的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

非遺保護專家指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遞者,代表性傳承人及傳承人群的相關記錄成果是非遺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的重要內容。非遺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工作,要重視代表性傳承人的參與,完善傳承人所掌握的成果,注重收集與傳承人相關的資料線索。

與非遺項目相關的實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工作要堅持“應收盡收”原則,除了收集文本、音頻、視頻、圖片等格式的資料,遺存、遺蹟等實物信息也同樣重要。

圖書館學專家認為,做好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工作,一是要擴大信息採集路徑,除了組織項目保護單位填報本單位已有成果外,還要充分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來作梳理整理工作,發揮其它部門、團體和個人等社會途徑的作用。二是要注重收集信息的時間跨度,確保記錄成果收集的全面性。

影像人類學專家強調本次非遺記錄成果梳理和遴選工作就是為進一步“填平補齊”做準備,而其中的補齊工作,除了日後在記錄內容上的補齊,載體形式上的補齊也非常有必要。通過本次記錄成果梳理工作發現,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的記錄成果以往是以文本記錄為主,缺乏豐富的影像記錄,在日後的非遺資源建設過程中需要探索新的記錄方式,更加重視影像資源的建設。

非遗|2018年度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初评会议在南京召开

項目保護單位代表認真聽取專家的意見

各項目保護單位代表在聽取了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後紛紛表示,他們將根據這些有針對性的指導進一步補充完善本單位非遺項目的記錄成果。

按照工作程序,省非遺保護中心將根據本省記錄成果梳理與遴選情況和項目保護單位提交的“項目保護單位自評表”,形成“非遺項目記錄工作分析報告”;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將形成“非遺記錄工作首批推薦項目清單”(含推薦理由和工作建議),並將最終的相關成果報送到文化和旅遊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